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蔚县的烽火岁月
蔚县地处太行山北麓,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南端。县内形成明显的南部深山、中部河川、北部丘陵三个不同的自然地域,总面积3220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辖22个乡镇、561个行政村,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剪纸艺术之乡、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最佳民俗文化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蔚县全域是革命老区,是全国159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是河北省太行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2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是张家口市太行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三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全县有革命老区村的乡镇22个,老区行政村176个,游击区村庄312个,老区游击区村庄共计488个,占全县行政村的87%,老区游击区人口35723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2.5%。
蔚县,这片古老而英勇的土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展现出了“革命早、发展快、覆盖广、牺牲重、贡献大”的显著特点。
一、早期的革命火种
1929年1月,蔚县籍中共早期党员张苏,应蔚县各界人士的联名邀请,经党组织批准后,从陕北榆林回到蔚县担任教育局局长,把革命火种带到了蔚县,他利用教育局长的公开身份作掩护,在军阀统治和国民党势力猖獗的蔚县城乡传播马列主义,揭露黑暗的社会制度。张苏与北平党组织和北平教联联系,将北平艺术大学毕业的共产党员王志诚,介绍到蔚县城联合小学任教,秘密从事党的活动,在青年进步教师中发展了杨洪甫、刘静斋为中共党员。
1929年7月,王志诚、杨洪甫、刘静斋在县城联合小学秘密召开会议,成立了蔚县第一个党小组,王志诚任党小组组长,这是张家口地区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之一。这一星星之火揭开了蔚州大地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中共蔚县第一个党小组成立后,王志诚、杨洪甫、刘静斋利用课堂讲台,传播革命思想,出版进步刊物巜人言》、《太阳》,揭露封建社会残酷剥削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组织学生军,强化军事教育和训练,为全县革命发展奠定了基础。8月,张苏将蔚县师范讲习所改为蔚县师范学校,并将学校从县城迁到西合营,改称蔚县西合营师范学校,他亲自为学校招收新生,不分男女,不论贫富,择优录取,并聘用开明绅士沈景周出任西合营师范学校校长。还通过中共北平党组织聘请了共产党员孙铁夫,留俄回国的廖石生、马西园和进步青年学生朱雅会、徐秉昌任教。
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日渐崛起的革命浪潮,引起了反动当局的关注和不安。1930年,张苏不得不离开蔚县,到浙江温州开始从事新的革命活动,但他仍关心着蔚县西合营师范师生的成长,以书信的形式指导西合营师范师生的革命活动。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传播马列主义思想,从1930年到1936年先后掀起了“反黑暗、争自由”的五次学潮。虽然五次学潮都付出了进步学生被开除的代价,但是西合营师范播下的革命火种,在蔚县大地萌芽生根,诸多进步人士响应时代的召唤,积极参与救国救民的革命活动,为全县的抗日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革命力量发展快
在革命的进程中,全县的党组织和革命力量发展迅速。1932年初,由中共北平市委指派共产党员薛效文、“反帝大同盟”盟员刘般若来到蔚县,以县城第一高级小学教师身份,秘密开展党的工作。5月,由薛效文、刘般若、杨洪甫、方星五,西合营师范进步学生杨普泽、邹嘉甫等人,在西合营师范学校西南的砖瓦窑秘密召开会议,成立中共蔚县工作委员会,会议选举薛效文为县工委书记,杨普泽为县工委副书记,隶属中共北平市委领导。同时北平市委通过张苏把共产党员武月亭、仲仿尼派到西合营师范任教。12月,武月亭主持召开“西合营河神庙会议”,会议推选杨普泽为县工委书记,方星五、赵振中、邹嘉甫、阮伯生、李大愚为县工委委员,秘密开展党的组织活动。会议决定,杨普泽负责建立白乐镇会子里党支部,赵振中负责建立白乐联合小学党支部,杨录负责建立吕家庄党支部,邹嘉甫负责建立东水泉党支部,阮泊生、刘一鸣负责建立水北党支部,西合营师范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西合营师范党支部”。
1933年3月,中共蔚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白乐镇会子里村杨普泽家中秘密召开,出席会议的20名党员代表着全县的40名党员,选举杨普泽为县工委书记,邹嘉甫为副书记,方星五、赵振中、阮泊生、李大愚、贺子俊为县工委委员。
会议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在贫苦农民中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县工委还决定在全县设代王城、北水泉、吉家庄、白乐四个区委。
