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创新精准脱贫机制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布日期:2016-12-21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阜平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

阜平县老促会

阜平县地处河北省保定市西部,位于两省、四市、九县交汇处,总面积2496平方公里,辖671个社管会,209个行政村,1208个自然村,人口23.04万。县情主要特点是“三区合一”。一是太行深山区。阜平为全山区县,山场面积326万亩,占总面积的87%,耕地面积仅21.9万亩,人均0.96亩,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森林覆盖率39.59%,植被覆盖率80%以上,水资源总量为4.2亿m3二是革命老区。阜平1925年成立了党组织,1931年建立北方第一个红色苏维埃县政权,1937年建立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长期是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阜平战斗生活过。抗战时期,阜平人口不足9万,养育了9万多人的部队和工作人员,2万多人参军参战,5000余人光荣牺牲,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光辉的革命历史锻造了阜平人民对党忠诚、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品质。三是贫困地区。阜平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就是国定贫困县。贫困范围广,全县164个贫困村,占全部行政村的78.5%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1万人,占总人口的48%。贫困程度深,各项经济指标在省市均居后位,远低于全国、全省、全市的平均数。发展基础弱,思想解放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低,基础设施支撑弱、公共服务水平弱、产业支撑弱、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支撑弱。

20121229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对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阜平被确定为“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三年多来,阜平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以脱贫致富建小康目标为统领,确立了“燕太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绿色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科技引导型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北方知名旅游目的地、华北地区重要物流节点、京津冀都市圈生态发展示范区”六大发展定位,明确了“三年大见成效、五年稳定脱贫、八年建成小康”的推进步骤,确立了“长打算、短安排、强基础、创机制”的实施路径,坚持“脱贫与建小康两步并做一步走,县域发展与群众脱贫两方面统筹推进”,通过干部群众拼搏努力,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初步成效。2015年,阜平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15元,同比增长12.9%比“十一五”末增长136.4%。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建档立卡的10.81万下降到5.77万,贫困发生率由54.4%下降到29.9%,预计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左右。具体工作中,阜平县委、县政府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机制模式创新。

一、深化精准扶贫管理机制

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改变过去粗放式的扶贫方式,阜平在扶贫对象识别上、帮扶措施制定上、扶贫信息管理上力求精准化。一是进行精准识别。推行了“一主四辅、三类五步”工作法,将识别条件、识别程序、识别结果进行规范化。“一主四辅”,就是以收入为主,以住房、教育、医疗、社保为辅,按百分制对每项设立不同权重分值和评分标准;“三类五步”,就是通过信息采集、综合评估、逐级审核、民主评议、公开公示五个步骤,将全县农户识别为贫困户、基本脱贫户、非贫困户三个类别,为精准实施各项脱贫政策奠定了基础。二是进行精准帮扶。实行帮扶队伍全覆盖,建立了县级领导、乡镇干部、村干部、驻村工作组“四位一体”的帮扶机制,做到干部与贫困对象结对子。实行帮扶内容全领域,围绕群众收入、住房、教育、医疗、社保五个方面来帮扶,做到贫困户需要什么就帮什么。三是完善信息管理。着眼脱贫与建小康一体化推进,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县所有农户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系统一并运行,实行每年一评估、一更新,实现动态化管理。今年5月至7月,国务院扶贫办委托中科院第三方评估组,对我县10887户脱贫户进行逐户评估,对300户贫困户进行抽查评估,评估结果与我县精准扶贫管理情况吻合。

二、建立山区综合开发经营机制

立足阜平未利用山地广阔、农业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将荒山整治开发作为脱贫建小康的战略突破口。利用土地“占补平衡”政策,引进市场主体,建立了“政府统筹主导+村级组织推动+农户入股参与+企业开发经营”四位一体的山区综合开发模式,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农民收益与企业经营效益挂钩,成为享受“底金、股金、薪金”的“三金”农民。全县荒山全部整治完毕后,可新增耕地20万亩,相当于在耕地面积上再造一个阜平。这使中东部8个乡镇98个行政村7万多人,5年后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建小康问题。截止11月底,全县已完成立项预计新增耕地5.3万亩,其中已验收1.05万亩,指标流转实现收益30亿元,年内还可完成7250亩新增耕地验收。目前,项目区农民仅底金一项,实现人均年增收1763元。县里通过土地指标流转聚集财力27亿元,为全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提供了资金保证。

