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县城解放纪实
● 宋 坤 彭同聚
卢龙旧属永平府,是历史上有名的千年古城。它北靠长城,山岭起伏,地势险峻,南部是平原,京山铁路横贯东西。日本侵华期间,它是日本侵略军在冀东的重要据点之一。城内碉堡林立,戒备森严,防御坚固,驻有三千多名日伪军。卢龙县的双望、蛤泊、石门等地都有日伪军盘踞,与卢龙县城形成犄角之势,遥相呼应。但是,在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一九四五年八月,仅靠民兵就解放了卢龙县城,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
民兵都是英雄汉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是残留在卢龙县据点的鬼子依然苟延残喘,负隅顽抗。八月十八日,卢龙县委在翟坨村开会。傍黑时分,滦县和昌黎的敌人约有两千余人,纷纷出洞,向翟坨村奔袭。县委书记张文浩立即带领县支队(那时有半连人),冒着大雨转移到距离蛤泊镇的敌人据点只有两里多路的下岗上村。敌人扑了空,万万没有想到县支队会跑到他们的眼皮底下险处求安。
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唐山地委在卢龙县翟坨村召开由各县县委书记参加的会议,根据中央指示,组织了收复委员会,决定收复敌人占领的据点。当时,活动在卢龙一线的冀东八路军十二团、十八团有更艰巨的战斗任务,收复卢龙县城的任务决定由区游击队和民兵独自完成。会议认为,区游击队和广大民兵经过这些年历练,已经具备一定战斗力,完全可以自己解放自己,一定能把卢龙县城打下来。于是卢龙县县长于步之指挥民兵随之将县城围困起来,并决定卢龙城东的双望和东北的台头营、界岭口据点由民兵攻打,铁路沿线的朱各庄、石门、后封台和蛤泊据点由县支队攻打。
布置就绪后,各区武装部长、区干部都集合到自己区里,待命出发。当时,攻城的民兵有两千余人,武器除枪支外,还有些地雷、炸药包、手榴弹。而敌人呢,仅卢龙城里就住有三千多人,双望一个据点也有二百多敌人,他们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武器装备上也较为精良,如果与敌人正面接触,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一定要付出很大代价。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形势很有利,因为鬼子刚刚宣布投降,敌人的嚣张气焰一落千丈,士气衰落,军心动摇,战斗力大大削弱。
连克七个据点
夜里十二点钟,收复委员会下发一道命令:“为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凡我围攻据点之民兵武装,每人鸣枪十响,在据点附近拉地雷二十响,以示庆祝。”第二天早晨,敌伪据点附近顿时枪声大作,此起彼落,地雷隆隆爆炸,硝烟滚滚。
攻打双望据点的队伍首先由武装大队长徐梦纯率领驻扎在双望村南三里的秦庄头。围攻以前,召集附近地方同敌人有关系的人开会,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宣布禁止他们往据点里送信、送东西。这样使得双望据点与外面消息隔绝。黄昏时分,民兵猛攻猛打,向敌人的堡垒步步逼近,同时开展了阵地宣传,还故意给敌人留出一条逃往卢龙的去路。
因为敌人已被封锁消息,突然听到枪声,不知道来了多少部队,便慌慌张张的还击。夜里两三点钟,敌人实在抵挡不住了,扔下一百多支步枪,还有粮食、被褥、布匹狼狈逃窜了。双望敌人逃跑以后,收复委员会下令追捕。为此,写了一张布告:“查双望之敌,畏罪潜逃,无论其逃至天涯海角,也得捉拿归案,切切此布。”他们把这个布告印了许多份,一路张贴,一直贴到山海关敌人的据点里。
几乎与攻克双望的同时,界岭口、台头营据点也被民兵打下来了。台头营的敌人是白天逃到洋河边上的。因为下雨,道路泥泞难行,他们的大车陷在污泥里,再加上山洪暴发,许多人和牲口被冲到河里。又过了两天,京山路上的朱各庄、石门、后封台车站据点也被县支队拔掉了,蛤泊镇的敌人有一个炮楼,僵持了一个星期也拿了下来。
自十四日到二十日,七天之内,卢龙县的地方武装和民兵队伍连克了七个据点,卢龙以东和以南的各个据点攻下以后,胜利鼓舞了大家,决定集合民兵向卢龙进攻。
巧布疑阵惑顽敌
二十一日夜里,攻克台头营、界岭口的民兵,与攻克双望的民兵汇合在一起,由徐梦纯带队,连夜行军向卢龙县城进发。