随着马列主义思想的传播,地下党组织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觉醒并加入到革命队伍中,使蔚县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革命形势出现可喜局面。很快,在李邻庄、东黎元、南梁庄、西双塔、大德庄、大云疃、南张庄村建立了党支部,在松枝口、赤崖堡、南洗冀村建立了党小组,党员很快发展到100多名。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继“9.18”事变占领东三省后,又在北平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日寇疯狂的向我华北各地入侵,全面抗战从此开始;8月15日,日军飞机侵入蔚县领空,对八大镇进行狂轰滥炸;9月11日,日军坂垣师团5000余人侵入蔚县,占据了全县八大镇及川下部分村庄。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坂垣师团被迫撤离蔚县,调往山西以挽救其在平型关战斗中之败局。
1937年10月26日,杨成武率领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光复蔚县,独立团进入蔚县后,广泛深入地开展抗日宣传,使灾难深重的蔚县人民第一次看到人民子弟兵,看到了希望和光明,独立团撒播下的抗日种子很快萌芽生根。10月30日,蔚县召开2000多人参加的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杨成武作抗战动员讲话,号召大家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中,提出“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支援部队抗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蔚县人民就为部队募捐5万多银洋、价值5万多银洋的粮食和物资、集枪1500多支、征兵4000多人,帮助独立团完成了“募捐、集枪、扩军”三大任务。蔚县首富爱国绅士王朴先后捐了近10万钱物。独立团在蔚期间,枪支弹药迅速增加,人员由之前的1750余人猛增到7500余人,扩编为独立第一师。独立团用蔚县人民捐献的钱物,在初冬季节及时地为战士们解决了棉衣、棉被、鞋帽,装备得整整齐齐,焕然一新,部队从上到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正当蔚县人民在抗日救国会和抗日自卫政府领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高潮之际,1937年11月24日,日军纠集3000余人从涿鹿、怀来和天镇分两路二次入侵蔚县。当时,杨成武率领的独立师接到新的任务提前离开蔚县,县内仅留下陈正湘团长和一营营长曹宝堂所领导的两个连的战士,且多为新兵。由于军事上敌强我弱,为保存实力,部队决定撤退,县、区抗日干部、游击队员主动撤离蔚县川下地区,转移到与蔚县西南山接近的山西省灵丘县山区上寨一带整训。
半个月的整训结束后,参加整训的200多名蔚县抗日干部,大部分人员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各地开辟抗日工作,留下的人员返回蔚县肩负起开辟南山根据地的任务。
三、革命活动覆盖地域广
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提出“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杨成武、邓华等在上寨村整训时,一边组织大家学习,一边讨论重返蔚县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蔚县南北两山特别是大南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山区的老百姓苦大仇深,容易发动,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适合建立革命根据地。
蔚县大南山东西长达60多公里,南北纵深30多公里,总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7%,区域内有行政村150多个,自然村200个以上,居住着2万余人;东北山在壶流河以东,白乐、常宁以北,东接涿鹿,北邻宣化,有180多个村庄,东北山距离县城日军中心据点远,川区相对狭窄,有一定群众基础;西北山位于蔚县壶流河以北丘陵地区,北与阳原县、西与广灵县接壤,东临宣涞公路,有130多个村,村庄稠密,有粮有煤。
从1938年初开始1943年秋,蔚县先后开辟大南山、东北山、西北山三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到全县总面积的80%,人口2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70%,县大队、蔚阳支队,北山支队、驻蔚县察南支队,主力部队兵力达2000多人,抗日根据地向北向西向东扩展,深入阳原、宣化、涿鹿、广灵县境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
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根据地才有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是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巩固壮大的“奥秘”所在。从1944年3月蔚涿宣联合县成立,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中共蔚阳与蔚涿宣联合县委员会,在辖区内新建党支部113个(其中蔚阳61个),消灭白点村110个(其中蔚阳67),新发展党员1640名(其中蔚阳880名),实现了蔚县境内村村有共产党的基层组织,确保了党的领导全覆盖。
