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春蚕到死丝方尽

发布日期:2019-05-15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记宽城满族自治县任杖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玉珍

 张晓玲

年近花甲的张玉珍是个精神矍铄,头脑活泛,敢想敢干的“女汉子”。1982年,她贷款买大车跑运输,成为村里令人艳羡的“冒尖户”,“拿着手机数着钱”。可她,却毅然抛下自家生意,挑起村党支部书记担子,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

她,身先士卒,为了实现“村村通”不惜豁出生命,让肩扛驴驮成为历史。

她,审时度势,向荒山开战,为全村开辟新的财富之路。

她,23年如一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被村民誉为“最美丽支书”。

1996年,她成为欠外债90万元任杖子村的“一把手”。从此,在支部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23年,张玉珍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群众的希望,把一个无人接手的“烫山芋”改造成为人均收入10630元的“金疙瘩村”。而今村民的生活改善了,村容村貌变靓了,清泉被引上山,道路宽阔平坦,果树绿遍山岗,这里被称为“河北桑蚕第一村”。2016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被列为“省级精品村”。村党支部先后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红旗党支部”,中央精神文明办还授予该村“全国创建文明先进村镇”荣誉称号,张玉珍也被市、县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老蚕忙作茧,吐丝静娟娟”。上世纪80年代,养蚕成了任杖子村支柱产业,家家养蚕,渐成规模。蚕茧统一收购,每年产10多万斤,曾被省里命名“河北桑蚕第一村”。 在养蚕业发展最好的上世纪90年代,全村栽种坝沿桑14万株,放1100多张蚕帘子养蚕。1996年,一场大火改变了任杖子村的命运。村里的茧站被烧,村里背上了90多万的外债。没有人愿意当村干部,村班子散了架。张玉珍临危受命,担起父老乡亲的重托,走马上任就抓住影响村经济发展桎梏问题,突出发展养蚕,解决饮水和道路交通问题。她怀着要带领全村老百姓过上好生活梦想,以女性特有的胸襟和品质,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带领百姓实现小康梦,无私奉献,坚韧不拔,呕心沥血,迎难而上,为“春蚕精神”写下更加生动的注脚,让鲜红的党旗在冀北贫困山区高高飘扬。

(一)

有着敏锐市场眼光的张玉珍认识到,发挥桑蚕优势,建茧站应该能挣钱。可没启动资金怎么办?张玉珍和丈夫商量后,决定拿出自家积蓄,借给村里建茧站。为了省钱,建筑所需的材料,张玉珍全用自家的车拉,村委会一班人肩挑手抬自己动手。

茧站建起来了,张玉珍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作为村集体收购村民蚕茧的资金。养蚕业再现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置放蚕帘子达2100多张。通过买卖蚕茧,当年村集体收入2万余元。此后,张玉珍每年都组织桑蚕的养殖与收购。三年后,村集体年收入达到6万元,村民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村民房子大都建在半山腰,山高坡陡,吃水十分困难。尤其是住在南山的村民,靠一个只能用瓢舀水的渗水井生存。张玉珍一直在思考解决的办法。1997年,张玉珍在多方咨询市县水利技术人员后,根据自然村庄分散的特点,规划了以户联片建设水利工程,同时解决饮水、浇树两个难题的蓝图。村民们举双手拥护。一场村民自己动手,投工投劳,建设水利工程的活动在任杖子热火朝天开展起来。为建设鸭嘴山板栗园引水工程,她每天天不亮就赶1.5公里的山路,在大山里跋涉1个多小时才赶到工地。时值盛夏,张玉珍带着村民头顶烈日,抬沙子、扛水泥,挥锨轮镐挖基础修水池,埋设输水管道。热,就喝口凉水擦一把汗;累,就坐在工地边歇一歇。经过20多天艰苦努力,硬是在高山上建起了1000多米集水管路,60立方米和280立方米两个蓄水池。蓄水池蓄水和入户都不用电,只是利用山体落差形成的自然压力,迫使水流直接入户。不仅解决了村民饮水问题,还可浇灌1000多棵板栗树。

她的丈夫刘明俊患严重肝病,3次在北京住院做手术治疗,她作为妻子却不能守护在丈夫病床前,只能打发孩子去照顾,自己始终忙在村里经济发展上。

在随后几年里,张玉珍带着技术人员转遍了村内的山山沟沟,勘查有条件修建水利设施的最佳地点38处,先后建设水利工程12处,可浇灌果园四五百亩,全村绝大部分林果实现了水利化。到2013年底,村村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

(二)

静夜孤星、青灯黄卷,张玉珍苦苦求索。虽然是个农村妇女,但她肯学习,善钻研,在发展经济上思路活、点子多。她决心在这条"死山沟子"开拓出一条致富路。

“百姓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这是张玉珍常说的话。2001年,张玉珍连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发挥山场优势,向荒山开战,向荒山要财富”的发展思路。

从村到县城有20多公里,她多次徒步到县扶贫办争取支持,使得任杖子村被确认为全县首批重点扶贫村。有了扶贫资金,张玉珍引导村民利用山多地少的特点,“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大力发展林果业,成立板栗专业合作社,鼓励全村种植板栗、核桃、苹果,建立了农民自己的“绿色银行”。

她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植树,全村栽种板栗30万株,栽种杏树20多万株,速生杨9万株,嫁接大扁杏2万多株,沿坝沿儿密植桑树20万株。全村初步形成了“山顶杏树、山腰松柏、山脚平地板栗、苹果、桑树”的格局。

