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老区涉县脱贫状况调查

发布日期:2016-12-27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涉县老促会

根据中办发【201564号文件精神和省、市老促会的统一安排部署,今年三、四月份,涉县老促会对老区涉县的脱贫状况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调查采取查阅资料,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实地查看,同县直涉农部门、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座谈等多种方法进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然和历史概况——“山、老、穷”县。

1、太行山深山区县。涉县地处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六县交界处,太行山深山区。全县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08个行政村,514个自然村,人口40万。除县城周围地势比较开阔外,绝大部分农村都分布在“九沟十八峪”大大小小的山沟和山坡上,“八山半水分半田”是对涉县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2、全国著名的老区县。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机关进驻涉县或在涉县成立,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抗日“大本营”、“腹心地”和“首府县”。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涉县生活战斗长达六年之久。据1946年建立的涉县抗战烈士纪念塔碑文记载:“在八年艰苦斗争中,涉县群众、民兵、干部、战士共计11812人为国捐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

3、全国首批18个重点贫困县。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和历经战争破坏等多种因素,涉县历史上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到19811983年,三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9元,最低的乡人均年收入32元。“花钱难、吃粮难、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通讯难、娶媳妇难”等九大难题严重困扰着全县广大农村群众。1984年,涉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18个重点贫困县。

二、三十年脱贫成果——80%的行政村摆脱了贫困。

1、特色产业脱贫,贫困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脱贫目标。涉县山多地少,十年九旱,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退耕还林等有关政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核桃、花椒、黑枣为主的干果和以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经过30年的奋斗,使核桃年产量达到1.65万吨,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四名;花椒年产达0.35万吨,黑枣年产达1.4万吨,中药材种植达到5万亩。正常年份,仅此四项年总产值达到6亿元,成为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2、劳动力转移脱贫,贫困村青壮年从事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实现了脱贫目标。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脱贫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转移是19852000年,涉县县委、县政府根据涉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和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冶金、建材、化工等为主的县办工业、乡镇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使这些企业成为涉县经济的“半壁江山”,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力,使他们在县、乡企业中实现了就业,从第二、第三产业中增加了收入。第二阶段是20012015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县的许多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或因资源枯竭、或因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或因不符合环保要求纷纷关停破产,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年打工人均收入可达2万元。凡有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农户,都已实现脱贫目标。

3、移民搬迁脱贫,深山村乔迁新居圆了脱贫梦。2001年,涉县被国务院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委、县政府抓住了国家农村危房改造和扶贫移民搬迁给予资金补助的有利时机,启动了对全县深山区贫困村整体移民搬迁工作。到2015年,15年时间共搬迁140个自然村和行政村,搬迁4267户,13084人。搬迁后的移民新村,村民的水、电、路、医、房、电视、通讯等难题得到了全面解决,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解决了村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村民们圆了多年的脱贫梦。

三、三年脱贫攻坚战——58个重点村、1.6万人成为“最后的堡垒”。

1、现存贫困村、贫困户数量。

据县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①我县2016年建档立卡的重点贫困村,尚有58个,涉及贫困户2593户,贫困人口6812人。②非贫村尚有贫困户1278户,贫困人口2449人。③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800元的低保户尚有3035户,低保人口达5861人。④丧失劳动能力又无人照顾的五保户尚有938938人。以上4项总计,全县贫困人口尚有1.6万。这58个村和1.6万人,将成为涉县今后三年脱贫攻坚 “最后的堡垒”。

2、重点贫困村致贫的主要原因。现存贫困村的致贫原因虽然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路”。涉县全境都在太行山区,但尚存重点贫困村大多分布在涉县山区中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各村的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全村的收入水平提高。如:神头乡雪寺村,地处涉县西南一条深山沟,隔山与山西省平顺县相邻,如果打通与平顺县的大道,就能把这个深山的角落村变为对山西开放的前沿村,以此带动本村的溶洞、林区和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全村群众脱贫。但由于村小人少没有经济实力,至今平顺方向只打通一条700米简易隧道,通往村外的4.5公里道路只有34米宽,无法会车无法通行大车,村民只能望路兴叹。鹿头乡杨家庄村地处深山,6公里通村公路严重破损,雨天无法通行,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影响村里的中药材和林果产业发展,影响全村脱贫致富。二是“水”。涉县年降雨量500多毫米,但主要集中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由于山高坡陡,雨水很难收集利用,尚存贫困村有的连吃水问题至今还未解决,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用水更是没有保证。如:木井乡邱子峪村,本村无机井水源,村民主要靠吃水窖、水柜汇集的雨水,不仅水质不达标准,而且春季经常出现断水。我们进村随机询问群众“当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几名群众异口同声说是“没水吃”。村支书陈二魁说:邻村有机井,如果把水引过来就能彻底解决群众吃水问题,但村里没有钱这个事办不了。留在村里的多数是老人,种点粮菜搞点养殖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因为缺水,只能靠天吃饭,收入没有保证。

