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寨北乡南滚龙沟村脱贫摘帽纪实
“穷山沟变成金沟银沟”,这是平山县寨北乡南滚龙沟村脱贫摘帽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一个太行小山村的成功实践。
南滚龙沟村地处平山县北部深山区,全村辖4个自然庄,100户,390人,拥有山场13000亩,耕地370亩。该村为一个封闭式小流域,海拔高度350米-1200米,兼有高山、低山、河谷等地貌,高差悬殊大,立体气候明显,奇峰怪石甚多,森林植被茂密,山泉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南滚龙沟村和北滚龙沟村历史上同属滚龙沟村,传说为当年汉光武皇帝刘秀跌下悬崖被救之地。1951年分为两个村。该村为石家庄市重点革命老区村,也是河北省建档立卡贫困村。
闻名全国的红色山村
南滚龙沟村曾经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1937年建立起党支部。1938年,贺龙率120师在滚龙沟、寨北村一带创建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机关驻寨北村时,聂荣臻司令员曾在滚龙沟村驻扎。1939年11月,邓拓率《晋察冀日报》社进驻滚龙沟村,报社的同志们“一边战斗,一边办报”,从战火中飞出一篇篇报道,演绎出“八匹骡子办报纸,七进七出铧子尖”及邓拓和丁一岚“战地婚礼”等壮丽篇章。《晋察冀日报》社在滚龙沟驻扎4年之久,期间,该社干部职工和记者边办报,边战斗,先后有沈镇衍、雷烨等43名报社同志光荣牺牲。
1941年秋,日军对我晋察冀边区实行“铁壁合围”、“梳篦扫荡”,在滚龙沟十多里长的几条山沟里反复搜山扫荡。在村民的配合下,报社同志与敌人巧妙周旋,将隐蔽地点选在滚龙沟南山深谷的一个小山庄 —— 铧子尖。自9月6日至30日,报社在铧子尖驻扎了25天。他们坚持“只要24小时没有敌情,就出一期报纸”,及时报道了全国各抗日战场胜利的消息、国际新闻及重大事件,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仅在铧子尖的25天时间里,印刷设备就曾7次坚壁,7次从地下挖出,印报23期,留下“七进七出铧子尖”游击办报的佳话。聂荣臻同志称赞该报是“民族的号筒”,彭真同志称赞此报是“边区人民向新中国前进的灯”。解放前夕,《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在平山里庄村合并,成为《人民日报》的前身。因此,南滚龙沟村也是《人民日报》的诞生地之一。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南滚龙沟村全民皆兵,大人抬担架、送粮草,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妇女做军鞋、洗衣服,全民支前,举家出动。乡亲们先后配合八路军进行“白龙堂战斗”、“轿顶伏击战”和“白石崖歼灭战”等战斗。该村13岁少年英雄闫富华(乳名二小),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周旋,将日本鬼子诱入我军伏击圈,为掩护抗日军民壮烈牺牲。作家方冰、作曲家劫夫获知此事后,被二小的故事深深打动,创造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被人们四处传唱。解放战争时期,滚龙沟人民送军粮,抬担架,支援前线,有2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抗美援朝期间,滚龙沟村有10多人入朝参战,3人壮烈牺牲。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南滚龙沟村开山治水、筑坝造田,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享有“河北的大寨”光荣称号。《人民日报》曾连续报道南滚龙沟的事迹。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南滚龙沟村颁发署名奖状,并为该村修建的“五洲桥”题写桥名。当时,来村参观的各地干部群众日均上千人,陈毅、李先念等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来村视察,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全寿当选为中共九大代表、全国劳模。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滚龙沟都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在新时代,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南滚龙沟人民又用“红绿画笔”挥写了精彩的“脱贫答卷”。
发扬光荣传统向贫困宣战
尽管南滚龙沟村有红色的历史,迷人的光环,但由于地处太行深山区,交通不便,耕地少,自然条件差,多年来乡亲们一直不富裕,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4户,头上戴着“贫困村”这顶沉甸甸的帽子。
“父辈创造了光荣的过去,我们要创造光荣的现在。”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南滚龙沟村干部群众喊出响亮的口号。
2014年,县老促会将南滚龙沟村申报为石家庄市重点革命老区村,作为帮扶重点对象给予支持。引进资金帮助南滚龙沟村建起“青松小学”。用石家庄市重点老区村帮扶资金162万元,6年来先后建了大棚、塘坝、绿色观光长廊、五洲亭纪念碑、旅游停车场等脱贫致富项目6个。县扶贫办及有关单位从项目规划设计、资金、物资、信息、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支持。
南滚龙沟村积极跑办、利用国家有关政策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修建生产性便道两条共8.5公里。引进社会帮扶资金50万元新建塘坝1个。为配合省、市级旅游示范村建设以及“两改一清一拆”活动,彻底根治村内垃圾乱丢乱倒现象,争取帮扶资金7万元购买了50个铁皮垃圾箱和1辆自卸式垃圾清运车。同时成功向上级申请“石家庄市美丽乡村建设新建农村公厕”补助资金3万元。驻村工作队帮助修复破损进出村道路600平米,修复文化广场破损地面600平米。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该村历史悠久,山水奇特,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雄伟秀丽的高山流水,茂盛的林木,良好的植被,清新的空气,还富有独具特色的农家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汉光武帝刘秀的传说等。旅游资源分红色、绿色两部分。红色旅游资源有聂荣臻旧居,邓拓、丁一岚旧居,晋察冀日报社印刷厂旧址,少年抗日英雄二小墓地,大寨田遗址等。绿色旅游资源为山水自然景观,主要景点有:左双洞,通天洞,水帘洞,大象峰,飞来瀑,跑马梁等60多个景点。村两委班子和乡亲们在实践中深深认识到,南滚龙沟村这块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沃土,既是红色圣地,也是一幅生态画卷;既是绿水青山美丽家园,也是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县老促会、扶贫办及旅游部门帮助引导南滚龙沟村大力推进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打好“红绿”品牌。首先帮助村委制定以“度假+文化+健康”为主体的旅游建设规划,请来多家媒体记者帮助旅游开发公司宣传旅游景点。成功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一千万元投资资金,修缮了景区进出道路,在道路两侧种植竹柳1000余棵。为方便游客新建生态厕所5座,增设分类处理垃圾箱95个;新建农副产品商店2个共计180平米,推荐贫困户家庭在景区就业8人次。建立了农副产品经营股份合作社,将贫困户全部纳入进来。为农副产品搭建销售平台,形成完整的购、种、产、销一体化新农村产业体系。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建设特色采摘园。园中现已种植寒富士苹果150亩、映霜红桃树20亩、核桃30亩,游客在欣赏美丽风景的过程中可以吃上放心水果。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开始逐步转变为农民增收的经济优势。
扶贫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南滚龙沟村两委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帮助贫困户、脱贫户申请“两免一补”、“三免一助”、“雨露计划”等相关教育政策,为符合条件的3名学生成功申请2019年“雨露计划”。协助村两委制定光伏电站收益分配计划,直接帮扶到户7户,落实“光伏扶贫不养懒汉”,设立垃圾清理、护林防火、治安违建巡防等公益岗位,有效保障了困难人群的收入来源;全面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率达到双一百。同时逐户宣传国家扶贫方面的各项惠农政策,并根据贫困家庭具体情况落实扶贫政策。
2018年10月底,南滚龙沟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实现了“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脱贫攻坚目标,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当年战敌寇,今日斗贫穷。时光穿越了70多年,南滚龙沟村乡亲们终于取得了两连胜。
(平山县老促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