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指示,省老促会网站从2025年1月开始连续登载革命母亲事迹,宣传革命母亲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讲好革命母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优良传统。近年来,河北省老促会组织各市开展了《革命母亲录》编辑工作,制定了“《革命母亲录》编辑参考大纲”,各市老促会认真组织本市革命母亲录的编辑,经过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陆续完成了编辑出书任务。这次在网站专题刊登燕赵巾帼英雄事迹,旨在铭记革命母亲的历史功绩,弘扬巾帼英雄精神,扩大社会感召力,为革命老区全面振兴凝聚磅礴力量。
(河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李泊:投身革命 终生奉献的巾帼楷模
李泊,1918年7月出生于巨鹿县付庄村,1937年巨鹿简师毕业并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巨鹿县、冀南区妇救会主任;河南省妇联副主任、主任;中南妇联副主任兼中南总工会女工部长、全国妇联委员、全国纺织工会委员;武汉市委工业部党委书记、武汉市委组织部部长、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1943年,李泊作为冀南区先进妇女干部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深造,期间参加了延安保卫战。1948年冬她还与宋庆龄、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一起共商国事,筹备了中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世界妇女大会。
勤奋学习 投身革命
李泊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她是家里的老小,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深受父母疼爱。母亲勤劳善良,辛辛苦苦在家操持家务。父亲李老金上过几年私塾,还是个小有名气的中医,经常为附近的乡亲们看病。他利用行医的便利,广泛接触社会各方面人士,在1935年加入共产党。李泊从小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她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1926年夏天,李泊刚满八岁,父亲就将她送到女子小学读书。第二年她便转到巨鹿完小继续学习,由于她学习刻苦又聪明伶俐,三年级后就跳级进了高小。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县立乡村师范张子衡(地下党员)发起了救亡运动,李泊在校长武云舫带领下,去各村开展一些抗日救亡活动。李泊深入学生和老百姓当中,积极宣讲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她演讲起来声情并茂、慷慨激昂,有力地痛斥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唤醒了民众共同抗日。
1932年李泊高小毕业,许多同学都去邢台考省立女子师范,李泊因为家庭困难,未去报考。第二年,县里简易师范招收女生班,她以全县第四名的成绩被录取。在学校里,李泊待人热情大方,办事雷厉风行,经常讲一些革命道理,受到同学们的爱戴。当时反动校长徐迁桥,是北洋军阀矿业学堂的毕业生,又是国民党员,思想十分顽固,不许学生宣传抗日。他还排斥赶走了学生爱戴的王武修老师,激怒了学生,于是一场撤换徐迁桥的学潮便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这次学潮自1935年10月开始至11月底结束,前后进行了四十多天。学潮的主要组织者是夏炎光、潘宗正、杜仁庆等。为发动和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这场斗争,学潮以“同学会”的名义发起,参加学生约有六十多人,李泊就是其中一个。根据斗争的需要,参加学潮的同学还分了工,成立四个股:宣传股、保卫股、侦察股和联络股。李泊负责发动联系女生。李泊在女生中威望最高,在她的号召下,全体女同学纷纷加入到学潮队伍中。为使罢课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罢课前骨干分子开了预备会,并宣誓:不把徐迁桥赶下台,誓不复课!罢课斗争中,学生把传单、漫画、标语、诗歌等散发到农村和其他学校。巨鹿反动当局派6名警察到学校镇压,学生把警察赶跑,还派代表找省赵督学当面交涉,赵督学被迫来巨鹿处理此事。这次罢课斗争动员得力,组织严密,同学们积极参与,使学潮取得了胜利,学生们迫使伪县长答应一切条件,将反动校长、部分反动教师乃至工勤人员统统撤换。天津《益世报》通讯员吴荫惠写了一篇消息,题为《巨鹿县简易师范大闹学潮》,发表在该报上。这次学潮在周围各县产生了很大影响。巨鹿简师学潮是冀南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次斗争,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同黑暗的社会进行斗争的决心。
