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军玲
第一,有朝气,热爱生活。
薛玉荣阿姨今年80岁。我习惯称她“阿姨”,是因为感觉她真的不老。与她见过几次面,最近一次相见是在单位门口的北京银行,只见她戴了一顶时尚的帽子、围了大红的围巾,喜气洋洋的,在晚上六点半的夜色里,把整个大厅都点亮了。她说过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从没感觉自己都80岁了,总觉得才30岁。”谈完后,我要送她到公交站台,她摆摆手:“夜色这么美,我先走一走,拍拍照,等看够、拍够了再坐车回家。”
采访吕淑珍阿姨那次,第一眼见到她也是把我惊诧到了。只见70多岁、鹤发童颜的她踩着7厘米以上的高跟鞋,稳稳如履平地。因经常上台表演走模特步,她穿高跟鞋穿出了习惯,再看看自己脚下为了舒服而穿的休闲鞋,霎时对她钦佩不已。作为比她年轻这么多的晚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爱美、不热爱生活呢?
相反,在生活中我也见过一些人,还是60多岁的“年轻老人”,拿自己的劣势跟别人的优势比,例如,看到自己的孙子或外孙那细嫩的皮肤,再看看镜子里自己的一脸皱纹,自惭形秽 —— 这其实是在自寻烦恼!殊不知自己从童年平平安安地稳步走到老年,头脑清晰、行动自如、没有大病,这就是成功。在你走过的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难道没见过不爱惜、不注意身体过早倒下的年轻人吗?自己的见识、人生智慧,又岂是懵懵懂懂的年轻人可比的?人要尊重自己、爱自己,这样才能有朝气、爱生活,才能健康长寿。
第二,勤于动脑。
王德彰、董天恩、尹俊杰、杨鸿恩、李新忠……他们经常给本报投稿,年龄也过了80岁。80岁以上的在读者中占了不小比例,这并不奇怪。有句话叫“人越老越糊涂”,其实人若健康,年龄再大也不会糊涂。要想保持头脑敏锐,益智增慧,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多动脑。
大脑若经常不用就会萎缩,并直接影响到全身各器官的衰退。许多长寿老人爱读书、爱写作。但让大脑经常“转动”并不只有读书一种形式,比如,你可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是打扑克、打麻将或玩农村老人经常打的那种纸牌。现在有许多音频APP,你可以用手机下载,听评书、古典名著、文化名人讲解的古诗词、网络新人写的让人“脑洞”大开且笑得肚子疼的书。不必贪多,一天几集,相信会给你的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第三,心胸宽广,心态开放。
心理学家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人的性格也有内向、外向之分,无所谓优劣好坏。但人到老年,建议大家都往“外向”上靠拢靠拢,这样下去,你将拥有不一样的新鲜、有趣的生活。
70多岁的耿建立古道热肠,乐于助人,是省会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和编辑的老朋友,曾无数次给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无私帮助弱势群体。与他交流时,你一言不发他可以侃侃而谈半个小时。如果你身边有一些这样的小太阳般的朋友,那么生活一定充满阳光。
我还发现,许多长寿老人喜欢“参与”,比如小区开联欢会,有一技之长,他一定会报名参加一展风采。电台、电视台邀请录制节目,他也会积极配合乐于参加。更不用说秧歌队、舞蹈队、模特队,其中一定有他的身影。由于经常“露脸”,也许会遭遇一些风言风语:“看,他就是爱表现,那么大年纪了,也不怕碍眼!”“我水平比他高得多,我就是不去,如果去了,一定名次在他前面!”对于一些质疑和非议,有智慧的老人不会放在心上,而把这当成别人羡慕的表现和继续前行的动力。其实只要有益身心,“张扬”一些又何妨?
还有一些老人,每天只想和老伴待在一起,不愿去一些公共场所,因为不好意思同陌生人讲话。这样的性格也要改一改。长时间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自己掌握的信息量小不说,还容易变得偏执,遇事爱钻牛角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