老区广角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老区广角

大南山乡亲的“守护神”

发布日期:2024-12-20 信息来源:河北卓越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信息访问量:

一一记蔚县草沟堡卫生院医生果万山


在革命老区河北省蔚县草沟堡乡,提起乡村医生果万山,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点赞,亲切地称他为:大南山乡亲的“守护神”,群众随叫随到的“120”。

一、初心如磐,医路坚守


1965年6月,果万山出生在草沟堡乡草沟堡村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看着还不到60岁的姥姥就弓背弯腰,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却无能为力;眼看着一个个亲人有病不能医治的那一双双绝望、无奈和依恋人世的眼神,却不能起死回生;目睹着邻居和乡亲们小病扛着、大病拖着那缺衣少药的困境,却束手无策,那时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早已埋下梦想:长大后一定要学医,为家乡父老乡亲解除病痛。


1982年,17岁的果万山高中毕业,征得家里同意后,找到村里老支书,说“我想去卫生院学医。”老支书说:“原先培养的那几个年轻人都打退堂鼓了,你,行不?”果万山坚定地点点头说“行!”

就这样,他进入了乡卫生院开始学医,两年后走上了半农半医的行医生涯。

1983年,他自费报考了省乡村医生函授班,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获得了毕业证书,1986年,经过上级卫生部门和卫生院领导的考核,合格后正式坐诊看病。

为了儿时的梦想,为了对老支书的一字允诺,他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四十多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医学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变成两鬓斑白的中年人,他穿梭在万山深处,把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这份初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他40年的行医之路,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从未熄灭,为老区人民撑起了“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蓝天......


二、仁心济世,情暖老区

    这么多年来,治疗过多少病人,抢救过多少生命,果万山不记得了,但大南山里的乡亲们记得。

2005年冬天,麻地沟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前列腺增生,疼痛难忍,儿子赶着一头小毛驴来接果医生。麻地沟村距乡卫生院50多里路,山路崎岖,天寒地冻,果医生看着那头小毛驴,心想骑着它或许更慢,他索性步行,从正午一直走到太阳落山,天黑透了才进家门,看到老人疼得“哇哇”直叫,他顾不上搓搓冻的麻木的耳朵,用几近僵硬的手,立即为患者导尿……

1995年一天,果医生正值班,草沟堡村一妇女产后大出血,送到卫生院时病人已经昏迷,而院长出诊一时回不来,转院又怕来不急,怎么办?救人如救火,他没有时间多想,跟患者家属简单勾通后,便立即开展救治。经过抢救,出血终于止住了;半小时后,患者苏醒了。婆婆“扑通”一声跪在果医生面前,激动地说“果医生啊,你是我们一家人的大救星,我给你磕头了……”而此时,果医生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他用颤抖的双手搀扶起老人,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仁心仁术,躬身耕耘。四十多年来,他不怕脏,不怕累,把病人当亲人,诊疗的病人13万多例,抢救危重病人1257例,出行山路3万多公里,磨破的鞋子不计其数。

前些年,山里交通不方便,也没有交通工具,就靠两条腿,妻子每年给他做10几双鞋,也得都穿破,草沟堡乡村庄分散,有的在山脚下,有的在山梁上,他每次出诊都是手脚并用,爬上爬下,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但他无怨无悔,乡亲们都存着他的手机号,有人生病了,第一反应就是给果医生打电话,所以他24小时手机常开,为的是乡亲们方便联系。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果医生努力寻求以最简单便捷的的治疗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用仁心温暖着一个又一个患者。严寒中、酷暑下,在崎岖不平的山岭小路,乡亲们总能看到一个身背药箱奔波的身影;风里来,雨里去,四十多年,一段段崎岖山路,一片片草根树叶,述说着一位医者的仁爱情怀;谁家有人生病,他都是有叫必到、有求必应;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更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工作之余,他运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知识,上山采集草药,经过晾晒加工后,给村民们治病,这样为村民们省下不少钱;对一些慢性病人和困难户,为他们专门配制草药,从来不收一分钱。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常常是他手中降伏病魔的两件“法宝”;一支体温表、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这是他常不离身的“三件宝贝”;三根手指头,堪比人体扫描仪,那是他最方便的诊断“设备”。但是,最好的“设备”还是他那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仁心。

医生特鲁多说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果医生总是耐心倾听患者的病痛与烦恼,用温暖的话语和精湛的医术给予他们慰藉与希望。他常说:“抗日战争时期,住在草沟堡、麻田岭、王喜洞的日本鬼子经常出来祸害人,山区人民没过上一天好日子。现在,乡亲们生活好了,我要用自己的一生守护老区人民的健康!”


三、匠心独运,精研医术
     万事开头难,只要肯登攀。刚开始行医时,村民们不太相信他,后来,还时常遇到很多疑难杂症,当给病人治疗效果不理想时,他深深意识到,学医行医只靠一腔热血是不行的,必须掌握更多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能,积累临床经验,艺高才能胆大。

于是,他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不断外出学习取经,结合临床经验,丰富提高技能。他仔细钻研每一个病症,精心制定治疗方案,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更是反复琢磨、总结经验。从2005年开始,他多次在省市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14年,获得了中医助理医师资格,为乡亲们治起病来更加得心应手。

四十多年来,他掌握了针灸拔罐、打针输液等技术,既当医生,又当护士,还收集整理了100多个民间验方,记了40多本笔记;为了准确找到穴位,他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为了验证中草药疗效,亲身体验的药物不下百味。他以匠心对待医学,努力为乡亲们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用自己的专业与专注赢得了老区人民的信任与尊敬。

