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关于老区贫困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6-12-25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东光县老促会

根据省、市老促会精准脱贫奔小康“百村千户”调研活动安排,我们会同县、乡有关人员几次深入到灯明寺镇西大吴村和大单镇小单村这两个老区村 ,采取入户走访、实情查看、调查问卷、座谈交流等的形式,较全面地了解两村实际情况,并对一些具有普遍性、较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情概况及革命历史

西大吴现有村民142户,514人,其中共党员21人,耕地1926亩。19434月,县委书记李光前、县长王哲率80多人来到西大吴,分住在几户村民家里。一天拂晓敌人合围西大吴村。我军干部战士奋勇突围,终因敌众我寡,县委书记李光前、县长王哲及公安科长王靖华等干部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东光县志重点记载的西大吴战斗。这个村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

小单村现有人口530人,116户,耕地面积960亩,林地面积20亩,属典型农业村。抗战时期,大单镇小单村是冀鲁边一地委、一专署机关的驻地。全村秘密保护抗日战士200多人。19426月的一天,大批日伪军包围了在小单和四柳林周边的我抗日地委、专署机关,激战中300多人壮烈牺牲,其中包括地委书记杜子孚、专员石景芳等。2014年,东光县委、县政府在小单村南建起了“四柳林战斗纪念亭”,作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老区村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及存在问题

西大吴村2015年人均收入2798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71户,216人,占总户数的50%,其中,因病致贫40户,因残致贫9户,因学致贫16户。小单村现有贫困户22户,贫困人口67人,占全村人口的12.6%。主要问题是: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西大吴村虽然加大了建设力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账较多。道路硬化方面,尽管新修省道路辛霞路临村而过,但合计6000米的两条通村主干道需要硬化,村内街巷硬化任务繁重。党支部、村委会“两委”一直租用民房办公。于2011年以前建成的人饮工程,由于当时财政补贴资金少,建设标准低,急需改造提升。农业水利设施方面,尽管已打深井三眼,解决了1200亩农田的灌溉,但还有750亩土地浇不上水。

2、贫困户特别是“六老户”生活困难。一是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占到了贫困总户数的65%。如西大吴村魏艳霞一家,2012年她的公公崔唐彬因癌症去世,花去医疗费40多万元,2015年她的丈夫又因车祸去世,现在她领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非常贫困,又没有经济来源。二是因家庭缺乏劳力,缺乏生产技术技能,致富能力差造成的家庭贫困。这一原因造成的贫困户占到了贫困总户数的21%。特别是一些“六老户”生活困难,如老党员吴红胜,年龄近80高龄,住在年久失修的房子里,条件恶劣、生活不便。吴洪堂,76岁,低保户,虽有定期补助,但补助金额不高,其生活和看病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天灾人祸等因素造成的贫困,这一部分占贫困总户数的14%左右。根据实地考察,全村仍有许多户住着土坯房,房屋质量差。其中,有3户为危房。

3、产业支撑匮乏。西大吴村是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地及外出打工为收入来源,村里没有固定的产业,只有一个不成规模的养鸡场,存栏量200只左右,养殖规模小。

(二)落后及贫困原因分析

1、地碱水咸,农业收入低。大田种植是西大吴村主要收入来源,全村共有耕地1926亩,大部分为盐碱地,产量非常低,投入多,收成少,又以传统小麦、玉米种植为主,附加值低,这是阻碍村民脱贫的主要客观因素。

2、地理位置偏僻,产业难进驻。由于不临国道,不挨县城,成为西大吴村在招商引资方面最大障碍。产业的缺乏,没有项目支撑,成为制约村民脱贫的主要瓶颈。这个村所在的灯明寺镇党委书记王荣耀说:“西大吴村现有预留地100亩,如上了项目可以带动50户脱贫,但缺乏相应条件,招商非常困难。”

3、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缺失。大多数青壮年进城务工,据统计,西大吴村185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154人,常年去北京、天津打工的占到60人左右。还有一部分中青年妇女季节性的到附近的南皮县城和乌马营等镇上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弱人员,良田抛荒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农业收入。

4、农民的思想观念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据调查,西大吴村60岁以上人群140人,占总人口的26%,老龄化严重。全村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到40%,思想观念老化,很难接受新生事物。由于文化水平低,在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科技致富、项目发展、新文化传播等方面面临很多困难,发展致富缺乏带头人。

三、体会和工作建议

(一)、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重。坚持思想扶贫、转变观念是前提。扶贫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把扶贫开发与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斗志结合起来,着力扫除干部群众 “等、靠、要” 等落后观念,增强脱贫主体意识,坚定脱贫意志决心,让老区贫困群众把国家扶持、社会扶持当做是扶贫奔小康的外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双手苦干实干,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状况。

(二)、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老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建议上级财政给予适当增加老区建设经费,对老区村道路、人饮、广电等工程进行改造。老区村村容村貌整治、道路建设以及水、电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家一户所能解决的,一个村离开了职能部门的支持也是难以办到的,这些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扶持。

(三)、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增加贫困户“造血功能”。要立足贫困村资源要素和区位优势,落实“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引导、支持贫困村上工业项目或发展农业产业,以及电商、贸易等项目。也可选择与脱贫关联度高、贫困户能广泛参与的产业。西大吴村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一直与沧州一大型民营企业洽谈光伏发电项目,项目一旦上马可使80余户村民受益。也可因村制宜选择适合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小单村的邻村洼里杨村因地制宜,搞起了2300亩的优质品种的谷子规模种植,取得了不错收益。通过培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实行“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建立起扶贫产业基地,制定政策,精准到户,精准到人,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事可谋,有钱可挣,让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入股的形式把扶贫资金变为股金,享受收益分红

(四)、进一步解决好上级扶持政策的对接和落地。上级扶持是精准扶贫的基本保证和坚实后盾。调研中发现一个问题是,各项帮扶政策落地略显滞后,上下沟通尚欠紧密畅通。一些乡镇村干部反映,上级政策制定的非常好,但因需层层部署贯彻,某项政策上面已出台半年多了,但具体可操作的基层尚未看到。有的乡镇反映省直部门的帮扶政策,个别项目内容不明朗,有的审批程度比较复杂,手续繁琐,有的规定太原则,不好操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好,把上级的政策尽快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