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一个老区村的蝶变

发布日期:2024-10-23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河北省涉县神头乡雪寺村巡礼

在革命老区涉县西南部的深山区、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有一个群山环抱、绿树掩映的小山村——雪寺村。村落总面积仅8.5平方公里,一片窑洞农家小院沿南北向的狭长山沟错落分布,全村共120户、336口人,耕地280亩,山场面积1.8万亩,森林覆盖率86%。

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驻地、晋冀鲁豫边区首府县,因此境内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都是老房东。地理位置隐蔽的雪寺村更不例外,村民王理顺家和村后大山深处吴王洞曾是隐藏和救治八路军伤员的临时医院,在村东小西峧岩洞中曾保存党的机密文件长达五年之久;1942年5月反扫荡时,刘伯承师长带领师直机关从村后的山岭上星夜突围转移,驮着师部重要文件的一匹骡子在吴王洞一带山上不慎摔下悬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雪寺村仅 200多口人,为部队转送公粮1.2万余斤,组织妇女做军鞋300余双,直接参军参战60多人次,占全村总人口比超过四分之一。可以说,雪寺村是一个典型的老区村、红色村、英雄村。

但是,偏僻的地理位置,山高沟深、石厚土薄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着雪寺村的发展。解放后,这个红色村曾一度四十多年名列“全县最贫困村庄”榜单。“落脚没有一步平,抬头难见三尺天”行路难于上青天。“山西买粗糠,永年(县)白菜帮;糠窝头双手捧,稀菜汤照月亮;冬闲吃两顿,饿了快上炕。”“山旮旯家家穷,姑娘都嫁出村,剩下光棍儿一大群。”回忆往昔,吃粮靠救济,老人们嘴里念叨的顺口溜就是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让雪寺村彻底脱贫致富,神头乡党委政府、雪寺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全体党员干部团结带领群众,扎实学习并灵活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涉县财政局驻雪寺村精准扶贫工作队更是热心帮扶、倾心奉献。近十年来,在党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的引领下,这个老区深度贫困村实现了浴火重生、华丽蝶变。

强化党建,树起了干事创业先锋旗。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神头乡党委创新开展党建工作,对基层村级党支部实行“理论培训提素质、实干创业砺党性、量化考核促提升”的三维建设方式,有效增强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激发出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雪寺村党支部就是在这种机制下培养出来的一个“金牌党支部”。

涉县财政局工作队入驻雪寺村后,高度认同乡党委的党建工作思路,积极参与并下大力气扎实帮扶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看到村党群服务中心房屋破旧,条件简陋,工作队队长张怀荣就筹集资金帮助村里进行改造提升。增建办公用房,粉刷门楼、油漆大门、铺砌院面、更换破旧的门窗;“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全部上墙,伟人像、入党誓词、党旗全部配齐;新建党建墙一面,用展牌全面总结近年来村支部的党建工作:村两委大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提升硬件的同时也绝不放松落实各项制度。一次次激情宣讲,一场场热烈讨论。春风化雨,滴水穿石。就是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小院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制度悄然深入人心,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是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小院里,干群结下鱼水情,修天路、整村容、兴产业等一幅幅宏伟蓝图逐步清晰并最终绘就。

历尽艰辛,铺就了乡村振兴黄金路。

修一条康庄大道,是几代雪寺人的夙梦,也是神头乡党委、驻村工作队和雪寺人共同谋划的头等大事。

已退休的老书记王计良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村的道路只有二尺宽,河滩上走一段,悬崖边走一段。大办集体食堂时,村里买了一口大锅,由于路太窄,连排子车也通不过,只能十来个人轮流往回抬。”修路、修路、修路,连续几任支书年年带领群众修路。劈山崖、垒沟堰,只要农事不紧张,就是修路。到八十年代末,雪寺人通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劈山垒堰,手搬肩挑,终于修通了一条四米多宽的土石路,载重汽车晴天可以开到村里了,每一个雪寺人心底里都在欢呼雀跃!