四、浴血奋战得解放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蔚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极大的侵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全县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1618名,其中建国前1316名,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真的是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日军侵占蔚县八年,先后制造了黑鱼洞惨案、“九一三”龙降庄、榆皮惨案、寺儿沟惨案、南梁庄惨案、牛大人庄惨案,红沙坡惨案、四二五惨案、一0一五惨案等多起骇人听闻的惨案。据张家口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成果反映:抗日战争八年中,蔚县人口伤亡达1914人,社会财产损失折合972.1美元,房屋19488间,粮食63.92万公斤,大牲畜5314头、羊猪15924头、树木48615棵,衣物、农具等不计其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蔚县人民特别是革命根据地广大人民,不屈不挠,不怕牺牲,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1945年7月,日本侵略者撤出蔚县,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撤退后,伪残余势力和日军特务、汉奸、密探约2000余人拥挤到蔚县城,作垂死挣扎。
1945年9月28日,八路军北上部队——新编第九旅,在旅长王道邦的率领下进入蔚县境内,奉命解放蔚县城。为保护城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池完好,我军先开展政治攻势,说服劝降,无果后决定武力攻城。11月1日,用棺材盛装2000多公斤炸药运进挖好坑道,11月3日,一道命令,地动山摇,县城西关、南关城墙炸开豁口,部队一拥而入,占领城头,我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发起进攻,经军民联合作战,消灭了在县城敌伪军的残余势力,蔚县全境第一次解放。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人民和平的呼声,于1946年6月,撕毁停战协议,公然挑起了内战。11月3日,国民党16军、22师、94师、109师分兵进占蔚县八大镇和部分川下重点地区,在九宫口、北口、金河口、松枝口、石门峪等30多个险峻峪口设立据点,在夏源、牛大庄、横涧等26个村庄设岗楼,国民党的军队抢劫民财,祸害百姓,抓捕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以及革命群众,制造了灭绝人性的西庄头和西大云疃等村屠杀革命干部、战士和群众的惨案。
1948年3月,解放军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在曾思玉司令员率领下,挺进蔚县发起了察南战役。在全县人民的全力配合下,解放军所向披靡,节节胜利,连续收复了桃花、吉家庄、白乐、代王城、暖泉、西合营等重要集镇,使蔚县城的国民党军陷于孤立。3月24日拂晓,解放县城的总攻开始,我军各种火炮和轻重机枪一齐吼叫起来,敌人的火力在我炮火的轰击下变成了哑巴,我各路攻城部队的勇士们犹如猛虎下山追歼敌人,残敌被追赶到最后藏身之所一一玉皇阁,我军将敌人包围得水泄不通,至上午9时许,将蔚县城守敌全部歼灭,毙敌300余人,俘敌2000余人,有一部分敌人摔伤在护城河里和城墙脚下被俘,暂四军补训六师少将师长郭希璞被擒。至此,推翻了蒋家王朝在蔚县的反动统治,蔚县获得了二次解放。
五、老区人民贡献大
革命老区是党和军队的根。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党中央特别关心蔚县。1961年冬,毛主席到南方巡视,返京途经天津,在专列上听取河北省委负责人刘子厚等领导汇报农村工作,当听到蔚县的情况后,随机对蔚县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燕云十六州,蔚县是一州,是个大州。抗日战争时期是我们的根据地,养活过很多部队和地方干部……”1983年,蔚县召集老干部座谈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蔚县县长的李文杰说:“晋察冀”“冀热察”“平西”“察南雁北”,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名称的革命根据地,集中起来,都是在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统一领导下的,但不管哪个时期、哪个名称,都离不开“察”字,“察”就是当时的察哈尔省及其他地区,而“察”字的核心主要指蔚县。
(一)全力保障抗战物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年代部队的筹粮补给是个大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部队需要解决官兵吃饭问题,但不可能建立大仓库,因为基本上村村有我们的粮仓,到处有我们的供给部,公粮就在人民群众手里,我们的部队走到哪里,哪里都有自己的粮仓,敌人来扫荡,群众首先要保护公粮,坚壁清野,把粮食藏得严严实实。抗战时期,全县每年征集1200到1500石粮食运往根据地,保证党、政、军的粮食供应,缴纳公粮之多,一直处于全专区的前列。