3、一般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现有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也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因“病”致贫。据统计,目前全县3871个一般贫困户中,因病致富的有1755户,占一般贫困户总量的45.3%。如:井店镇西坡村赵乃平,今年49岁,十多年前得了怪病,两条腿生疮红肿,小医院看不好,大医院没钱去不了,正值壮年的他不但自己无法下地干活和外出打工,而且连累妻子也无法外出打工,使一家四口长期陷入贫困。固新镇坪上村李增廷,今年56岁,妻子李国英癌症手术后生活不能自理,需长期有人照顾,李增廷无法外出打工全家陷入贫困。二是因“无资金”致贫。目前,全县因无资金致贫的贫困户有999户,占一般贫困户的38%。西坡村支书赵凤鸣说,本村的花椒、黑枣年贸易量达到400万斤,村里想办个农贸市场,组织留守在村的中老年人对收购来的农产品初加工后再出售,以每斤一毛钱算,就可为贫困户增加40万元的收入,贫困户既无钱也无场地,靠自身力量很难脱贫。驻关防村工作队反映:很多贫困户想脱贫上项目,自己手里没钱,听说上边一些部门有专项扶持资金,但项目申报、审批、立项、实施、验收等程序非常复杂。贫困户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听说申报项目资金程序复杂,建成验收后才能补钱,便放弃了申报念头,自己手里没钱,脱贫项目也搞不起来,结果也无法脱贫。

4、特困群体数量大。这是涉县脱贫难度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我县尚有农村低保户、五保户3973户,6799人,基本没有脱贫能力或完全没有脱贫能力,每年需要几千万元社保政策资金兜底才能解决。

四、2018年全面脱贫——必须“合力攻坚”。

根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2018年全部贫困村出列,全部贫困人口脱贫,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合力攻坚”。

1、目前涉县已采取的措施。①摸清了底数,完成了贫困村、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的建档立卡工作。②开展了产业和就业脱贫、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教育脱贫、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基础设施脱贫,“互联网十”等八项脱贫行动,明确了分包部门,很多行动已进入实施阶段。如:农村低保标准已从20161月份起提高到每年3240元,每月270元;新农合大病补偿标准从2016年起,最高提高到30万元,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大疾病补偿范围。③向58个贫困村下派了精准脱贫工作队,每个贫困户明确了帮扶责任人。④培树先进典型,号召全县人民特别是贫困村贫困户向关防乡后牧牛池村学习,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老区精神,用实际行动向贫困作最后的斗争。这一举动在全县乃至全市已形成了巨大反响,为全县三年脱贫注入了很大的精神动力。如神头乡雪寺村,参观学习后牧牛池村后,多次组织本村党员干部和贫困户学习,在驻村工作组和县老促会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打响了拓宽本村道路的攻坚战。

2、脱贫面临的最大困难。涉县的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在工业内部又以采矿、钢铁、水泥、石灰、石子、砖厂、建筑等基础产业为主。十多年前形势很好,财政收入水平较高。近几年来,由于行业产能过剩和环保要求关、停、减产企业较多。如:驻涉的天铁集团,形势最好时年交税达78亿元,近几年因压减产能年交税不足1亿元。再如:和农民收入相关十分密切的小型污染企业,去年全部拆除。县委、县政府虽然带领全县人民积极发展旅游、新型建材等替代产业,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效益,财政收入十分困难,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扶持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资金不足成为脱贫路上最大的困难。

3、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帮助重点贫困村解决“吃水难”和“行路难”的问题,二是要下大力帮助重点贫困户解决“因病返贫”和脱贫资金困难“的问题,使这些村和户三年后和全省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