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红色沃土绽放幸福花

发布日期:2017-08-09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革命老区鲁家峪加快脱贫奔小康纪实

 

名扬冀东的抗日老根据地——遵化市地北头镇鲁家峪村,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给这个带有红色光环的古老村庄,罩上了传奇的色彩。全村现有886户,2664口人,其中党员98人,村两委干部7人。耕地4200亩,山场4000亩。如今的鲁家峪,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帮助下,迸发出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劲动力。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强力推进以项目建设、产业兴村为支撑的美丽乡村建设。全村各类产业项目年增收356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2530元,在遵化市老区村中率先走在脱贫致富的前列,一个沧桑巨变、面貌一新的鲁家峪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里印记着鲜红的历史

将历史的镜头推回到77年前的1940年春,中共冀东区分委领导成员李运昌带领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地方武装人员进驻鲁家峪,开辟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冀东区党分委、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和《救国报》社在这里驻扎办公,并在此组建了遵化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丰(润)玉(田)遵(化)联合县办事处。同时作为冀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后方基地,军分区卫生部、后勤供给处以及电台、修械所、炸弹厂、被服厂也相继迁到这里,并设有军需品、粮食等各种物资仓库。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鲁家峪即成立了党支部和农民协会。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鲁家峪就有130人参加。村里建立了青年报国队、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组织,从中锻炼考验,组建了以区小队长、武装班长、妇救会主任和妇女委员为代表的200多人的抗日骨干队伍,配合和支持冀东党政军干部开展抗战各方面工作。鲁家峪作为冀东坚持敌后抗战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成为日本侵略者打击和摧毁的主要目标。从19412月至19425月,日伪军动用五千余兵力,对这里先后五次大规模围剿扫荡,共杀害抗日军民830人,烧毁房屋3900余间。日伪军的残酷镇压,并没有吓倒鲁家峪人民。惨案过后,他们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成立武装报国队,继续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的斗争,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鲁家峪人民为支持和参加全民族抗战付出了血的代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随着党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和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鲁家峪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在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发展集体经济。其后人民公社、“大跃进”,也经历了一平二调、“共产风”的曲折过程。以后“农业学大寨”,开荒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对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发展多种经营。但由于这里受地理位置限制,交通不便,又缺乏水源条件,经济发展缓慢,老区群众仍没有彻底摆脱贫困。1995年以前全村人均生活水平不足800元。当年被遵化市委、市政府确定为老区重点帮扶村,环环扣紧地在此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

