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后池村脱贫致富先进事迹
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传说,女娲在这里补天,愚公在这里移山。后池村地处涉县东端,东、西、北三面环靠武安,要想去邯郸,需翻过村后一道岭,徒步八里,经过武安徘徊镇的桃花村、赵南庄到西峧村,才能坐上通往邯郸的客车,但这比绕道涉县城要近许多。过去,去邯郸出门赶路,天不亮就动身到武安西峧坐车,迟一步车就开走了。回来的时候买些东西,下了客车,再饿再累,也得扛着回家。只有南面通往乡政府,要走30多里山路,去涉县城一趟坐车得半天,村里有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后池是典型的深沟村,交通不便,条件艰苦。
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从600多年前后池的先祖们在这里立村起,他们就劈山采石、垒堰围田,聚土修地。可以说,这里的山沟有多深,生活的贫苦就有多深;这里的山有多高,脱贫致富的困难就有多高。
1940年3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129师,打响了“武涉磁林”反顽战役,李达参谋长指挥着部队,汇合牧牛池,奔袭磁县花园口,打跑“顽军”朱怀冰,涉县人民得解放。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种子播进了这个小山村,成为领导后池群众改变贫苦生活的核心力量。
现在的后牧牛池全村共有362户,1165口人,有“双委”干部8名,党员37名,共有耕地916亩,退耕还林面积293亩。脱贫致富奔小康,一直是后池人的梦想,也始终是村“两委”一班人所追求的目标,特别是近两年来,全村群众弘扬老区精神,不等不靠,战天斗地,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立下愚公移山志,誓将“后池”变“金池”,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脱贫攻坚战,唱响了荡气回肠的脱贫志气歌。
不等不靠开辟6100米最美“天路”
后池村四面环山,祖祖辈辈上山耕种,走的都是坑洼不平、崎岖狭窄的山路。运送农具、肥料和收获农作物,除了毛驴能用外,只能靠肩挑背扛。可是由于坡陡路险,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们只能耕种山下的地,使桃花山上的数百亩梯田撂了荒。
看着撂荒的梯田越来越多,村干部和老人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要想富先修路,路不打通,就走不出去,看不到未来,所谓的脱贫就是一句空话。可山区修路不同于平原,后池村地势险峻,石厚土薄,沟壑遍地,要拓宽山路,就必须破山石,用碎石头垫路基,用大石头垒石堰。全村大部分土地集中在两道沟内,需要修两条路,工程量很大。
在没有村集体收入、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后池人没有被困难吓倒。2015年12月份,64岁的刘士贵、67岁的刘虎全以及69岁的刘乃分三位党员带头义务修路。村民们看到这些老人们自告奋勇,每天带着干粮上山挖土刨石,不求任何回报,深受鼓舞,纷纷自发加入到修路大军,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贫穷面貌,让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
从最初的七、八个人参加,到2016年农历正月二、三百人的“会战”,这当中大都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年龄最大的74岁,男的负责凿石、搬运、垒路堰,女的则挖土铺路。因为工地距村庄较远,为了节省时间,加快工程进度,众人就地搭灶解决午餐问题。在数九寒天的大山上,有的人双手被寒风吹裂了,被石块磨破了,但从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没有一个人服老后退。
为确保进度和安全,村“两委”干部做了具体分工,村支书刘留根负责协调钩机、三马等机械设备,村主任刘丙祥和村委委员刘现芳负责协调用地和施工安全,村委委员刘拥军负责广播募捐、物料筹备。有三马车的村民,每天轮流到工地拉石头拉土,车坏了自己修,没油了自己加。67岁的老党员刘虎全生病了,但为了赶工期,坚持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回去输液。有一位村民,有病不能修路,要捐一代面。还有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委托人送回了米、面、菜、肉等物资和钱。在机械设备达不到的作业地段,大家就抡镐使锹,手抬肩扛,滚石前进,硬把山坡铲成平地,在深山沟里垒出高达四、五米的路堰。
老人们义务修路的感人事迹经邯郸日报报道后,很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邯郸市市委书记高宏志亲自到施工现场慰问老愚公们,称赞此举为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并将其誉为“邯郸精神”,号召全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去年后半年,在有关方面的支持帮助下,后池人克服去年的“7·19”洪灾困难,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将原计划4500米的南、北怀峧通山路加长到6100米,路基由当初的45米拓宽至6—8米,并全部完成硬化。同时修通了长3000米、宽8米的南、北怀峧联通路,建成了大型停车场,村民开车一溜烟的功夫就能到达山顶。
它是盘旋于崇山峻岭间、通向山上梯田的最美“天路”,更是后池的一条致富路、希望路。有了这条路做纽带,后池与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后池人发展生态旅游、脱贫攻坚的信心更足了。
踏破铁鞋只为找寻那一泓清水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山上的庄稼生长离不开水,搞脱贫致富、生态旅游更离不开水!
