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倾听花开的声音

发布日期:2021-01-07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沽源县丁庄湾村脱贫工作侧记

  如果不是亲临,谁会想到沽源县莲花滩乡的大山深处会有一处“世外桃源”,这里杨柳依依,绿树成荫,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房屋,白墙灰瓦;一畦畦蔬菜,青翠诱人;一座座白色的架豆大棚,耀眼醒目;这就是莲花滩乡丁庄湾村。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

丁庄湾村,位于沽源县南缘坝头的楔形部位,是坝上和坝下的结合地带,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多为丘陵山区,地势不平,耕地少,水浇地少,村民们固守着传统的种植模式,生活一直处在贫困线以下。

丁庄湾辖缸房窑、老米沟和高家窑三个自然村,407户人家,956人,耕地面积5169亩,全部零星分散在有雨顺沟流,没雨风吹土的坡梁沟壑间。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莜麦、黍子、土豆、蚕豆,养殖业以农户零散喂养的鸡、羊为主,人均收入只有2800多元,村集体无主导产业,无集体收入。大多年轻力壮的村民出外谋生,村里只剩下部分老人和贫困家庭的小孩,寥寥无几的村民给山村增添了几分寂静和荒凉。

如何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和乡村各级领导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能够尽快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路子和途径。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乡领导带着村书记到白碱滩考察,发现那里村民种植的架豆长势良好,而且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莲花滩一带的土地,多为弱碱性,含有丰富的硒元素,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具备了架豆生长的全部指标,乡村领导喜出望外,带回了架豆的种子。但习惯了大田种植的村民,一下子接受不了架豆这个外来农作物,乡村领导挨家挨户的做工作,村民的思想终于开始转化,先是三三两两的种植,再后来是十家二十家,有收入,但偏低。

看着村民收入上不去,乡领导的心里颇不是滋味,仅靠村民自己种植,终究不能发展壮大,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路子,村民的收入才能增长,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新支点。

目标设定之后,乡领导会同村两委开始跑集体规模种植架豆项目。20162019年间,前前后后共计给丁庄湾村申请地膜建设资金8万元,滴灌建设资金7万元,膜下滴灌资金30万元,政府的大力支持,激发了村民前所未有的热情,架豆种植一下子从20多户,发展到了现在的120多户,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焕发了不一样的色彩,蓝天白云下,一排排架豆拔地而起,绿油油的架豆秧,长刷刷的豆角,百姓的嘴巴笑开了花。

为了更好的对接市场,把架豆及时的销售出去,张家口市塞北林场驻丁庄湾扶贫工作组加大扶贫力度,2016-2018年,累计为丁庄湾投资33万元,建起了蔬菜交易市场,还开通了网络销售,村民种植的架豆和各类蔬菜直接销售到了全国。

村支部书记于凤启介绍说:“以前,村民们种植莜麦、马铃薯等传统作物,收入每亩不足500元,改种架豆后每亩每年产4000斤,纯收入在8000元左右,几乎是原先的20倍。

现在架豆成了丁庄湾村的支柱产业,今年的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其次还带动了蔬菜和马铃薯的种植,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丁庄湾建起了架豆种植园区,园区集水、电、棚、膜下滴灌于一体,形成了500亩架豆种植园区,全村架豆年销售量达3000多万斤,多发往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地,有力带动了村民经济发展、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红色旅游   产业新风貌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45年,沽源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在丁庄湾村,这里是沽源县革命先驱郎宝信政委以及许多革命老前辈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丁庄湾的革命群众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经历过剿土匪、游击队、土地改革、培训土改干部等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这里的村民还为解放军做军鞋、送军粮、运弹药、救伤员,抬担架。

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沟沟壑壑,无不充满了红色的记忆,根据丁庄湾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中,以“红色、生态、和谐”为主题,全力打造莲花滩乡丁庄湾村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红色革命老区陈列馆、红色旅游业”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中心。

2016年,随着革命烈士纪念馆,民俗陈列馆的陆续建成,来这里旅游观光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每年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都会让这个平时寂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

眼瞅着一拨拨的人来村里旅游,村民们动起了脑筋。丁庄湾的大山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蕨菜、黄花、蘑菇、榛子,绿色新鲜,原来采摘之后,基本上都是自己用了,采的多了吃不了,只能送亲朋好友。现如今,这些野菜非常受城里人喜欢,在家门口就能把这些野菜卖出去,这些昔日送人的野菜,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无形中给村民增加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老支书田书记就乐呵呵地说,自家院子里杏树年年能结200多斤黄杏,往年自己吃不了,放着放着就坏了,送人都没人要。去年只利用周末周日两天的时间,黄杏就被游客抢购一空,不费时不费力,就赚了800多元,一年的油盐酱醋钱就够了。

游客不仅到陈列馆接受红色教育的熏陶,更喜欢到村子里各处走走转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造化,体验村子里的宁静和美好。村民们把院子和街道收拾的干干净净、井井有条,街道上也不见一点垃圾,村民们自觉的拿起了扫把、簸箕,维护着公共区域的卫生和环境。这个昔日宁静、贫困的小村庄,因为红色旅游,散发着不一样的色彩,走出了+绿+的发展新路子,把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游、特色农业游以及民俗风情游等多种资源结合起来,达到了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2019年,前来参观旅游的人员达到了2万多人次,红色旅游同时拉动了丁庄湾经济以及周边村子经济的发展。

创新发展  特色农家院

丁庄湾背靠青山,绿荫环绕,山中的植被茂密,如原始森林一般,夏季的丁庄湾村仿佛是童话中的世界。

丁庄湾村深耕红色文化,以红色资源带动绿色产业、以绿色资源烘托红色文化。丁庄湾这块红色热土热闹了起来,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村庄走上了旅游致富的大舞台,老区人民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新时代。

你看,村口不远处便是杨凤家的“幸福农家院”。女主人杨凤正在院子里整理菜地,用耙子搂成一畦畦菜地,男主人正在修缮菜地里的管道,杨凤笑呵呵地告诉我们,院子里的小白菜、豆角、黄瓜、西红柿……都是自己种植的,绿色纯天然,是游客的最爱。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当地的农特产品销售也逐渐走俏,夏季山上青翠碧绿的新鲜野菜,散发着浓郁香味的野生蘑菇,农家院子杏树上的黄杏,都成为旅游的首选。丁庄湾还借助便利的交通,发展以农带游,还在沿小云线两侧村庄周围栽植经济林、景观林、花卉树木和经济开花农作物,在村委会后山建50亩的果园,供游人观赏采摘。

旅游业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榛子沟村下辖的3个自然村整体搬迁到与丁庄湾一条公路之隔的榛子沟中心村。榛子沟一名返乡老板,依托榛子沟的自然资源,建起了思慢庄园,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迎接着八方来客。

小云线和草原天路的全线贯通,把丁庄湾的红色文化和沿路秀美风景推向了世界,发展的“瓶颈”打破了,大山的门户敞开了,草原天路拉近了城乡距离,缩小了贫富差距,成为新时代当地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快速通道。同时也让这座红色小镇,焕发出了独特的魅力。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红色文化赋予了革命老区不朽的灵魂,绿色发展彰显了山水之生机。沿着天路一路缓缓前行,映入眼帘的都是旧貌换新颜的老区新村。目睹着这些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感动。革命老区人民,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解放事业奉献过热血和生命。今天,新一代的领导班子,完全有理由和有责任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沽源县老促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