这里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在党中央关于加强老区建设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鲁家峪以摆脱贫困、改变面貌为主攻目标的攻坚战有序展开。唐山市和遵化市老促会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到鲁家峪,为这里的贫困之“根”问诊把脉,认为这里严重缺水和交通不便,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多少年来,这个石灰岩山区村没有一眼像样的井,吃水得上邻近玉田县的村庄去驮,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地不能浇,虽有些果树,产量低而不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遵化市有关部门和当地镇政府筹集资金,设法解决水源问题。但由于勘测不准,连打了13眼井都是干窟窿。唐山市老促会首任老领导苏峰、郭辉臣(原省顾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来到鲁家峪,斩钉截铁地说“非在鲁家峪打出水来不可”。从北京请来水利专家进行勘测,终于打出了第一眼出水井。迄今为止,老促会和有关部门已投入资金160多万元,先后打了7300米至560米的深水机井,有效地解决了水源问题。埋设了5300米通向各户的输水管道,让村民饮用上清澈甘甜的自来水;铺设了3万多米灌溉管道,使4200亩旱地70%以上变成了水浇地。为改变“行路难”的状况,唐山市老促会支持2000吨水泥,遵化市老促会和有关部门支持60万元资金,镇、村两级又筹集一部分,修建通村水泥路5万米,户户通3800米,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解决了山村交通不便、农副产品运输难问题。电力部门近些年来支持60多万元资金,为该村安装变压器7台,安装高低压线路4200米,这里九沟十八峪全部送上了电。老促会支持7万元资金,帮助该村实现了数字化广播电视“户户通”。并多次协调市直有关单位,在该村及其周边村建立通讯网络基站7个,解决了山区村通讯信号弱问题。如今这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为发展脱贫产业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破解水、电、路、讯“四难”问题后,老促会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和镇、村两级班子,加强市场调研,预测市场需求变化和走向,选准致富路子,确定和实施脱贫产业项目,加快经济发展。一是把林果这个当家的产业做大做强。实施引水上山工程,确保原有3000亩果园适时灌溉,同时加强树上树下管理,亩产红果由原来几百斤增加到1000斤以上,并与唐山广野集团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注册有“鲁家峪牌”商标。磨盘柿子由原来亩产不足3000斤增到4400斤。2016年以来,又引进开发新的果品项目,新发展元春、吉祥桃180亩,每年国庆节下树,最大的桃每个1斤半以上,亩产达到5000斤,每斤售价56元,采摘价10元。新发展优质核桃400亩,樱桃50亩。这些新品种挂货,加之红果、柿子较大幅度增产,全年干鲜果品总产达到720万斤,比1995年以前增长15倍。二是大力推进规模养猪专业村建设。每养1头母猪奖励200元,开始发展庭院养殖,全村养母猪3955头,人均14头。在此基础上向规模养殖发展。村里建立了规模养殖专业管理服务协会,探索实施了农户+小区+协会的规模化养猪模式。现全村已有2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小区20个,百头以上养猪户近30个,50头的养猪户上百个。全村年存栏育肥猪达到5万头,出栏12万头,年创收1860多万元,户均21万元,人均7000元。三是兴办工业企业。2006年以来,利用本地林果资源,先后建立了新丽食品厂、华雨食品厂,年生产各种果品罐头600多吨,年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实现了果品再增值。四是搞好红绿两色旅游开发。该村2004年被批准为唐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每年都有市内外十多家机关单位和学校来此地参观旅游,重温抗战历史,了解和控诉日本侵略者侵华罪行,感叹鲁家峪和冀东广大军民同日伪军进行英勇斗争的事迹,现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村不仅打出红色旅游品牌,还大力发展生态游、采摘游、农家院,已发展采摘园800亩,农家大院3个,年接待游客万余人次,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鲁家峪的知名度,也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这里建设成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

与大力实施脱贫项目同步,老促会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和镇、村两级班子,投入百万元资金,倾力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工程。一是强力整治村容村貌。达到无可视垃圾、无杂物乱堆乱放、无私搭乱建、无残垣断壁,院内干净整洁的“四无一净”标准。二是美化硬化街道。对进村渡槽南北道路两侧各征地扩宽2米,道路两侧垒砌仿古长城垛口800米,包坝550方,铺设路边砖800米,硬化路肩800米,建路边花池800平方米,栽植金叶槐、太阳李和绿毛球等绿化苗木600株。对小沟西、前大街两条街硬化翻新道路900米,重新铺设自来水管道1000米,垒砌沿街花池1000米。三是粉刷墙体和绘制文化墙。以彭李线沿线、小沟西、前大街三条主路为重点,13万米的墙体统一喷涂粉刷上白下黑色系,在进村路口设置“三面旗帜”的标识,象征着鲁家峪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村口新垒建175米×144米文化墙,以“村名的由来和传说、抗战历史、抗战遗址分布图、鲁家峪的奋斗历程”四部分内容绘制了巨幅彩图。四是重新整饰村民活动中心。房顶重新铺设彩钢瓦,院内及所有房间重新粉刷和布局,并绘制了以“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学一做’、党风廉政建设、法制宣传”为主题的宣传画。由河北工大帮助设计绘制文化长廊20米,文化牌10个。利用原纪念馆撤换下来的物品为基础,建设村史馆,并建有藏书6000册以上的农家书屋。五是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组建舞龙、秧歌、乐器等表演队伍,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性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满足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经省和唐山市检查验收,该村被评定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回眸鲁家峪过去,岁月峥嵘;看今朝美丽庄园,风光无限。这块印记历史辉煌的红色沃土,福音连连,笑声朗朗,绽开着香飘四溢的幸福之花!

(遵化市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