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皮村: 鲁北戏曲抗战第一村
河北省革命老区海兴县张皮村,当年用戏曲宣传抗战,动员民众支前,在抗战时期被誉为“鲁北戏曲抗战第一村”。
张皮村位于津南、鲁北交界处,自古就有“闹娱乐”的习俗,村里很多人爱唱戏、会唱戏,人称“戏窝子村”。早在1937年前,张皮村就有戏班子,他们的武戏在当地小有名气。戏班子虽然不大,但服装道具“凡有应有,无所不有”,衣帽箱就有16个,行头若干,八蟒九靠,“旦”衣齐全,各种道具近百件,演唱剧目几十种,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部队开辟冀鲁边
1938年,萧华司令员奉中央军委之命,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部队开辟冀鲁边,建党建政,建立冀鲁边区文化教育救国会(简称文文救会),并创办《战地动员》刊物,开展文化救国,戏曲抗战。张皮村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开办识字班,指导戏班子把传统剧目注入抗日内容,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宗旨,以“还我河山,誓死不当亡国奴”为倡导,唤起民众,保家卫国。
剧团来之民间,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先后编演了 “西河大鼓”、“三弦”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共产党员翟玉庆、许宝发抱着三弦走村串户即兴演唱,见什么人唱什么词,遇什么事演什么调。为鼓励青年投身抗日,他们把“岳飞尽忠报国”的戏曲编成抗战的内容,用三弦、西合大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他们走乡串户,以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党的抗战主张送到民众心里。受到广泛欢迎。
把党的抗战主张送到民众心里
一天晚上,张皮剧团按照上级要求,在邻村动参大会上说唱西河大鼓《闻天祥》,因唱词质朴,唱腔激昂,感情真挚,在场的群众无不为之动容。当时就有多位青年积极报名参军。为反应日寇惨无人道的烧杀掠夺的滔天罪行,他们还演出了《铁蹄下的学生》、反映地主恶霸残害百姓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还自编自演了“保家卫国参军光荣,逃避参军可耻”的小品《南下北蹿》。
为贯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积极演出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张皮村戏班子认真学习讲话精神,把全民抗战的精神力量注入到民众心中。他们上演了《送郎上前线》、《参军光荣》等剧目。为教育孩子,他们把“王二小”的故事编成快板,演唱给孩子们听。村党支部和农救会为使戏剧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建议把本村在抗战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真人真事编成剧本。并责成革命青年许洁清为主创,许宝发、翟玉庆积极配合。很快,一部革命青年踊跃参军的《王宝山参军》地方小调搬上了舞台,并由王宝山的妻子刘红娥亲自主演。小戏质朴的语言,优美的唱腔,加之刘红娥真情实感的表演和激昂慷慨的陈词,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尤其她那真情的道白:“宝山,你只管英勇杀敌,我定会孝敬父母,种好田地,家里的一切都有我,你要杀敌立功,我等着你戴着大红花归来!”在妻子的鼓励下,王宝山参军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各大战役中屡立战功,成为空军某部副军长,少将军衔。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可见,戏班子的宣传效果非常显著。
动员参军剧照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当时极为艰苦的抗日条件下,刘红娥这种现身说法的演唱,震撼着村民的心。谁不知道当兵就有牺牲啊!可“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这冰冷的台词有了温度,在每个听众的心里荡漾,激励着广大民众奋起抗日的决心。王三奶奶当场把自己唯一的儿子送上了前线。一个送子参军、送夫参军、兄弟争相参军的热潮在全村乃至周边村庄掀起热潮。全村250户人家,有64名热血青年勇跃参军,130多名壮年积极支前参战,成为坚固的抗战堡垒村。
妇女支前剧照
在刘红娥的带领下,全村妇女积极为前线战士做军鞋、做军衣。一个全村民众齐动员,投身抗日的热潮在张皮村踊跃掀起。县委、县政府为他们颁发的“参军支前模范第一村”的镜匾至今还挂在村史馆的墙上。
张皮村的小戏班不仅把自编自演的剧目在当村演出,在上级党组织的安排下,他们还到鲁北的其他村庄演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到一地,群众都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挤在树上、土岗上、院墙上、房顶上都是看戏的人。每逢演到关键时刻,听众群情激昂,振臂高呼抗日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小鬼子赶出中国!”有时一天演出几场。尤其《王宝山参军》的短剧不仅在鲁北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很快在整个冀鲁边区传播开来。它像一朵小小的火花,迅速变成一束耀眼的光。
参军光荣
据资料记载,在鲁南的沐水县,一女青年演出《王宝山参军》后,大放豪言:“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果然,她履行了诺言,嫁给了同村第一个报名参军的青年。由此可见,在抗战期间,我们党利用戏曲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对发动全民抗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踊跃参军热潮的英勇事迹比比皆是。
艰苦的抗战岁月中,张皮村剧团的演职人员凭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肩负使命冒寒历暑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一步步走过,没有人喊冤叫屈,没有人却步退缩。村里的领导和群众对自己的剧团给予了大力支持。正是:办个剧团实在忙,酸甜苦辣都要尝。巴家献出两间房,梁家卖掉一群羊。就是这样,村剧团不但顽强生存下来,而且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张皮村被誉为“鲁北戏曲抗战第一村”当之无愧!
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改革开放直至当今,张皮村剧团都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文由海兴县人大寇艳春主任指导、县老促会李兆新 齐桂荣撰稿,张皮村任恩荣、张承元、许连民、巴连甲等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