然而村东的山坡上,后池的祖先立村的那眼细泉,只有一根筷子那么粗,一天也流不了半立方水。随着人增村扩,这眼泉水已远不能满足上千口人的吃喝用度,没办法,大家只得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村里专门成立了一个打井队,天天打井,连打五年,给村里留下五个深不见底的干窟窿,留下几个因打井而伤残的汉子……八十年代,县里派钻井队前后两次进村钻井,两次失败。找水专家走遍了村前村后每一个山头,最后摇摇头说:“这个村,永远别想打出水。”
打不出水,总不能不吃水吧,人们只得收回从地下找水的念头,开始建水柜,修水窖,积夏天雨水,存冬天冰雪,就连秋天的露水和霜冻,他们都要攒起来。水贵如油,水比命贵。
但村支书刘留根不甘心,他觉得,现在找水方法和打井技术都较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一定能打出水来。到2012年,刘留根又找到了县政府,恳求再到他们村去打井。时隔三十年后,打井队再次来到后池。找水专家从村后的桃花山转到北槐峧,又从北槐峧来到南槐峧,专家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最后在村东的山坡上,找水专家指着一个地方说:“可以在这里下钻试一试。”
试试!就是不确定能不能打出水,可对后池来说,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们都会全力以赴。钻井台设在沟东,中间隔着一道沟,打井的设备运不过去,想打井,就得先修路。可是修路的钱哪里来?就在刘留根发愁的时候,支委刘文会送来了群众自发捐款两万元!当时刘留根双手捧着两万块钱,真想一头给乡亲们跪下,他们八个村委聚在一起发誓:“这一回,就是把地球钻透,也要钻出水来!”
钻杆不分昼夜地往下钻,100米、200米、300米……当钻杆下到600米时,奇迹出现了,钻速明显加快,地质明显变软,钻到650米时,他们决定再次下泵试抽。卸下水泵,安上管道,接通电源,村支书刘留根迫不急待地把电源按钮按下去,感觉“咯噔”一下,看到井口的抽水管往上一挺,一股来自地下600多米深处的甘泉,带着激情“哗”地喷涌出来,浇了他一身一脸,浇了周围的人一身一脸。
“出水啦,机井打出水来啦!”大家欢呼着,雀跃着,互相奔走相告。那情景比过年还高兴,祖祖辈辈缺水、盼水、想水、找水的梦想,在今天总算是实现了!
村党支部趁热打铁,新建了1200立方米的供水池,铺设了3000米饮水管道,在村里修建了108个集中取水点,彻底解决了自建村以来,靠天吃水的难题。
挑水成了历史,缺水成了历史,村民可以大大方方地洗涮,灌溉,可以洗脸,洗澡。人们用水方便了,用水大方了。有了水,山就绿了,村子就美了;有了水,人就精神了,连说话的声音,都清亮了。
为满足山上浇树和村里发展生态旅游的需要,后池村又积极争取水利项目,山顶新建1000立方米水柜1座,安装连接山顶水池和机井水池的上山管道2600米,建设了300亩核桃园微喷设施,一座可容纳1万立方米的塘坝。
另外,今年县里又给打了一眼机井,今年的井打的异常顺利,一周时间钻出水,四天时间完成配套设施,出水量较之前那眼井大得多,后池再也不缺水了!
