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一条增强脱贫能力的“共富路”

发布日期:2017-01-04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阳原县小关村新型股份制经济发展模式调查(上)

阳原县老促会

小关村位于阳原县东南部,是一个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小村。全村1825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785人。全村耕地面积3003,其中水浇地700亩,以前均以种植玉米、黍子、绿豆等旱作大田作物为主,现在的主导产业是“股份制养殖+设施农业”。近几年来,小关村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共富机制,闯出了一条全村整体脱贫的新路子。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350元,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后被省、市、县授予“河北省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农村脱贫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备受关注,像小关村能整体脱贫的贫困村为数不多。老区贫困村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弱势群体增收无门。一些弱势群体在增收上无路可寻,或是门路有限,特别是农村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以及缺少生产技能的弱势群体,只能靠国家低保维持生计,已经在致富路上“掉了队”,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破解的难题。调研中我们在小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随机抽取了10户走访。发现贫困户均是低保户,全是因病、因残或年老无劳动能力致贫。人均耕地面积5.1亩,人均住房面积22平方米,房子比较老旧但不是危房,都没有卫生厕所。综合各项收入,年人均纯收入最高为2100元,最低为1173元,平均数为1731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39.8%,主要经济来源为国家发放的低保金、社保金以及一部分股份收益金。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底子薄、没有支柱产业,积累少、“空壳子”现象相当普遍,村集体没钱办事,搞一些基本的公益事业也力不从心。比如开展农村面貌整治,村里拿不出钱,只能靠上级投入,清运垃圾、卫生保洁等一些基本服务难以为继,农村保洁机制建立不起来。

三是国家投资的受益面还不够大。国家项目资金大部配置给了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部分企业和大户没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农民受益面不大,效果不明显,达不到共同富裕目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现象。

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传统分散、粗放的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低,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差,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生产方式的落后又使生活方式难以改变提高,村容村貌不整、脏乱差现象突出,与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小关共富模式”的主要做法

2012年开始,阳原县委、县政 (下转第19页)(上接第18页)府在小关村积极探索扩大扶贫覆盖面、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模式。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肉羊养殖园区,成立了兴农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建了捆绑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新模式,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而且促进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一是差异性补贴入股覆盖全体农户。小关村兴农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五保户免费入股、贫困户低价入股、创业户平价入股、村集体资产入股”的方式,整合资金41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肉羊养殖园区,趟出了一条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这一创新参股方式对全体农户实行差异性补贴,每股股金5000元,具体分为三种股。补贴股:全村每户均可认购一股,用国家项目资金适当补贴,普通户每股补贴2000元,贫困户每股补贴4000元,五保户、特困户全价补贴,全村104户参股;集体股:国家项目资金除去补贴农户剩余部分,再加上土地折算成股份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控股141股;创业股:此股不享受补贴,农户自愿出资参股,也可用肉羊折价入股,同时每股缴纳公益金300元,用于全村公益事业,群众自愿认购创业股575股。这三种入股方式,不仅使村集体有了股份收入,还给有创业愿望、有资金,但无门路、无技术的农户提供平台。最关键的是贫困户、五保户、特困户通过低价或免费获得了股份,实现了“集体有积累,户户有股份,富户带穷户,大家同致富”的发展目标。

二是村党组织处于引领发展的主导地位。养殖园区从谋划立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发动农户入股,到开工建设、投入使用,都是在村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推进完成的。同时,合作社还对农户自愿入创业股做了硬性规定,单个农户入股上限不得超过80股,在股权转让时必须经党支部研究同意,确保村集体始终是最大的股东,享有控股权,在养殖园区的投资、发展、运营、管理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处于主导地位。(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