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疠所:秦代的“方舱医院”

发布日期:2020-06-23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瘟疫,历朝历代都是国家极其重视的大事,稍有规模的疫情必然会被史官记录在册。历史上最漫长的麻风病隔离战持续了两千年,古代中国平均每6年就要面对1次大规模的疫病威胁,特别是清朝平均2.3年就发生一次疫情。几千年来,人们对瘟疫的抗击始终没有间断。隔离传染源、施以有效药物、保持环境卫生、佩戴口罩等,是我国古人总结出的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

“舍空邸第”,强制隔离

隔离是阻断疫情扩散最有效最基本的手段。秦朝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根据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伍丙,告曰:‘疑疠。来诣。’讯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眉突,不可知,其可病,无它坐。’令医丁诊之。”就是说,乡里如果出现了疑似的传染病病例,典甲(典甲,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有责任调查和迅速上报。朝廷根据疫情派医生检查治疗,三岁的小孩也不能忽视,并对相关人员采取隔离措施。

《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中,首次出现“疠所”一词。“疠所”就是隔离区。《睡虎地秦简·毒言》还记载,知情者和家人应主动断绝与“毒言”者接触,不与患者一起饮食,不用同一器皿。

到了汉代,隔离治疗更加完善,《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北朝时期,则成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 —— 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盛唐时期,官办医疗机构更加发达,朝廷设有养病坊,在各州府也设置有类似机构,负责各地医事管理和疾病诊疗,当大的疫情发生时,也承担临时性收容和隔离救治任务。宋朝的将理院、元朝的广惠司、明朝的惠民药局等,都是承担隔离治疗的官办医疗机构。

据《周礼》所载,当时就有了处理无主尸体的做法。此后,凡遇大疫,官府一般都有掩埋死者尸体的做法。

“浓煮热呷”,药物救治

面对疫情,药物必不可少。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一书,载方113个。该书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诸如药物配伍及加减变化的原则等都有着深远影响。其中许多著名方剂在现代卫生保健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书中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的方剂。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

除了医书所载的药方之外,散见于史书、文集、笔记之中的验方、偏方还有不少。

“洒扫火燎”,环境净化

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至关重要。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寇扫”(大扫除)的记载。

我国古代传统防疫的方法之一是熏烟蒸洗。《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凡驱蛊,则令之”,“除毒盅,以嘉草攻之”,“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根据出土的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时期,凡入城,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

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治疗方法,熏香便是其中一种防抗和辅助疗法。

使用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组方,以求达到预防呼吸道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宫廷还是百姓生活中,熏香成了各种史料和医药典籍中最为常见的驱瘟防疫有效方法。

空气消毒药方的出现在晋代。葛洪认为,通过熏烧药物的方式,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用以雄黄、雌黄、朱砂等为主的空气消毒药物制成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等预防传染病的方剂……”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恐气触人”,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侵害与传染,而且简便易行,是防疫中的重要物资。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用丝巾遮盖口鼻,“掩口,恐气触人”。

38世纪时流行一种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晋代。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唐代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帷帽具有短小、轻便的特点,长仅至颈部,面部也能稍微显露,帷帽的帽裙由纱网制成,具有透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是遮阳蔽沙,也具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

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这是讲验尸官验尸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与现代医用口罩防护观念相同。

明代医学家万全在《万氏医书》中提出,用雄黄点入鼻窍,阻隔疫病于口鼻之外。这不是口罩,但意识到了呼吸传染。明末大鼠疫中,吴又可在六淫之外,提出杂气(戾气)致病说。他提出戾气自口鼻进入人体,对鼠疫防范提供了可操作的规范。

1910年至1911年,我国东北大鼠疫中,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坚持认为这场鼠疫不是腺鼠疫,而是肺鼠疫,可通过呼吸传染,人际传播是主要渠道。所以他大规模开展了隔离防疫,并且强制要求佩戴口罩。他用两层纱布包裹着一块长方形吸水棉而制成了“伍氏口罩”,防疫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