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让产业链串起每一个贫困户

发布日期:2019-11-13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武邑县试行“1+X+1”产业扶贫机制的调查

 陈凤来    

4亩土地流转金4800元,合作社分红1000元,光伏发电收入5500元,在园区打工挣了18000元,这是俺去年的脱贫账。” 56岁的武邑县前张桥村村民崔立红把去年的收入加了一遍,“虽说俺那口子患了脑血栓不能干活,但有这么多来钱的道儿,感觉日子有奔头了!”

能有这样的好心情,崔立红受益于该县“1+X+1”产业扶贫机制。前一个“1”:光伏扶贫项目对贫困户全面覆盖;中间的“X”:组织贫困户再参与一个以上的扶贫项目;后一个“1”:扶贫资金全部以股金、资本金等形式实现股份合作。

去年7月,武邑县正式脱贫“摘帽”,结束长达24年之久的“国贫县”历史。全县贫困户已由2015年的1280330576人,减至9212103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为0.77%

政府主导搭平台,贫困户都在产业链上

武邑县土地瘠薄,十年九旱,自然条件较差。因缺技术、缺劳力、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致贫的群众占到60%以上。这样大的贫困群体没有一套脱贫机制,要实现整体脱贫难以想象。

武邑县委书记刘勇向介绍说,过去贫困户参与脱贫项目,由于市场不稳定,有时达不到预想效果,要做到精准脱贫,就必须因户制宜,织就多层保障网。在广泛调研和与贫困户沟通中,他们与贫困户精准对接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明确围绕蔬菜、畜牧、家庭手工业、光伏等县域主导产业,探索“1+X+1”脱贫体系,由政府主导搭建产业平台,让贫困户都在产业链上。

在武邑县武罗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内,水灵灵的黄瓜顶花带刺,红彤彤的西红柿缀满枝头。正在大棚里忙活的前张桥村贫困户粘石庄说:“今年俺家的收入能翻一番,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给俺指了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粘石庄告诉笔者,拿到6000元扶贫资金后,他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拿扶贫资金入了股,年底除了分红1000元,他和老伴在棚里打工每天能拿140元。此外,每年还有120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

“目前,我们流转了周边7个贫困村的1万多亩地。”武罗合作社董事长武树茂说,已带动814户贫困群众成为“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红金”的“三金”农民。

近年来,该县探索引入了光伏、电商、孕马血清、生态旅游等产业扶贫项目,打造了11个带动百户以上规模的扶贫产业平台和36个小型平台,对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除了对扶贫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全县还加强监管,对参与项目的电商平台、合作社、金融信贷、贫困户通过合作协议明晰各方权责,监督各方协议执行,确保每个项目顺利运行。11个规模产业平台项目带动3072户贫困户,产业项目对贫困户的覆盖率达到100%

大部分农村贫困群众特别是留守妇女,上有老,下有小,就业局限性很大,就是出去也很难找到工作。“这些贫困群众也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只是欠缺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引导和扶持。”该县副县长刘威说。

本着“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他们下大力气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先后开展了棚菜、果树、电商、雕刻等实用技能培训500多场,累计参与的贫困群众达到3万多人次。他们还开展了送信息下乡、送政策到村、送技能到户、送岗位到人等多种活动,针对劳动力较弱人群和因特殊原因不能离家打工的人群,开发设立治安巡逻、秸秆禁烧、卫生保洁等公益性岗位1500余个,全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23人,已转移就业366人,就业率达到70%

同时,该县重点围绕硬木雕刻家具、金属橱柜两大特色主导产业,箱包生产、麻唐布鞋等劳动密集型手工业,引导当地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建立“就业扶贫车间”,通过“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形式,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目前,武邑县已在62个贫困村建立“扶贫车间”近百个,直接安置和带动全县贫困群众400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

光伏全覆盖,贫困户借光生“金”

“光伏扶贫项目对贫困村、户全面覆盖的普惠扶贫产业机制,是贫困户稳定脱贫多重保障的又一支撑。”武邑县扶贫办主任张世华说。

2016年以来,武邑县先后投资8.84亿元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村实施了光伏产业扶贫。全县建设140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1533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212个村级集体15千瓦光伏电站、15303千瓦分布式电站,让所有贫困户实现了借光生“金”。

“从年初到现在已经发电3976千瓦时了。”在审坡镇前苏国村,贫困户王中顺指着自家的太阳能发电站电表告诉笔者。王中顺身体不好,家里还有孩子上学。以前只靠种地挣不了多少钱,日子过得挺吃紧。20166月,驻村工作队在村里实施光伏扶贫项目,为他家安装了一个小型发电站。王中顺兴奋地说:“打那以后,俺脱贫有望啦!”

“建光伏发电站,投资少、见效快。既安全稳妥,又能切实保障贫困户的收入。”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庆玉说,20166月并网发电之后,春节前老百姓就拿到了第一笔收益。20172018年,贫困户平均收入3000多元。

张世华说,2016年以来,他们充分利用贫困户屋顶资源,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实行同步建设、统一开发。他们采取“财政补贴+农行贴息贷款”模式,先后投资8.84亿元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村实施了光伏产业扶贫,让所有贫困户都实现了借光生“金”,年均增收3000元,212个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均超过两万元,“这项收益能持续保障20年”。

“合作式”股份制,贫困户有了稳定收益

有了产业平台,对没有市场、没有能力的贫困户来说仍然力不从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该县将所有扶贫项目纳入股份合作机制,贫困户以入股形式参与,如今参与村级合作社建设扶贫产业项目、联户建设产业项目的贫困户有上千户,11个规模产业平台项目带动3072户贫困户,产业项目对贫困户的覆盖率达到100%,保证了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今年1月,武邑县审坡镇董屯村贫困户贾二妮先后拿到4000元收入,审坡镇14个村的276户贫困户也和她一样,收到了1000元入股蔬菜扶贫产业园的分红。“如果将扶贫资金发放到户,一家一户很难办成事儿。”审坡镇党委书记丁世建说,“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县里支持下,依托合作社建起了占地220亩的蔬菜脱贫产业园,将贫困户的扶贫资金打捆使用,使有限的资金产生了‘聚合’效应。”

该县实行“合作式”股份制模式,将扶贫村没有产业的贫困户纳入到合作社,以贫困户每户8000元的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加入到合作社,每年按股金的10%用于分红,期限为5年。到期后,根据个人意愿,可以继续入股,也可以将股金退回贫困户。

他们还把贫困户与龙头企业捆绑在一起,实行“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模式,按照“合作社流转贫困户土地统一管理、贫困户扶贫资金入股并进行劳务合作、政府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力合一”办法操作。龙头企业做好“四找两建”,即找土地、找资金、找品种技术、找市场,建农业设施、建合作组织;贫困户“四获得”,即出租土地获得租金、扶贫资金入股获得股金、务工劳动获得薪金、园区学习获得技术知识;政府做到两统筹、两支持,即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贫困户支持参与合作组织建设。天津正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该县建设小康孕马养殖合作社,共吸纳8个贫困村的138户贫困户,每户入股资金8000元,购买成年母马一匹,由合作社代养,每个贫困户每匹马每年分红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