三、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机制

阜平县村庄分布广、规模小、数量多,公共服务配套覆盖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阜平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坚持“改造提升与搬迁整合、住房建设与基础设施配套、风貌提升与功能完善、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建设与内在机制建设”五个统筹推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提高群众宜居水平。县委、县政府聘请知名规划设计单位,规划了“1(中心城区)+6(中心镇区)+43(中心村)+37(基层村)+32(特色保留村)”的城乡发展体系,采取搬迁整合、改造提升和就地城镇化三种方式,在全县域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到2018年完成全部任务的80%。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支撑,统筹整合其它各类政策性资金,建立了县级美丽乡村建设投融资平台,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难题。今年启动了54个美丽乡村居民点建设,改造提升项目点20个,搬迁整合项目点34个,共涉及101个行政村598个自然村2.8万户8.7万人,到明年将全部建成。

四、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机制

围绕解决贫困乡、村发展产业风险高、缺资金的难题,县委、县政府把金融扶贫作为支持群众脱贫致富的总抓手,探索建立了“政府+保险+银行+农户(企业)”的金融扶贫模式。组建了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实现了金融服务前置、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的目的。与人保财险公司合作建立“联办共保”机制,对全县主要农产品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对每个产品实现灾害险、产品质量安全险和成本损失险三个险种的全覆盖,兜住了农民生产经营的底线。与银行部门合作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由县惠农扶贫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银行按照15的比例为农民发放贷款。2015年农业保险共理赔1483万元,覆盖116个村2.01万户。到目前,银行发放扶贫贷款7亿元,其中企业722.47亿元,农户53564.53亿元。金融保险机制,助推了食用菌、林果、养殖产业向规模化、园区化、品牌化发展。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与政策性银行、股权交易所、专业投融资机构进行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全县建立农村征信体系,严厉打击恶意违约行为,优化了我县金融生态环境。

五、探索完善社会兜底保障机制

主要是针对生活困难、丧失劳动能力、没有致富能力等特殊人群,从教育、医疗、生活、养老等方面进行全面保障,建立起全面覆盖、保障有力的“一揽子“兜底保障措施。一是建立贫困学生救助机制。按照“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供养孩子上学而致贫“的目标,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覆盖各学段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按不同学段分别给予每生每年150020005500600012000元的资金救助。为此,县财政每年编列1300万元救助金预算,2015年完成2981名不同学段贫困学生的救助工作,共发放资金827.69万元;今年共对3243名贫困学生进行救助,发放救助金1022.17万元。二是完善医疗扶贫机制。建立了“农村大病患者及特殊慢性病患者再次补偿”和“农村60岁以上老人县内住院百分之百报销”两项医疗保障机制。2015年,共对符合条件的1002名患者进行了再次补偿,补偿738.48万元;有412860岁以上老人享受到百分之百报销政策,共补偿584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三是建立生活兜底保障基金。将低保、五保、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保障基金整合使用,对特殊困难群体按照今年3500元、明年4000元的标准进行生活兜底保障。四是建立县级村集中养老服务体系。为解决好孤寡、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建立县乡村集中养老服务机构,县建立养老康健中心,乡镇建立搬迁式养老服务中心,村建设互助幸福院,形成相互配套的集中式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村级幸福院正在与美丽乡村一起建设,龙泉关镇养老中心年底前可完成主体工程,全县13个乡镇养老中心全部建设完成后,计划安置 2500余名农村孤寡老人。

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实践,阜平脱贫攻坚路径已经明确,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突破,干部群众合力空前凝聚,群众脱贫与县域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支撑弱,快速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二是基础设施水平低,建设成本高,短期内补齐“短板”的困难多、压力大。三是一些探索创新尚处“试点”阶段,在深化完善、大见成效等方面,还有许多难题亟需破解。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要加强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教育和引导,从本地实际出发,使之牢固树立和发扬“以民为本、勇于创新、真抓实干、精准扶贫”的强烈意识和“勇于担当、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钉子精神,为打好打胜脱贫攻坚建小康这场硬仗提供组织保证。

二是进一步深谋实抓县域产业发展,以精准扶贫带动县域产业发展,以县域产业发展带动精准脱贫,切实增强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减少返贫、带民致富”的带动力、支撑力和保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