1938年1月,由李菁玉、陈再道等同志领导的八路军东进纵队来到巨鹿。和平解决“巨鹿事件”后,由张子衡等在县里首先举办协助员培训班,另外还成立了战地动员会。因第一期只招收男同志, 李泊主动找到张子衡说,男女要平等,要求招收女生,张答应了她的要求。果然第二期是男女混合班,全班共一百多人。课程有“政治形势”“游击战争”“群众运动”等内容。通过学习,激发了李泊的爱国热情。李泊她们学会了27支歌曲,组成若干小组到农村演唱,还进行宣传募捐。同时县里成立了妇女抗日救国会。刚开始,李泊任组织部长。为了推动工作,妇救会的同志多被分到中心村做妇女工作,李泊被分到王六村,以当小学教师为名做妇女工作。6月,党组织通知李泊到区党委党校学习,学习结束之后,县委决定李泊担任县妇救会主任。八月底召开冀南妇女代表大会,李泊被选为冀南妇救会执行委员,到总会去工作。刚去时,李泊任组织部副部长,后来和行署组织了联合视察团,胡子寿为团长,李泊担任副团长。不久,李泊又担任驻五分区工农妇民先代表团团长,主要是宣传抗战,发动群众,拆城破路、挖抗日沟等。
舍生忘死 顽强抗战
卢沟桥事变后,群众抗日转入地下秘密进行。妇女抗日运动逐步转向隐蔽斗争。作为妇救会主任的李泊,带领妇女干部走村串户,开展抗日宣传。她们一身乡下农妇打扮,头上梳着发髪,身上穿着土布褂子,胳膊上挎着个竹篮子或花色包袱,一副出门串亲戚的模样。主要是推动建立“红色家庭”“模范家庭”,开展“黑红帮运动”,瓦解敌伪军,组织广大妇女为八路军织布,做军鞋,站岗放哨,照顾伤病员,捐钱捐物。
1941年冬,李泊到隆平滏阳河西检查妇女工作,在小孟村听汇报、安排好工作后,就马不停蹄地去滏阳河东。当时正是严冬,冰封旷野,白雪皑皑,西北风吹个不停。她穿着单薄的棉衣,缩着脖子,袖着手,急急忙忙地行走在结冻的雪地上。走到半夜,她才走到滏阳河岸的狮子咀,村干部把她安排到一个空屋里,可天还没亮敌人进了村。李泊纵身翻过一道高墙,顺着道沟往村外跑,一口气跑到三四里外的另一个村子。还有一次,李泊从住地威县出发,到巨鹿县视察工作,敌人封锁得很严,过不了封锁线,于是她便到广宗县肖家屯隐蔽了几天。肖家屯的村干部为了送她过封锁线,在村外找来一位老大娘,帮李泊把头梳成小髪,抱上一个花包袱,拿上两个西瓜,一篮子馒头,扮做回娘家的样子。把带的文件放在篮子馒头下边,以备敌人盘查时应付。然后由村干部和那位老大娘赶着大车送李泊上路。过封锁线时,碰到皇协军,把西瓜送给他们吃,检查了一下才放行,然后走了七八里才到目的地。
1942年“四一二”大扫荡,历时二十多天。在敌人扫荡的前一天,区党委召开各群众团体联席会议。散会后军区的刘参谋,对李泊说:“得到情报,明天鬼子大扫荡,你赶快离开这里。”李泊立即赶到机关把一切都安排好,扈一宁同志把她带到庞家水集他亲戚家。庞家水集是鬼子的“爱护村”(鬼子认为安全可靠,人人都有“良民证”)。第二天,敌人袭击庞家水集,跑步进村,闹得鸡飞狗跳。李泊梳着个小髪,穿双绣了花的布鞋,和几位大嫂在打禾场上“杀谷头”,敌人走到跟前,大声嚷着问:“你们这里有八路军吗?”大嫂们很沉着地说:“没有,你们来了他们还敢来?”敌人骂了几句走了。过了几天,传来消息说敌人要查户口。李泊因为没有“良民证”,房东大娘怕出问题,让她去扈一宁同志家避一下。路过一个村子,恰巧遇到敌人,李泊赶紧躲在一个菜园子里。一位大娘看见了,对李泊说:“你这样危险,跟俺回家吧!”她把李泊带到刚生小孩子的大嫂屋里,对她说:“小孩刚生三天,鬼子碰见了,就说是小孩子舅母,来给小孩子过三朝的。”鬼子很快就上门来了,看见房门头挂着红布条,知道这屋里刚生小孩,他们很忌讳,没敢进屋。就这样李泊在几位素不相识的大娘、大嫂的掩护下,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参政议政 奔赴北平
1948年冬,李泊调中原局筹备中原妇女联合会。不久,她和林恒同志代表中原妇委,去中央妇委参加筹备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妇委在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平山县西柏坡附近的东柏坡办公。筹委会人员从领导到一般干部共22个人。邓颖超、李德全等革命前辈了解每个人的思想脉搏,关怀每一位同志的工作、生活,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高效率地工作。22名干部在两、三个月内完成了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准备、组织准备、行政准备工作。草拟了大会报告、章程、开幕词、发言稿等文件,编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的运动》《中国解放区妇女运动文献》等10本书。还完成了《婚姻法》起草工作。