2014年,草沟堡村里一个后生膝关节活动受限,辗转好几个大医院收效不大,辞工回家后找到果医生,经初步诊断,果医生怀疑他是膝关节结核,建议去县医院拍X光片。检查回来后,这名患者逢人就说,“咱果医生真厉害,县医院大夫说,没有辅助诊断,一个乡医能认出这病,真了不起。”后来果医生用中药、西医、针灸综合治疗,三个月后,患者痊愈了。

这几年,移民搬迁到川区的乡亲们仍然回来找果医生看病,他是热情诊疗;外地、县城的患者幕名而来,他是来之不拒。眉清目秀的果医生,平时不善言辞,但要谈起医道,却象变了个人似的,便会一字一板,如数家珍。他的医德、他的医术和他对患者的诚恳、认真,赢取了老区人民的好评。他常说“做医生一定要讲良心,决不能糊弄人,更不能让他们花冤枉钱,要用心治疗,多为病人着想。



四、红心向党,矢志不渝
    上世纪90年代,时任草沟堡卫生院院长的孙文和医生连续24小时抢救一名大出血孕妇,挽救了母子生命,而同时,他的妻子因干农活不幸流产了。当时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果万山问孙院长“为啥不回去照顾妻子?”孙院长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救死扶伤是头等大事”。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果医生的心上,他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做一个和孙院长一样的人,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医疗卫生工作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14年10月,果万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院长。当夜,他激动地睡不着觉,想着自己已经成为党员了,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当个好医生。

为了方便看病,他把家安在卫生院值班室,昼夜守着医院。行医多年,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睡觉时,只要有一点动静,他就会立即坐起来,看看是不是有急诊。

2011年11月的一天深夜,“咚咚”两声敲门声,果医生腾地坐起来,连袜子都没穿光着脚就跑去开门,原来是曹庄子村一妇女误服农药中毒了,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多小时。卫生院条件有限,果医生怕耽误最佳治疗时间,立即紧急洗胃处理,然后护送到距离较近的涞源县医院,经抢救脱险。返回途中走到沙岭梁,大雪封路,车子寸步难行,手机没信号,饥饿寒冷交加,被困了一天一夜,幸被涞源县的放羊人发现才脱险。

忠孝难两全,使命重于山。因为工作忙,近在咫尺的父母亲,他也顾不上尽孝,全靠妻子照顾。父亲患病,他放下手头工作,心急火燎地跑回去,看着躺在炕头上形容枯槁的老父亲,他眼含热泪,当即答应请一天假陪陪老人。可此时一个村民突然跑来,说自己的小女儿高烧昏厥,果医生二话不说拔腿就跑,然而,身后却传来老父亲关切的声音“儿子,你慢着点……”

家里的几亩地,全靠患糖尿病、高血压的妻子去耕种,他没有时间坐下来陪妻子好好说说话,跟孩子好好过一个节日,每每想起来,他确实很愧疚。但是,孩子们懂他,通情达理地妻子总是说:“我们家老果忙的是正事,他为全乡的人忙,值得!”

2003年非典时期,县指挥部在草沟堡乡设立留验站,他主动报名坚守站点,这一年,他被评为“抗非标兵”;

2020初春疫情期间,果医生第一个向院领导递交请战书,他冲锋在前,护送发热病人,不怕传染,他说“我是党员,我先上!”

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他总是舍小家为大家,当先锋,做表率,勇于奉献,不惧危险。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他被评为全县的优秀共产党员,并做为“十名先锋讲初心”代表在全县“两优一先”表彰暨“十名先锋讲初心”大会上发言。站在大礼堂的主席台上,面对一千多人讲话,他是第一次,那一刻,他深深地感到,所有的坚守,都是值得的,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优秀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再接再励,倾其全力,服务人民。

有一次,一名患者为感谢他,偷偷地将500块钱塞到他的枕头下面,他发现后坚决退了回去,患者感动地说“这几个月来,你扎针不要钱,配草药不收钱,操了多少心,耽误了多少功夫,你心疼我家里困难,你富裕吗?”

是啊,果医生,你富裕吗?

其实,现在他还是卫生院的一名不在编的临时工,每个月的工资也就1000多元,父母有病,妻子身体不好,孩子们读书,家里用钱的地方很多,果医生的生活真的不富裕,这些年也全靠妻子种地、老人接济才勉强生活。但是,生活再紧张,他也不会收病人一分钱红包和任何礼物,这是他的底线。他常对孩子们说:“战争年代,咱抗日根据地的人民铁了心跟党走,多少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比起革命前辈,我们幸运多了,千万不能忘了本,苦点累点又算得了什么?”

他放弃了多次去县城工作的机会,放弃了外地医疗机构高薪聘请的机会,放弃了自己开诊所挣钱的机会,因为,丢下山区的父老乡亲,他不忍心;因为,乡亲们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神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像果万山这样,一辈子就在一个岗位上,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甘当老区人民健康的守护神,这不正是一名普通老区人对老区精神最完美的诠释吗?

近几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草沟堡乡的农民种植高山旱地大白菜致富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山区的道路好走了,采购药品不用手提肩扛了;村村有了卫生室,智能手机上可以和上级医疗机构交流协作,老区人民享受着更加便捿的医疗服务。看着这些变化,果医生可高兴了,如今,他出诊看病也能坐上三轮车了。

寒来暑往,日月更迭。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环境怎么变化,但果万山扎根山区、治病救人的初心始终不变。他生于斯,长于斯,就像一颗坚韧不拔的大树,他的根牢牢地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蔚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