1940年,全县闹灾荒,在最困难时期,根据地老百姓缺吃少穿,山坡上连野菜、树皮都吃光了,但是存在老百姓家中的粮食,他们宁可饿死不动公粮。瓦子盆一户只剩下老公公和儿媳,病饿在家中,当县领导听说后,立即去看望,结果爷俩都饿死了,但政府存放在他家的一柜子小米,一粒都没动,看到这一切,人们不禁潸然泪下。在送公粮时,人们常常跋涉在东、西甸子梁和小五台山涧,海拔2000多米高的山上,气候变化异常,运粮队员经常被冻死饿死,掉进山谷摔死,群众传颂着送粮歌谣:“送粮险,送粮难,送粮要过鬼门关,眼要尖,腿要欢,瞒过小鬼子,躲开狗汉奸,定把小米送到站。”抗日县长李文杰回忆说:“在抗日战争期间,如果没有蔚县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难以克服的困难,把川区的黄小米送到根据地,要坚持抗日斗争是不可能的。”
蔚县北部山区储藏大量煤炭,1938年有煤窑75座,年产煤炭18万吨,大量煤炭满足了根据地军民生活需要,还为铁匠铺打造生产工具、锻造刀剑、制造地雷等武器提供了有利条件。蔚县南北山区有30余万亩原始森林,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大量檩、柱、椽等建筑材料,保障了根据地建设和取暖供应。1940年,根据地发生严重灾荒,日军乘机烧毁房屋,根据地军民就地取材,利用山上木材石料再建。蔚县川区的几个集镇秘密为根据地军民筹集粮食、布匹、棉花、白麻等,有力保障了根据地物资供应,八路军、游击队才在南山扎下根。
(二)支援前线打胜仗
抗日战争时期,蔚县青救会、妇救会、农救会、工救会、儿童团群团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埋地雷、割电线、断公路、送公粮、抬担架,配合正规部队、游击队军事行动,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送情报;妇救会做军鞋,扶养伤病员。
草沟堡乡邓草沟村妇救会,组织全村妇女做军鞋,妇救会主任高桂成把给丈夫做布衫的布拿出来,剪成鞋底鞋帮,缝做军鞋;东庄子村妇救会主任石秀英一年就做了450双军鞋,为了掩护伤员将自己头胎婴儿打掉。蔚县的担架队、运输队是随召随到,准时不误,多次受到边区、省(行署)和专区以及各野战部队的表扬和鼓励。
1940年9月下旬,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在我军攻打涞源县三甲村和东团堡日军据点时,为阻止侵蔚日军增援,时任冀察晋军区一分区一团特务营营长马辉受命率部从易县出发,经过4天急行军到达九宫口,象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不让敌人进入九宫口峪。战斗打响后,蔚县民兵组织起来,破交通、割电线,配合部队参加战斗,民兵们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想出各种办法打击敌人。他们割断敌人的电线后,在线头上栓上手榴弹,塞进草丛里,日军骑马查线,用力往回拉接头,手榴弹立刻爆炸,日军应声倒下。有的民兵把电线割断后,再用麻绳接起来,敌人查来查去,找不到毛病,气得毫无办法,只得强迫群众夜里守候在电杆旁。但民兵和群众联合起来,当民兵把一团团电话线都背走后,看电杆的群众便让民兵把自己绑在电杆上,敌人查线时,群众说半夜来了八路军,把他们绑在这里的,敌人暴跳如雷,亦无奈何。 当时正是秋季,附近群众为了帮助部队多消灭敌人,日夜忙着为部队筹粮、做饭,有的冒着战火把饭菜送到战士手里,民兵在枪林弹雨中抢救出30多个伤员,然后组织起一些担架,把这些伤员全部安全转移到一分区后方医院。
在全县广大群众和民兵的大力支持下,战士们愈战愈勇,纷纷表示:坚决把敌人消灭在阵地前沿,不让日军越“雷池”半步。最后,日军30余人在我军猛攻下,陷入绝境,敌教导大队长甲田待救无望,下令伤兵开枪互射,引燃汽油,监督伤兵跳入火海自焚。在七天七夜的激烈战斗中,我军共歼敌150余人,光荣的完成了阻击任务。
解放战争中,仅1948年全县组织支前担架1522副,担架队和运输队员54880人,支前车辆5405辆,大牲畜33240头(匹),运送粮食150多万公斤,其它支前物质50多万公斤。同时为部队征收公粮45946石,做军鞋5万余双,支援柴草饲料152万公斤。
(三)踊跃参军上战场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是蔚县人民踊跃参军的真实写照。战争年代,蔚县为部队输送兵员数以万计。1937年10月底至11月,蔚县就有40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可喜局面。西合营“李氏三姐妹”——李剑鸣、李佩卿和李玉芝姐妹,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姊妹三人全部参军入伍,投入到了抗日队伍。
抗日战争时期,仅南山就有2000多人参加了革命队伍;1938年5月,宋时轮部在蔚县东部休整期间,在白乐、桃花、吉家庄等地补充兵员200余人;1942年12月,瓦子盆几十户人口的山村,就有14名青年参军。解放战争中,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短短4个月的时间,蔚县报名参军的青壮年就达7000多人,经选拔应征入伍的就达4487人。
全县除为野战部队输送兵员外,还组建扩编了察南支队、蔚阳支队、北山支队,组建了县大队、区小队。
(四)为革命输送人才
自1929年张苏把马列主义真理传播到蔚县,蔚县人民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先进青年、进步人士纷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从此,蔚县人民铁了心跟党走,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全县较为集中的有三次人才输出。一是师范学校培养一批。西合营师范学校,是革命的“大熔炉”,是革命的沃土,是为革命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