1949年2月,曾宪植带领她们几名同志到北平,为3月份召开大会“打前站”。在北平,李泊具体负责代表联络、安排住宿等工作。
3月24日,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怀仁堂胜利开幕,出席代表474名,旁听代表265名,她们代表着解放区、国统区二亿二千余万姐妹,欢聚一堂,迎接新中国的建立,共商新中国妇女的光荣使命。
3月25日,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人胜利进入北平,全体代表到机场,列队迎接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者进城。会后,毛主席在北京香山接见了全体代表,并为大会题词:“为增加生产,为争取民主权利而奋斗。”
奉命南下 重返中原
全国妇代会以后,李泊离开北京,回到中原妇联的所在地——开封。接着中原局改为中南局,河南省委正式成立。李泊被分配到省妇联工作。1949年第一次省妇代会选举李宝光同志为主任,李泊为副主任。1950年第二次妇代会上李泊当选为主任。省妇联除参与农村土地改革外,还抓了妇女识字运动,使广大妇女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贯彻实施《婚姻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普及新法接生,提高妇婴的健康水平;取缔妓院,废除娼妓制度。抗美援朝期间,妇联组织发动妇女写慰问信,做军鞋,动员著名艺术家常香玉捐飞机。妇女工作开展得既扎实又活跃,受到中南妇委肯定和表扬。
离而不休 余热生辉
1988年李泊离开了工作岗位。虽然职务没有了,但是永远跟着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承诺和誓言没有变。活到老、奉献到老是李泊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天坚持看报、听广播,经常参加党组织生活会、报告会,做了一些社会工作。离休后的李泊先后担任武汉儿童福利基金会会长、市老龄妇女联谊会名誉会长、武汉少儿活动研究中心副会长、武汉市关心下一代协会副主席、老年基金会顾问、老年大学副董事长、《冀南党史》联络组副组长和《少儿周报》顾问等社会职务。无论是冰雪严寒,还是盛夏酷暑,她为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奔走呼吁,带头捐款,连续8年被评为省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邢台市老促会组稿 巨鹿县老促会妇工委供稿)
全国第一任女县长田蕴
田蕴,又名杨旭光,1920年2月11日生于河北省辛集市(原束鹿县)孟家庄乡东曹家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历任深南、束冀、宁晋三区县妇联主任、宁晋县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石家庄专属妇联主任。建国后,历任束鹿县副县长、县长,县委第二书记。1957年2月,调任河北师大党委组织部长、人事处处长、政工组长、统战部部长、师大顾问等职,1983年11月离职休养。
(一)
田蕴读完小学后在家务农。当时县委机关经常住在她家,受革命先辈的熏陶,田蕴酷爱学习,关心国家大事。1939年10月经小学时的老师史国珍(共产党员)介绍,参加党领导的师资培训班,后又经史国珍、王蕴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 月,她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积极宣传抗日活动。就在这时,敌人放火烧了她家房子,整个庭院片瓦无存,这不仅使她充满了对敌人的无比仇恨,更激起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0年以后,她先后驰骋在深县、束冀、宁晋的抗战疆场上。她怀着满腔热忱,广泛发动组织妇女配合政府和部队作战,同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她冒着生命危险,参加破路、设路障、埋地雷、割电线、挖道沟、地洞、地道,袭扰敌人、向炮楼喊话瓦解日伪军。一次,被敌人包围,房东把她藏在牲口棚的地洞中。由于地洞没有气眼,田蕴一时窒息过去,后经人工呼吸才苏醒过来。“五一”反扫荡后,形势更加严峻。束冀(县)四七营村一名干部思想发生动摇,而和敌人取得联系。为了挽救这名干部,田蕴连夜赴村做思想工作。经过耐心教育,这名干部幡然痛悔,表示坚决重返抗日战线。返回住地时,天黑得像锅底,田蕴在两丈多深的村封锁沟里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上去的地方,眼看就要天亮,她拔出手枪,随时准备和敌人拼搏,并给自己留下一个子弹,宁可战死,决不能落入敌人的魔掌。幸好这时突然发现一根树根,她急忙用手挖了个坑,扒着树根才通过了封锁线,安全返回住地。
(二)