张玉珍还在山上开辟牧场,成立养羊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养殖业。两个山坡牧场建起来了,张玉珍把它出租给了懂养殖的村民,每年为村集体收回承包费四、五千元。牧场还激发了全体村民的养殖热情,很快就发展养殖户50多户,村里最多时小尾寒羊存栏达到2000多只。

200110月,承秦出海路开工建设,其中有一段经过任杖子村。原设计给任杖子村留两个道口,张玉珍经过反复协商和全力争取,一下子增加了5个道口,每个自然村都有出入连接线,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三)

2003年春,张玉珍白天带领党员和妇女清理街道垃圾,联系承秦路施工机械为村里垫路,夜晚则到各路口查岗。由于天黑路不好走,崴了脚,肿得走不了路,她就让丈夫背她到工地指挥垫道。“沙土路修成了,要是硬化了该多好?”张玉珍有了进一步的想法。她踏上了新一轮修路寻梦之路。

张玉珍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的倔犟劲儿,深深打动了省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村庄道路不仅被纳入2004年“村村通工程”建设计划,还得到了资金和物资支持。

2004年,全村“村村通工程”一期3.5公里开始实施。张玉珍果断决定自己修路。2004814开工那天一早,100多村民来到村部前:“张书记,这路咱们就自己修,我们支持你!”张玉珍说:“要自己修,可眼下村里也确实没钱。”没等她说完,有人说:“自己的路我们不要钱!你领着我们干就行了。”群众无私的支持,让张玉珍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她坚定地说:“为了这条路,就是死,我张玉珍也无怨无悔!”

开工第一天,村民们就铺筑宽3.5米的水泥路151延长米。

张玉珍不分白天黑夜地奋战在工地。每天早4点起床,叫上丈夫,给路面养浆,夜晚运水泥的车一到,又不分钟点地起来卸料。一家人从来没在桌上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修路23天,她穿坏了两双胶鞋。整个假期,没给孩子做过一顿可口的饭菜。村民王德友说:“我们都回家睡觉了,她才开始做晚饭。”

张玉珍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投工1700多个,出动各种机械设备200多台套,仅用了23天就修完了3.5公里水泥路,由此结束了4个自然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

(四)

张玉珍还有更大的梦想,全村13个自然村,居住分散在南北两个山的沟沟岔岔,4个自然村平川路暂时解决了,但是上山爬坡路和另9个村的道路还很难,畅通全村13个自然村21个居民组的道路是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2008年清明节前后,张玉珍坐上大巴直奔省交通厅去找有关负责人,可交通厅的门卫根本不让进。3天过去了,也没见到有关领导的影子,这3天她都是在路边的大树底下寄宿。等到第4天时,张玉珍对门卫说:“这鸡蛋就当我孝敬你妈的,我回去了。”门卫坚决不收,感动之余告诉了有关领导的手机号。

张玉珍发了至今铭记在心的短信:“尊敬的领导:您好!还记得大山深处的一位女支书吗?还记得偏远山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那个羊肠小路吗?……”这位领导马上回复了短信:“我在邯郸,明天回。”第5天上午,当张玉珍终于见到这位领导时,眼泪制不住涮涮往下流。这位领导随即拨通了与市、县交通局的领导沟通的电话。

道路每修到一个组,老百姓就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喜悦之情。有的村民制作了锦旗;有的村民像过年一样放起了鞭炮;有的村民做了一道豆腐,非得要张书记来吃;年长的村民甚至留下了热泪……

看着村民们一张张笑脸,张玉珍心里很舒坦,可是一回家酸甜苦辣的滋味都来了,好在有丈夫的支持。“有一年腊月三十,家家户户都烧肉炖肘子,家里来了要账的,一直闹到初一才走,那人还打了丈夫。”

张玉珍心里觉得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老父亲。“20044月的一天,她回娘家看望躺在炕上的老父亲。父亲脑溢血出院后,已不能说话。父亲拽着她的手,比划着不让她走。”可是当下正是备料修路之际,张书记脱不开身。那一刻她的腿像灌铅一样,不知怎样迈出父亲家门。刚刚返回到工地,妹妹打来电话:“父亲走了!”张玉珍“啪啪”连打自己四个嘴巴……

随后的几年里,张玉珍带领全村百姓陆续修完了全村11.5公里的盘山环路,南北两山13个自然村村民出行、运果等都方便了。为追记老虎洞、杏树凹子抗战红色历史,村里建起了100多平米的村史纪念馆;山坡上建起了林果采摘园;开辟30多亩山楂果园,栽植嫁接秋金星山楂树3000多株。

(五)

大雁群飞头雁领,村里大事小情,张玉珍都当成自家的事情,在任杖子村,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一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名连任23年的村支书,为了这个村的美丽富裕幸福安康,为了村民摆脱贫困步入小康,舍生忘死为民生,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一片真情……

张玉珍谋划着村里的发展,信心满满。继续向着新的梦想出发。她满怀信心地表示,“要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打造环山农家游,建设起鸭嘴山景区和春蚕教育基地。”把开展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大家和孩子们实际动手领养一帘子蚕,了解科普知识,领会“春蚕到死丝方尽”,舍身奉献服务他人的真挚情怀;教育党员干部怀为民之心、务实之志,在建成小康村的大路上,继续发扬春蚕精神,建设好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