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潘家峪
丰润区老促会
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潘家峪村地处燕山山脉深处,群山环抱,风光秀丽。深秋时节,我们又一次到访这个闻名遐迩的老区村。汽车沿着新修的旅游公路盘旋而上,驶过山口,我们的目光立时就被满山遍野的葡萄吸引住了。放眼看去:山坡上、村路两旁、房前屋后,葡萄藤藤相连,架架相握,整个村庄都掩映在葡萄架下。亮如玛瑙、翠如璞玉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走在村里的街道上,等于穿行在葡萄丛中,随手摘下一粒晶莹的葡萄,放入口中,唇齿留香。好一个美丽的葡萄庄园,难怪潘家峪被称为“燕山脚下小吐鲁番”。
潘家峪的葡萄远近闻名,潘家峪的抗日英雄事迹更是写入了史册。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深入敌后在华北建立根据地,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当年的潘家峪就是冀东抗日根据地之一。八路军在这里建立了指挥机关、兵工厂、被服厂、尖兵报社、印刷厂等机构,“户户是八路军的家”。村子南岩北岩上各有一棵消息树,村里派人值守。一发现日本鬼子就放倒消息树报信,村里军民迅速组织力量在村头阻击。潘家峪成为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1941年1月25日凌晨,日寇组织了4000多兵力突袭潘家峪,这些全副武装的“大和武士”们用枪托、刺刀把人们全部驱赶到位于村中心的西大坑。屠杀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傍晚,全村1700多人,被杀1230多人,33户被杀绝,96人受伤,全部财物被抢劫一空,1235间房屋全被烧毁,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潘家峪惨案”。20多名幸存者擦干血泪,成立了复仇团,积极配合八路军打击日本侵略者,附近村庄的子弟纷纷参加,迅速发展到120多人,成为冀东杭日的重要力量。1942年7月,复仇团亲手击毙了指挥潘家峪大屠杀的日本军官佐佐木二郎。潘家峪历史昭告世人: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举世震惊的潘家峪惨案已经过去73年了。今天来到潘家峪,村口矗立着的高大牌楼上,“潘家峪”三个大字熠熠发光。村头的惨案死难者陵园里,安葬着当年惨遭鬼子凶狠屠杀的1230位无辜的百姓。四座合葬坟茔前,竖立着四块墓碑。一座高高矗立的纪念塔,一座庄严的祠堂,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一切,寄托着正义的人们的哀思。
村子中部,建有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纪念馆坐北朝南,东隔小河与“潘家大院”相望。纪念馆斜对面有一堵墙,上面写有“毋忘国耻”几个苍劲有力的大红字,很是醒目。纪念馆整个建筑为灰白色的二层楼房,朴实大方,庄严肃穆,主题突出。纪念馆主入口设在道路一侧,墙上书有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将军题写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馆名。纪念馆建有18米高的钟塔,寓意“警钟长鸣”,它是整个潘家峪村的至高点。馆内各种展示,给人以历史的沉重感。一层,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展现了当年潘家峪惨案的全过程;二层,主要展现了惨案发生后潘家峪人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步出展览厅到达二层平台,可凭栏眺望对面的惨案发生地“潘家大院”的全貌。
村的正中央,矗立着一棵栽于明朝永乐年间、已600多岁的老槐树,这是潘家峪建村的纪念,也是潘家峪人民支持八路军抗日的见证。这棵树高不过30多米,树干上有一个洞,洞里曾经常存放党的秘密文件。日本鬼子和伪军汉奸130多次扫荡过潘家峪,却从来没有发现这个秘密。在“潘家峪惨案”中,这棵树目睹了父老乡亲们罹难的惨状,她自己也未能幸免,被日军的大火烧焦。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第二年春天,这棵坚强的老树长出了新芽,浴火重生!面对这棵经历了腥风血雨依然苍翠挺立的老槐树,我想,这不正是潘家峪的灵魂之所在,不正是潘家峪人精神的象征吗?
1994年,潘家峪惨案遗址被河北省政府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建成潘家峪惨案纪念馆。2001年,该纪念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国家十三部委命名为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4年9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老区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潘家峪的面貌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唐山市老促会和丰润区共同投资6000余万元修建的旅游公路已经通车。在市区旅游部门的统一规划建设下,东山风景旅游区已初见规模,村里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9家,接待能力大大增强,“以红带绿”的旅游效果已经显现。现在,潘家峪每年接待旅游已经超过10万人次。一位正漫步山间小路的游客高兴地说:“潘家峪的大山里,犹如天然的氧吧,片片翠绿宛如仙景。革命传统教育和山野情趣浑然天成,令人流连忘返!”当年被侵华日军用屠刀和烈火变成一片焦土、废墟的潘家峪,而今就像从烈火中腾飞出的一只凤凰,显得更加美丽、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