1951年12月,在束鹿县举行的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田蕴被选为束鹿县第一副县长,主管全县农业生产。翌年11月升任束鹿县县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女县长。当时《人民日报》等刊物纷纷撰文作画广为宣传,轰动全国。1952年4月,田蕴作为中国人民代表团的团员赴苏联参观访问。她目睹了苏联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实行机械化耕作,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光明前程,心里很受鼓舞。回国后,亲赴各地传经送宝,宣传组织起来,打破小农经济的束缚,实现机械化作业,走互助合作社道路的优越性。
田蕴一心扑在农业上,自行车成了她形影不离的伴侣。成年累月,她很少在县城逗留居住,长期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一锅饭,同点一灯油。在合作化运动中,不搞一刀切,坚持抓点示范,顺应农民自愿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愿望,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她先后抓了子曰庄张老书农业社、摇头魏容农业社和马兰刘路波农业社。在这几个社里,她与农民、农村干部形影不离,共同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农业规划。1952年子曰庄张老书农业社的谷子亩产高达720斤。
在田蕴主管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前期,束鹿县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社,规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粮棉产量一步一层天。尽管水、旱、虫灾交替发生,农业仍获得较好收成。全县粮食亩产从 1952年的111斤提高到1955年的237斤,棉花亩产(皮棉)从44.2斤提高到51.8斤。这是党领导农民走共同致富道路的胜利,同时也和田蕴同志倾注的心血分不开。
(三)
1957年2月,田蕴调河北师范大学工作。在18年主管人事、组织的重要岗位上,她坚持立党为公,两袖清风。按国家规定,田蕴有三次升级机会,但每次轮到她,都主动让给了别人。从 1957年到1983年,田蕴未长一级工资,行政14级仍是14级。田蕴有4个子女,还有许多亲友,但一个也不准安排在师大和自己身边工作。
(辛集市老促会组稿 辛集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解放平泉战斗中的“花木兰”
——记全国战斗英雄郭俊卿
郭俊卿,1930年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北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因家乡闹水灾,她被迫随父母流浪乞讨到林东、林西等地。
1945年,她女扮男装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十六岁的郭俊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五年的戎马生涯,郭俊卿没有暴露自己的性别。她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洗礼,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三次,小功四次。1950年,郭俊卿被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并誉为“现代的花木兰”。几十年过去了,人民没有忘记郭俊卿在解放平泉时所做的贡献。
1948年5月,人民解放军冀热辽部队向国民党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平泉人民看到了解放的曙光。5月26日,盘踞在平泉的国民党八十九军二六七团两个营弃城西逃,郭俊卿所在部队接受了阻击任务。三连四班是突击班,她担任班长,连同六班一起承担了攻占平泉县城左二道山梁制高点的重大任务。
就装备看,四班、六班只有十几支步枪、两挺机枪和几十枚手榴弹,战士们大都是第一次上阵的新兵,而敌人都是美式装备,另配有火箭筒、重机枪和山炮;从人数上看,我方只有两个班,敌人则有两个排的兵力。敌装备强,我装备差,敌众我寡,敌守我攻。因此,这是一场拼勇气,拼胆量的硬仗。
凌晨,战斗打响了。郭俊卿带一个组,首先跳出山脚下的战壕。两个班在机枪的掩护下,勇猛地向上梁上的敌人发起攻击。敌军组成密集的火力网,企图阻止我军前进。硝烟之中,郭俊卿带领战士们向第一道山梁冲去,在即将冲上山梁时,敌人向他们射出了三发炮弹。一发落在副班长身边,副班长应声倒下了。郭俊卿跑过去,只见副班长头部中弹,血如泉涌,染红了身边的茵茵绿草,英勇牺牲了。她望着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副班长,悲痛欲绝。郭俊卿端起副班长手中的枪,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喷出愤怒的火焰,她大喊一声:“为副班长报仇!”战士们在她的带领下,英勇出击,手榴弹一颗接一颗在敌群中开花。头道山梁被四班占领了。