从1929年到1937年,在8年的峥嵘岁月中,作为当时蔚县的最高学府,学校前后有6个师范班200余人毕业,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和优秀人才。校长沈景周,教师孙铁夫、廖石生、马西园、朱雅会、徐秉昌、武月亭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几经风雨的师范学生,有的在抗战前夕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方星五、赵振中、杨普泽、邹嘉甫、韩志新、阮泊生、李大愚、韩直飞、杨录、刘一鸣、贺子俊等;有的在抗战爆发后毅然投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如张吉明、郭树柏、余化龙、余文运、杨若愚、韩丕志、赵善信、杜钰、武祥、李新志、李国政、王天然、张凤桥、苏立山、李氏三姐妹等;有的在民族复兴大业中毕生为党和人民作贡献;有的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人才;他们中间有的壮烈牺牲,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邹嘉甫、余文运分别担任山西省广灵县和繁峙县县委书记兼抗日游击队政委,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创建党组织,后来在日伪军偷袭中,他们为掩护同志突围而壮烈牺牲,为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二是革命队伍锤炼一批。 1937年10月,蔚县有4000多人参加了杨成武率领的八路军(其中烈士就有315人),当时,蔚县地下中共党员,进步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绝大多数弃家从戎,参加了抗日队伍。这批参军的人员中,走出了一大批革命事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如狼牙山五壮士班长马宝玉,张苏的父亲张善成、弟弟张希真、妹妹张浣尘,陈正湘将军夫人康捷,邓华将军夫人李玉芝、方国华将军夫人李佩卿及大姐李剑鸣,北京军区参谋长和山西省军区司令员耿淑明,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谢才,司法部副部长李石生,总政干部部长梁济民,北京工程兵副主任陶河,广西医学院院长王野舟,山西省环保局长仰克仕,天津市基建工作部部长吴一夫等。三是南下干部走出一批。干部南下是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响应上级号召,蔚县抽调党务、行政、公安、政法、财政、税务、民政、民教、实业九类干部组成南下干部队伍,以县公安局局长李舟带队,由张吉贤、江平、蔡文华、万宝顺、薛堂、王桂香(女)、陶宏增等108人组建了一支南下干部队伍,于1949年2月16日,在老区人民的热烈欢送下,由西合营(当时蔚县县委、县政府驻地)出发,横跨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历时两个半月,行程约1500公里,于1949年5月11日最终到达目的地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屯溪。这支队伍,走出蔚州,走过晋察冀边区革命根据地,走向皖南新解放区,接管政权、打击匪特、土地改革、民主建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设,为皖南革命、建设和改革付出了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使命与担当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对于蔚县革命老区,党和国家始终牵挂、关心着这片革命红土地的人民。1951年8月14日至8月25日,中央华北老区访问团30余人(后增至40余人)奉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之命令到蔚县革命老区访问,赠给老区英模毛主席纪念章257枚,其中烈军属30枚、荣军20枚、民兵战斗英雄33枚、模范干部174枚;赠给134个村集体和个人毛主席题词456份、慰问信1608封。慰问团深入农村,走访群众,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蔚县人民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倍受鼓舞,干劲倍增。
蔚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一块被革命先烈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是当之无愧的革命圣地,也是聂荣臻、萧克、杨成武、邓华、方国华、马辉、王道邦、曾思玉、李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这里孕育诞生了“一身正气、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张苏精神;“忠于祖国、不畏艰险、顾全大局、威武不屈”的马宝玉精神;“科学部署、敢打硬仗、敢于胜利”的明铺战斗精神;“相信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精神;“勇于改革、善于创新、不畏牺牲、甘于奉献”的蔚县精神。建国后,蔚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弘扬老区精神,团结奋斗,守正创新,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老区面貌日新月异,全县人民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烽火岁月已经远去,但无数革命先烈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它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千年古城 辽代南安寺塔
(蔚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