但这远远不是雪寺人的终极目标,这只是雪寺人百年交通梦的第一站。雪寺人还有一个更宏伟的目标:修一条“天路”,从雪寺村一直向后,高山深处,半山腰里,在涉县和山西平顺县的界山山腰打一条长530米,宽7米,高5米的隧道,把涉县和山西平顺县直接连通,让雪寺村在地图上的格局一下子打开——雪寺村再也不是涉县神头乡后山沟山旮旯底儿最后一个小自然村,而是链接河北涉县和山西平顺县的重要枢纽,是“涉平”线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雪寺人发扬老区精神,不怕苦、不怕死,不畏难,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由于该隧道较长,洞内漆黑一片,没有照明设施,就点着蜡烛一锤一凿打隧道。洞内自然环境复杂,在施工中有一处冒顶,将两名二十余岁青年砸埋在洞中。面对这突发事故,村党支部和广大干部群众没有退缩,没有被死神所吓倒,将两名青壮年死者安葬完后擦干眼泪,振作精神,总结施工中的经验教训,查找不足,克服困难,经长达五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1993年平涉隧道贯通。但是,整条路只有三四米宽,而且还只是土石路面。下一步就是硬化、绿化。雪寺村党支部、涉县财政局驻雪寺村扶贫工作队和神头乡书记、乡长、包村干部拧成了一股绳,向涉县县委政府积极申报修路项目,跑山西平顺县协调对接修路方案……他们的坚韧感动了两省两县的领导,2017年年底,按照县道三级公路标准改扩建的“申雪线”项目,被列入全县修建农村公路大盘子,成为全县民心工程之一。神头乡立即成立专项指挥部,动员全乡11个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将这条巨龙般的盘山公路,分段分包到11村,以党员干部为主力成立11支突击队,义务参加劳动,并将此当成考验干部、锤炼干部的一个平台。时任雪寺村精准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申海生“托关系”、跑厂子,争取企业支持,拉来了石粉、石子等物资,为村里节省材料费60多万元。2019年国庆节前夕,工程胜利竣工。该工程动用土石方21000多方,垒砌挡土墙4630米。雪寺人用一条宽8米 、长7.5公里的高标准旅游公路向祖国华诞隆重献礼。

从此,冀晋两省又多了一条交通要道,从涉县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达山西平顺县。这条路的开通,不仅带动沿线村庄迅速脱贫致富,还把涉县娲皇宫、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五指山等景区和山西平顺县龙门寺、岳家寨,河南林州红旗渠等附近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景区连缀起来,极大地推动了冀晋豫三省交界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也把雪寺村变成了这条旅游线上的网红打卡地。

精心打造,描绘出和美乡村新画卷。

改善人居环境,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是驻村工作队和雪寺村党员干部第二项重点工作。为彻底解决村民饮水困难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协调县水利局投资20万元,在村后海拔783米处新建200立方水柜一座,更换村内饮水主管道1300米,铺设入户管道1200米;挤出办公经费6000余元安装大型净水机一台,从此不仅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村民还可以免费喝上纯净水。为方便村民上山劳作,县财政局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拨付资金15万元,在村中河道上修建连心桥一座,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为小山村增添了一道风景。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努力,筹资将全村街道全部硬化,把街角旮旯改造成小花园,栽种花草、垒长城垛、安装护栏、粉刷墙壁、书写宣传标语、绘画宣传画、安装太阳能路灯,小山村在悄无声息中脱胎换骨,涅槃重生。

最为靓丽的是,按照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制定的“一年一景”的发展蓝图,雪寺村建成了三个网红打卡景点。第一景,筹资20万元疏通村口河道建起“石云涧”。整个山涧中赭红色的巨石错落堆叠而上,恰似层层云朵坠落山间;一块4米高的巨石上,“雪寺村”三个鲜红大字光彩夺目。晚上,霓虹灯五彩缤纷,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大红灯笼、火树银花和远处民居的灯带轮廓交相辉映。繁华、喜庆、吉祥的氛围十分浓烈,慕名而来的游客都称赞说如临仙境、如临幻