正在战士们全部冲上山梁时,一阵腹痛向郭俊卿袭来,顿时,她觉得天旋地转,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下来,腿脚一软瘫坐在地上。郭俊卿心想:“怎么办?就这样掉队了吗?不能,绝不能,首长交给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红旗还没插上二道山梁,副班长的仇还没报,自己怎么能掉队!”想到这里,她忍着疼痛顽强地站起来,身子一纵滚到阵地右边的一个土坎下,处理完“特殊情况”后,又立刻返回阵地。这时,敌人在机关炮的掩护下,又向头道山梁进行反攻了。敌人越来越近,郭俊卿和战士们的弹药所剩无几,最后和敌人展开白刃战。两个敌人的刺刀,一前一后对准了郭俊卿。她面对敌人寒光闪闪的刺刀,毫无畏惧,一个箭步冲上去,将一个高个子敌人刺死。另一个敌人见此情景,惊叫了一声,仓惶逃跑了。就这样,敌我双方在阵地上拉锯式的战斗进行四次。在六班的配合下,敌人终于退出二道山梁,红旗插上了山头阵地,郭俊卿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平泉解放了。祝捷大会,锣鼓喧天。团首长给这位女扮男装、智勇双全的郭俊卿记了两小功,她所在的四班,也获得了“战斗模范班”的光荣称号。
(承德市老促会组稿 平泉市史志办供稿)
战斗意志坚如铁 桑干河畔干革命
——记阳原县“花木兰”式女英雄袁秀珍
袁秀珍从小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跟随革命先辈抗日打游击的故事,至今仍在桑干河畔流传。
(一)
阳原县是革命老区,桑干河贯通全境。揣骨疃是最早经受革命战火洗礼的地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里为革命牺牲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53人,其中曲长城村9人。
1928年9月,袁秀珍就出生于曲长城村,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父亲袁世和,祖上三代为农。
1937年8月25日,日军飞机侵入阳原上空,在桑干河沿岸扔下无数枚炸弹,轰炸声震耳欲聋。
9月11日,一场激烈的战斗——“火石岭阻击战”在距曲长城不到15公里远的火石岭展开:晋绥军七十三军和中央军十三军各一部,奋勇阻击前来进犯的2000多名日军,战斗持续了五天五夜,给敌以沉重打击。此后,日军血洗火石岭,制造化稍营惨案……一时让阳原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
这年,10岁的袁秀珍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1937年11月初,我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副团长陈正湘率一个营和10多名地方干部收复了阳原县城,并成立阳原县抗日政府和县抗日民主救国会。苏瑞东当选阳原县抗日民主救国会主任兼锄奸委员,不久参加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自此,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下的群众抗日活动在阳原境内逐步展开。
1938年6月,八路军120师三五九旅718团,开赴桑干河沿岸活动。1942年7、8月间,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二专署五分区从6团抽调部分骨干,配合地方干部组建了桑干河工作委员会和武工队,驻火石岭、上庄一带,经常活动在阳原西部地区(包括芦子屯、曲长城在内)和桑干河两岸。
阳原人李子清、康世安在桑干河工委工作期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把党的红色火种播在百姓心中,更深深播撒在袁秀珍心田。
在熊熊燃烧的抗日烽火中,袁秀珍成长着。
(二)
1942年,袁秀珍十五岁,个头很高,肤色微黑,天生自来卷头发剪得很短,生就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从小被家里当男孩子使唤。因为战乱,因为家贫,两个姐姐早已出嫁,小弟弟跟着姐夫出了口外,为了生计,父母也只得早早把她许给了一户人家当童养媳。
当时,袁秀珍的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因为她看到来村里宣传抗日的武工队员,个个戴着军帽、扎着腰带,挎着盒子枪、打着绑腿,她满心羡慕,恨不得马上加入到他们当中。得知村里有些青年人报名参了军,她更是暗下决心,要冲破封建樊篱,参加革命,扛起枪去打日本鬼子。