从双望西去卢龙三十五里,中隔几条小河。这一夜,天黑如漆,伸手不见五指,民兵顶风冒雨,奋勇前进。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雨从头上浇,水顺身子淌。在涉水渡过一道道小河的时侯,四周丘陵的雨水聚集到河沟里,沟水齐腰,只是稍微在沟里一停,就会陷进泥坑或被大水冲走。但是,困难难不倒革命战士。大家用大粗绳子,前后拉着,一个拽着一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赶到卢龙时,东方已经麻麻亮了。
这时,卢龙城北和城东已经被于步之、陈伯生同志率领的民兵包围几天了。民兵会师以后,研究了敌我形势,当即决策,第一、封锁敌人消息,割断城四周的电线,锯断电线杆子,不许任何人往城里送信;第二、断绝敌人给养。他们派人到卢龙城周围的村镇,向敌伪有关人员宣讲日本投降后的新形势,并禁止他们往城里送东西。伪保长连夜被带出,一些屡教不改的汉奸狗腿子也被监视起来;第三、开展政治攻势,阵地喊话,宣传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第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制成各种武器,壮大武装力量,壮大声势,向敌人展开进攻。
指挥员们日夜在卢龙四周观看地形,研究作战策略。
那时候,田野里的高粱已经长得高大苗壮,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徐梦纯经过同群众商量,想出一个主意,就是找了许多熏蚊子用的火绳,又找来不少麻,用这些东西连夜做成五寸长一节的火绳,上面用麻系着,第二天黄昏,民兵们将这些东西绑在距城半里远的高粱地的秫秸上,十来步远就系上一个。麻绳用完了,就用纸擒成绳子挂上。
这天晚上,天阴得像个水罐儿,卢龙城外,一片黑暗。民兵们把这些火绳一齐点着,远远望去,像一团团火球,把卢龙城团团围住,借着风势,在静谧的夜里,它们闪闪烁烁地动荡起来,好像有无数的军马,打着火把,临阵压城。敌人被围困封锁了好几天,正在猜疑不定,忽然看见火光点点由远而近,又听到四野枪声不断,杀喊声一阵紧似一阵的,便使用猛烈的炮火还击,就这样敌人被大大地消耗了弹药,群众叫它“星星战”、“火龙战”。
大家觉得这个战术很好,就又想出一个主意。卢龙周围山多,民兵们就在高山顶上点火,每个山头都点一两捆高粱秫秸,用它引诱敌人,消耗弹药。民兵们的战斗情绪越来越高,索性划洋火、打火石,时东时西,忽隐忽现,出没不定。于是满山遍野,火光闪闪,敌人感到草木皆兵,心神不宁,通霄地乱放机枪。
另外,自从民兵围城后,每天都吹几次号:天不亮吹起床号,天黑时吹熄灯号,中间还要吹集合号。敌人一直以为是正规部队在围城。
因为武器弹药不足,民兵们还发明了几种武器,一是木株炮:用最硬的木头截开来,挖槽放进炮药,用铁丝缠上,用时一拉,声响跟真炮一样;二是长铁炮:是从长城上搬下来的,据说还是秦始皇时代的武器。他们在里面装上炮药,开炮时轰隆隆作响,能打死敌人;三是在铁筒里放鞭炮,劈里啪啦,配合枪炮的声音,引起巨大回响,声震数里,大显威风。
这许许多多各式武器发挥着它所特有的威力,硝烟滚滚,地动山摇,一团团黑色的烟尘飘扬在夜空里。民兵们又展开了阵地宣传战,宣传俘虏政策,处处喊声震天,叫敌人缴枪投降。
暴风雨更增添战斗豪情
随后几天,天下大雨,攻克其它据点的县支队和民兵齐集在卢龙城附近,士气更加高涨。同时还正赶上正规部队打迁安之后,路过这里,过河的时候,向敌人打了几梭子机枪,吓得敌人心惊肉跳,惶惶不安。
第三天夜里,民兵住在城东南角,武装大队长徐梦纯的哥哥徐文清,带了劝降书(上面写好伪军官的姓名)、标语等宣传品,混进城去,把(下转第40页)(上接第42页)它们偷偷贴在墙上。敌人看见这些东西,真以为八路军进了城。二十四日晚上,民兵们以密集的火力发起进攻。午夜,一部分民兵和游击队从西南城角爬上城墙,一声号令,随着惊天动地的喊杀声,从四面八方向城里冲来,尘土和弹片一同飞溅,战斗更加激烈起来。
敌人固守不住,在二十五日黎明前,从南门往外逃走了。两个区的民兵进城追击窜逃的敌人,打得敌人七零八落,狼狈逃窜……
城里没有逃路的“维持会”、“新民会”等伪机关人员,听说八路军进了城,连忙穿戴衣帽,拿着名片和大红贴,恭恭敬敬排好队,打开东门,前来迎接县长。后来听说县长从北门进城了,他们又争先恐后到北门站队,等了半天,仍不见县长到来,他们又去南门守候,依然扑空,就又赶到大堂县衙去见县长了。
他们走到街上抬头一看,县长的安民大布告已经贴在墙上,下面黑压压地挤满了看布告的人,他们这才知道,县长早已进城办公了。
(根据时任卢龙县委书记张文浩的回忆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