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群众疾苦 指导边区建设
——抗战时期刘少奇到海兴毕王文村调研
1942年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在奉调回延安工作的途中,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化名胡服,作为中共中央的全权代表,检查指导山东工作4个月。期间到冀鲁边区所属的海兴小山区毕王文村(当时属无棣县)调研。借住在村头郭家大车店里。刘少奇在这里召见县、区、村负责人和有关群众,了解基层情况,关心群众疾苦,指导边区建设,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提供借鉴,指引方向。
胡服同志在调研工作中
海兴1965年建县,由山东无棣、河北盐山、黄骅三县的部分区域组合而成,抗战时期,海兴县境是坚强的抗日根据地,为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毕王文村,历史悠久,地处马骝山下,东临渤海,南与山东接壤,位于冀鲁边区中心地带,是坚强的抗日保垒村。1942年,日伪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施囚笼战术和保甲制度,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封锁与桑食,给百姓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时任无棣小山区(今属海兴县) 区委书记的张又俊接到县委书记张晨光通知,约他一同到毕王文村(今属海兴县)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1)。
刘少奇(前排左二)1942年在山东根据地与党政军负责同志合影
张晨光、张又俊赶到毕王文村后,被引领至郭家店,在这里一位被称作胡服同志的首长亲切迎接了他们,握手、问候在一个堂屋里坐定后,张又俊见参加会的有五、六个外地人。在认真听取县、区工作汇报后,胡服同志详细询问了这一带百姓生活和支援抗战的负担情况,了解军民关系和群众抗战积极性。他指示:要做好发展生产和减租减息工作,提高百姓生活是当前我们工作的重点。他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根据地建设和群众生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2)。郭家店,实际是个大车店,店老板郭坤文也是本村人,据店老板的孙子郭少松介绍: 父亲郭金木在世时常给他讲起胡服同志在郭家店开会的事。
胡服同志的指示温情满满,催人奋进。只是,张又俊和张晨光当时并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直到党的“七大”后,张晨光、张又俊才知道,“胡服”原来就是党中央大名鼎鼎的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之一的刘少奇同志(3)。按照刘少奇要求,张又俊又介绍附近村几位村支书、村长来这里与刘少奇同志见面汇报工作(4) 。
刘少奇同志处处关心群众疾苦,认真“倾听群众心声,制定符合群众利益政策”的作风,给当地群众留下很深印象,据当时见到刘少奇同志的毕王文村村民周云阁、孙忠某回忆 : “在日伪岗楼林立、扫荡频繁的白色恐怖下,成熟稳重、亲切和蔼的胡服同志(当时只知是位高级领导)关心群众疾苦,到我村了解基层实情,真是对我们老百姓莫大关怀呀”(5) 。如今101岁的周云阁老人谈起当年胡服同志在他村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话语滔滔不绝。
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刘少奇同志风尖仆仆离开毕王文村又赶往其他县区调研。在山东分局和115师师部驻地临沭县朱樊村 ,刘少奇同志还召见了在分局党校学习的冀鲁边军区16团政委陈德和副团长杜步周同志,八路军16团一直活动在小山一带,二人向刘少奇同志详实汇报了冀鲁边区群众支援、部队建设和对敌斗争情况(6)。
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刘少奇同志对冀鲁边区过来工作有了一个深入了解,把握了全局和要点,于是对冀鲁边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刘少奇指出: “冀鲁边区战略位置很重要,是我们将来反攻的前哨阵地,一定要想尽办法坚守阵地,坚持斗争”“要坚持抗战,渡过难关,只要深入广泛发动群众,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抗战,就一定能扭转局势,取得最后的胜利”。为关心百姓生活,减轻群众负担,刘少奇同志要求:“斗争形式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边区形势,主力部队可以抽出三分之一、二到情况较好的清河根据地整训,这样既可以保存力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又可使留下的部队缩小目标,便于活动”。刘少奇同志还特别强调:“留下的部队可以换成便衣,化为小分队进行分散隐蔽的游击斗争。要大力开展政治攻势,争取瓦解敌军”(7)。
刘少奇同志指示印发后,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彭德怀,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北方局负责人滕代远,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也联名向冀鲁边区发来指示电:“在空前艰苦严重的斗争局势面前,要彻底改造斗争形式与组织形式”“一切依靠群众,要秘密与公开工作相结合,向敌占区开拓”,要进一步“精兵简政,组织短小精干武装,开展对敌斗争”。彭德怀等领导还特别要求冀鲁边区:“要积蓄力量,熬过难关”(8)。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也对冀鲁边区做出指示:“要坚持现有地区,开展对敌政治攻势,建立和恢复隐蔽的基点工作。在新的形势下,正规军全部地方化,加强对伪军、伪组织工作,边区各地委组建敌工委员会,开展对敌占区广大社会人士的统战工作;开展反特务、反围剿、反敌顽的斗争”(9) 。
1942年8月,中共冀鲁边区党委在海兴邢王文村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刘少奇等领导对冀鲁边区指示。根据刘少奇指示,冀鲁边区根据地党、政、军、民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使老百姓的负担得到减轻,群众觉悟得到明显提高,群众参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人民从土豪劣绅如山的重负下得到了喘息,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共产党、八路军同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忱,根据地每座村庄就变成了坚强的抗日堡垒。海兴各地抗日政权、抗日游击小队及农救会、青抗先、妇救会等抗日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自此,各抗日根据地迎来大发展、快发展的生动局面。
刘少奇在冀鲁边区的日日夜夜,始终和人民群众生活在一起,和边区百姓战斗在一起,栉风沐雨,劳顿奔波,废寝忘食地工作,他关心群众疾苦 指导边区建设,充分展示了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 少奇奉命来山东,枪林弹雨千里行,临沭(10)之地卧虎龙,引领胜利方向明。
引用资料注释:
(1)(2)(3)(4)见张又俊回忆录,现存其子张忠映处。
(5)见县委党史研究室与县志办公室2007年8月《在毕王文村调查考证刘少奇进村专项座谈会议纪要》
(6)见陈德回忆录和周贯五著《艰苦奋战的冀鲁边》
(7)见《刘少奇同志对冀鲁边区指示信》(存山东档案馆)
(8)(9)见《中共冀鲁边区党史大事记》(文献资料存山东档案馆)
(10)临沭,指山东分局和115师师部驻地
(海兴县老促会李兆新、金连广、巴连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