境,能让人一下子放松下来、快活起来,感染力特别强。第二景,将村中倾倒垃圾的旱河沟填平,改建成500多平米的广场,昔日的臭河沟摇身一变成为集停车休憩、健身锻炼、品味诗词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文化广场。文化广场上骑马机、漫步机、扭腰器、腹肌板、坐蹬等健身器材一尘不染,广场周匝的围墙用虎皮斑纹石装饰,围墙上点缀着一块块造型各异、精致典雅的诗词文化牌,牌内是涉县诗词楹联协会的老师们创作的歌咏雪寺村风物的古体诗词——这个深山中的小山村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省级“中国诗词之村”。第三景,协调县住建局争取资金30万元保护开发古榔榆树群。新建20立方专用水柜一个,垒石堰、装护栏、绿化美化周边环境,千百年来的荒山坡野树丛化身为雪寺村第三个景点。榔榆学名榉树,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冀中南和晋东南地区属稀有树种,具有极高的保护、观赏和经济开发价值。雪寺村的这片榔榆树共11棵,其中最大的一棵两人都难以合抱,据专家测算树龄已有1330年。最为奇妙的是,这种树的树皮每年脱落一次,树干上留下的斑块酷似“龙鳞”,九棵树恰似蛟龙出海,或挺拔云天,或旁出斜逸,或临崖横卧,既巧然天成又姿态万千、别有情致。

瞄准大山,开拓着乡村振兴大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一头连着乡村的发展,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神头乡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和雪寺人共同谋划的核心大事。多少个深夜,村委会议室里仍灯火通明,一班人你一言我一语,既有激烈的争论,也有热烈的掌声。最终大家统一了思想,确立了振兴雪寺村的两大战略:一手抓壮大传统农业,一手抓发展“旅游+”经济。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齐心协力下,一项项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逐步落实。联系县农业农村局帮扶村民栽种连翘100亩;联系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培训村民修剪花椒、核桃树,传授病虫害防治知识。花椒是雪寺村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花椒成熟季节正好是北方“七(月)下八(月)上”的雨季,采摘回的花椒一旦不能即时晾晒就很容易霉烂变质,严重影响农民的收益。为解决这一难题,驻村工作队挤出自己的办公经费2.5万元,购置花椒烘干机7台,每年为村民烘干花椒近万斤,花椒质量得到很大提升,有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接着,工作队又申请资金50万元建起连翘烘干房,出租厂房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的收入,同时也确保了村民从发展特色产业中增加了收入。此外,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做美篇、拍短视频,积极宣传推介村里的花椒、黑枣、连翘茶、龙柏芽野菜等农产品。

秀美的山村景色、便利的交通条件、冀晋豫三省交界区域旅游经济带上的枢纽,三个有利因素为雪寺村发展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雪寺村的几个景点人气指数持续攀升,石云涧、诗词文化广场、千年榔榆树群已经成为周边区域家喻户晓的网红景点。环境美了,景点靓了,游客多了,旅游旺季,小山村的接待能力渐显捉襟见肘。为解决这一问题,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争取中央、省级资金100万元,建起农家院吴王山庄,同时发展村内多户村民开办农家乐,既满足了游客吃、住、玩的需求,又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此外,工作队还投资10万元给村里安装了一套2500千瓦的光伏发电机组,为村集体年增加收入7000多元;争取资金发展微工厂,安装服装加工缝纫机15台,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的问题。

村党支部书记王艳兵说:“2018年县财政局驻村帮扶以来的6年,是雪寺村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6年。”省级“中国诗词之村”、全县党建观摩村、全县“和美乡村”拉练观摩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接踵而至。雪寺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神头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指导,离不开县财政局及各有关单位的鼎力相助。

驻雪寺村第一书记张怀荣说:“下一步,我们将瞄准大山,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大力发展康养旅游经济,进一步改造提升千年榔榆树景观,积极招商引资开发村后的天然溶洞吴王洞,将榔榆树旅游经济圈、吴王洞经济带与发展家庭林场相结合,以旅游景点带动周边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拉动全村经济,带领群众早日实现雪寺村全面繁荣振兴!”

(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