植树造林描绘七彩梯田美景
路,修好了;水的问题,解决了;勤劳的后池人,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他们首先把目光瞄向了村东北的山头——桃花山。虽然叫桃花山,但桃树却不见几株,困难难不倒勇敢的后池人,他们誓与贫困战斗到底的决心早已冲破云霄,飞到山外。
山上的梯田荒了,有的只是满山的荆棘、圪针,清理起来无从下手,他们就穿上厚衣服,戴上手套,钻进山里一点点清理。一年多时间内,共清理荒草荆棘1000余亩,垒堰7000余立方米,修复水毁梯田300多处,新开发耕地20余亩。
他们对见证了后池祖祖辈辈开山种地艰辛的万亩梯田进行了复垦,累计整治荒废梯田1000余亩,造育林坑60万个,已栽植侧柏25万棵,梯田复垦后,全部种植了桃杏、紫苏、油菜、格桑花等,不仅使荒废多年的梯田得到了高效利用,“七彩梯田”的景观正在形成。
为再现“三月桃花开满山”的美景,在山顶山坡种植侧柏的基础上,山腰打造了10万棵桃树、杏树涵养林,树下间作紫苏,规划种植了600亩优质桃、杏、桑椹、葡萄、樱桃等品种繁多的采摘园,沟底种植了大片的紫苏、芍药、木香、栝楼、金花葵等中药材。形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腰经济林果缠腰,沟底中草药和水果遍地”的立体经济模式。初步形成了“林山、药谷、果园、花海”的景观。
荒山,一座座变绿;林果,一天天挂满枝头。一道道美景,正在形成;一张张笑颜,正吸引着远方的游客前来。
一鼓作气誓将后池变“金池”
在邯郸市委书记高宏志、涉县县委书记汪涛和关防乡党委书记康彦云等有关领导的直接关怀帮助下,后池人没有停止艰苦创业的步伐,他们以项目推进为突破口,加快太行山绿化、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全面打响了贫困偏远山区脱贫攻坚战,一鼓作气,誓将后池变“金池”。
按照后池村旅游计划设计,村东重点发展生态梯田观光、中部发展农耕文化体验,西部以新愚公精神及红色文化展示为主,一路一带,全面开花,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充分利用桃花山梯田资源,在原有种植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花果油料采摘观赏种植园、新兴油料作物紫苏种植园、道地中药材展示园、有机杂粮示范园等,打造“七彩梯田”,实施田园生态旅游开发。
——整合修缮村里的特色民居,植入民俗体验、“愚公消费”等业态,打造粗布坊、粗粮馆、粉条坊、农家乐、民宿等景观节点,建立手工工艺品、土特产品展示区。
——立足时代“新愚公精神”发源地,围绕学习参观教育,修缮八路军129师军需供给处旧址、皇家岭、烈士亭等,建设村史馆、陈列馆、活动体验等,实施红色旅游与文化综合开发。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后池村除了大面积绿化外,还建设了村口标识、雕塑、石磨石碾、辘轳、愚公广场等景观,并改造屋檐900平米、墙体15万平米,垒砌石墙300平米,修复15个老宅院落,开办了30多家农家乐。修复了桃花山上的古庙群、山顶长廊、亭台和步游道。
将来,包含游客接待、梯田文化展览、后池精神学习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培训基地,以及占地6000平米的愚公山庄全部建成后,可同时接待1000人餐饮、300人住宿。
生态旅游让后池村的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本村和邻村的许多群众实现了就地就业,就地致富。目前仅后池村民就地就业务工的人数就达到300多人,村里开设了30余家农家乐,生意红火。
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政红农家乐的店主,一边种地,一边把自酿的凉皮拉到桃花山上去卖,再加上中午和晚上吃饭的人天天爆满,每天收入都在一千元左右。今年春节,她在山西煤矿打工的丈夫刘书成一回来,就爽快地答应她,过了年不出去了,在家一起经营农家乐。村民刘小平的农家乐开业刚一个月,已取得了可观的收入,尽管每天忙的不可开交,但刘小平和他的爱人却十分开心,他们说:“不用出门打工,在自己家就能赚钱,当然好了。”
邯郸后牧牛池旅游开发公司挂牌了!
后牧牛池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了!
后牧牛池宅基地开发合作社成立了!
桃花山休闲采摘区规划好了!
河北牧牛池科技有限公司饲养的散养柴鸡开始下蛋了!
通往太行山高速出口的“天路”,在后池村东岭和西岭开工了,建成后,这个深藏在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也要和京津大都市连在一起了!
……
这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后池村的家家户户,飞到后池人的心里,鼓舞和激励着后池人,为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新生活,而不懈地奋斗!
“后池精神”感天动地催生新动能
2016年以来,后池村获得了多项集体荣誉: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后池村“新愚公”集体上榜,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河北省委宣传部授予后池村“燕赵楷模”称号;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上,后池村被授予全省、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此外,后池村“新愚公”还被评为“最美邯郸人”。
后池“新愚公”在改变家乡面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老区精神和后池精神”,感动了无数人们,2016年以来,400多个单位2万多人次到后池学习参观。一些集团老总、投资公司也都纷纷找到他们,希望合作开发后池,搞农业旅游开发,打造夜景梯田,搞研学旅行基地。所有这些,在以前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却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投资者不仅仅看中了后池群众团结拼搏、众志成城的劲头,看到了村“两委”干部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优良作风,更看到了后池良好的投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面对荣誉,后池人不骄不躁,主动出击,将“后池精神”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将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培树后池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分别从农产品经营、旅游开发、土地流转和农家乐经营等几方面,对后池的发展进行机制化探索和运作。
如今的后池,在村支书刘留根的带领下,山变绿了,地有水了,人心齐了,劲更足了,产业有了雏形,美丽乡村建设又有了初步成果,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有望到4000多元。“一个家,一个梦,一起拼,一定赢”,这句镌刻在后池村永安阁的标语,真正成了后池人寻梦、追梦、圆梦的生动写照。在今后脱贫建小康的大道上,后池人毕将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涉县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