就在她被送去成亲的那天夜晚,趁着微弱的月光,她戴上皮帽子像个男青年一样,偷偷逃出了家门,逃进了大山。后几经周折,在大姐夫所住的上庄村找到了桑干河工委的工作人员。在阳原人李子清、康世安等人的引领下,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滚滚的抗日洪流中。就这样,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便和武工队的男人们一样打游击,钻山洞,吃野菜,在冰天雪地里摸爬滚打。
袁秀珍在革命的熔炉中不断成长,学会了打枪,甩手榴弹,增长了对敌斗争的本领。
1944年,担任揣骨疃区委书记的樊运在揣骨疃一带活动,袁秀珍跟随樊书记在峪峰山、箭口山、玉屏山一带和男人一样,爬高山、涉峡谷,突破敌人封锁钱,征粮征物,发展党员,建立农会,动员妇女缝军衣、做军鞋。她还走家串户,苦口婆心地向妇女宣传抗日,动员妇女争民主、争自由、争平等,投入到抗日洪流中。
有一次,在工作途中,袁秀珍等人突遭一队日本骑兵,敌众我寡,急中生智的她和几个女同志毅然藏进一处塌陷的坟墓里才躲过一劫。
1945年8月15日,日军无条件投降,袁秀珍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9月蔚阳联合县撤销,成立了阳原县。10月1日,冀晋部队收复县城。全县轰轰烈烈展开了锄奸反霸、清算复仇、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工作。此时袁秀珍经常登台演出节目,宣传党的政策;到学校教学生唱革命歌曲,学打霸王鞭,深受师生欢迎。
1946年,我主力部队实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军队进犯阳原解放区,斗争环境变得异常残酷。根据地委部署,县区干部和地方武装撤离县城转入山区,继续坚持斗争。袁秀珍跟随樊运等区干部转移到桑干河南的大山里,继续坚持工作。此后,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樊运带领队伍一直坚持战斗在揣骨疃一带。
1947年,揣骨疃地区的上卜庄、下卜庄等地发生了多起国民党制造的惨案,我党多位优秀干部牺牲,多名村干部被杀害。就在这年的8月17日,县委委员、一区区委书记樊运到籍箕疃村开展工作时被国民党地方武装包围,激战后壮烈牺牲。听到噩耗,袁秀珍和同志们都悲愤不已,决心为樊书记报仇。9月20日,天阳怀支队的4个连和民兵共800多人,在县委书记杜钰和支队队长宋中和的率领下,成功打了一场歼灭战,彻底消灭了盘踞在曲长城大乡的地主武装,夺回数日前牺牲的樊运书记的手枪。看着樊书记的手枪,袁秀珍泣不成声。
从1942到1949年,袁秀珍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游击队员、妇女干部,曾先后追随苏瑞东、李子清、康世安等革命先行者,同县委委员、揣骨疃区委书记樊运、天阳怀区委副书记刘志斌、东城区长宋志中及同乡张子建等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在边远山区开辟立足点,建立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发动和依靠群众,锄奸反霸,短线出击,打击日伪的嚣张气焰,经历了大小战斗无数。袁秀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受到领导和队友们的交口称赞,也经常受到大家的保护,同志们戏称她为“花木兰”,她喜欢这个称呼,更珍爱那只陪伴她战斗成长的左轮手枪。
(三)
1949年1月,21岁的袁秀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迎来了家乡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袁秀珍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她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袁秀珍历任曲长城区、西六马坊区妇联主任,辛堡区副区长,蔚阳县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等职务。一直保持雷厉风行的作风,不忘初心,兢兢业业,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与领导、同事相处很好,从不居功自傲,更不讲条件。她常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是幸运者,要感恩知足。她拖着病体坚持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表现出一个老革命、老党员的高尚品德。直到1984年离休。
袁秀珍从少年时期走进革命队伍,直到1999年6月5日病逝,红心向党,始终不渝。享年71岁。
现在,桑干河畔的人们还在不断诉说着她的往事……
(张家口市老促会组稿 阳原县老促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