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企业家李喜忠致富不忘家乡纪实(下)
● 陈宁涛
2003年春节前,李喜忠宣布:“雨龙地”配完套的第一眼深井义务供水!一声令下,龙头水流如注,飞珠溅玉,景象蔚为壮观!盼水盼得望眼欲穿的康关人终于梦想成真!南北康关两村百姓自发地组成了秧歌队、寸跷队,一路锣鼓,为李喜忠送去了“送水润心田,情谊如海深”的锦旗和“巍巍太行,为民造福”的镜匾,充分表达了百姓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
第二年,“雨龙地”第二眼甜水井也配套供水,为了避免输水管道在不可抗力下损毁断水,李喜忠又投资3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2000多米不锈钢管,以备不时之需。
李喜忠不负众望,慷慨解囊,先后投资几百万元,打井数十眼,终于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难题。有诗赞道:“康关古镇越千年,几度沧海变桑田。而今引来甘露水,普济众生美名传!”
(三)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学生”。
原来的康关村小学,条件十分简陋,教室多年失修,门窗破旧,冬天透风,夏天漏雨,教室里没有桌椅板凳,上课趴着土台子,台下坐着泥孩子。李喜忠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里熬过来的苦学生,他不能让孩子们再走自己的老路!
“尊师重教”的李喜忠,1981年冬,新建的肠衣厂刚盈利3000元,在生产资金极为紧缺的关头,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回报启蒙母校,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师生“无煤取暖”的困境!他毅然拿出500元钱买了十几吨煤,为学校生着炉火,让师生在温暖的教室里“传道授业,解惑育人”。此后,李喜忠每年入冬前,就给学校买下充足的取暖用煤,让师生再不受严冬风寒之苦。
1985年,李喜忠为母校购置了全套桌椅板凳,彻底告别了“土台子,泥孩子”时代。另外还经常包场放映电影,活跃师生和村民文化生活。
1987年又出资把校舍整修一新。同年11月,保定地区行署授予李喜忠“捐资助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88年初,乡党委乡政府召开全乡表彰大会,赠李喜忠 “高风亮节”镜匾以资褒奖。
2002年,李喜忠投资20多万元,为母校建起了教学楼,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2009年5月又为母校修筑水泥路面和过水桥,并负责母校每年的全部维修费用。迄今,整座学校,宽敞豁亮,环境优美,成为山区办学条件最好的校园。为此,本村希望小学为他送去了“情系家乡教育,造福子孙万代”锦旗,表达了全校师生感激景仰之情。2014年帮助修建幼儿园。
此外,李喜忠1996年为修筑家乡公路;2005年为修建公路大桥;2007年为硬化村内街道,安装路灯;2008年为村内栽植杨柳、龙爪槐等观赏树木等,每次都会慷慨解囊,踊跃出资。康关村干部群众为表达感激之情,为他们送去了“心系百姓事,建设新农村”锦旗。
多年来,李喜忠奉献有多少?他没有透露。他觉得这些都是自己该做的份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