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希望将军”赵渭忠
一
2012年7月10日,“善之大行,冀之大爱——希望将军赵渭忠从事公益二十周年纪念活动”由民间爱心组织自发举行。众多的企业家、受助的老区代表和孩子们齐集一堂,以艺术形式回顾赵将军奉献的至善至爱。
“大家的盛情我受之有愧!”年届八十的老将军激动地泪眼朦胧:“我为祖国和人民做得还远远不够,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继续担当志愿者!”
赵老的家,依然是那座住了很久的老房子,客厅里摆的都是用了几十年的旧家具,沙发扶手都裂了;墙壁没有任何豪华装饰,地面仍是水磨石。屋内的陈设,最鲜艳的就是那些荣誉证书、聘书、奖杯……
据统计,20年来,赵老个人陆续资助了850余名孩子,全家三代人累计捐款100余万元。自1992年退休之后,拉来的赞助突破1000万元,建了340余所希望小学,受捐助的学生超过5000人……
二
1993年,赵渭忠61岁。
这一年,他办了两件意味深长的事情。第一件事,他到省军区人事部门办理了退休手续,为42年的军旅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位1951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曾长期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先后担任干事、群众来信来访办公室主任、处长、军委纪委专职委员,1990年调河北省军区任副政委。
第二件事是他在办理退休手续的同时思考和谋划的,那就是为老区、为老区的孩子们做“希望工程”。
为什么他对河北老区的孩子情有独钟呢?
1990年,上任当年的冬天,赵渭忠到太行山老区看望转业军人和烈士遗属。
在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家乡涞源县赵家井村小学,赵渭忠看到了这样一幕:学校一共四间校舍,两间倒塌,两间危房,孩子们夏天在露天读书,冬天在羊圈里上课。早上羊群走了,孩子们上课,傍晚孩子们放学,羊群再回圈。羊圈里光线很差,没有窗户,只有一个天窗。这位走南闯北,吃过苦受过难的将军眼圈红了。随行人员告诉他:在革命老区太行山,像这样的学校还很多。赵渭忠当即筹集了2万块钱,给孩子们盖起了9间教室。
从此,赵渭忠就经常到老区走访。短短两年,他走遍了太行老区的山山水水。在西柏坡,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一个办公地点被改成了学校,没有窗户,只有两扇天窗上装了两块玻璃,桌椅破旧不堪。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老伴儿步文京经常陪赵渭忠到太行老区走访。一次,步文京看到了山里所谓的幼儿园:一个大人带着一群孩子在一间房子里呆着,没有任何的教学设施。老伴儿是个非常热爱孩子的人,看到这群孩子在如此简陋的地方玩耍,忍不住感慨万千。
于是,赵渭忠和老伴儿一起揣着3000元来到河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他对工作人员说:“希望工程是个大学校,我要做这所学校的一名‘走读生’,我‘上学’一不占你们编制、二不挤你们位子、三不住你们房子、四不坐你们车子、五不领你们票子。我退休了,但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不能‘退休’,今后要尽我所能为老区的乡亲和孩子们做点事。”
3000元,这是当年河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收到的数额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三
赵将军坚持:“不属于我的一分不要,属于我自己的一分不留,向社会承诺的一分不少。”从此,他带领家人和朋友踏上了漫漫的“希望”征程。
1994年隆冬,赵渭忠带领全家人来到赞皇县穷山沟里的一户农家。眼前的情景让大女儿赵步云心都要碎了:炕头上只有破败的棉絮充当被褥,窗户纸在寒风中沙沙作响,连御风的玻璃都没有,两个上不起学的孩子,蜷缩在炕头瑟瑟发抖……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他们,这一幕只在电影里看过。他们落泪了,立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钱……
回到家,赵步云和妹妹都表示,家里人都投身“1+1”助学活动,连各自正上幼儿园的孩子,也争着要拿出“压岁钱”。赵渭忠欣慰地笑了,但他表情转瞬严肃起来,来回踱步良久,缓缓说出一番话:“这20来年,我和你妈精打细算,攒下20来万块钱。预备在步云身体出现严重病情时急用,是她的救命钱。目前来看,步云两口子的工资收入足以维持一般治疗。所以我打算把这笔连同我今后的工资,一股脑儿都捐出去。”父亲的决定让两个女儿惊讶不已,赵步云担心地说:“这些钱我可以不要,可是您二老无论如何也得留一些养老啊!”女儿的反驳让将军一下子激动起来:“失学儿童的情况你们也都看到了,跟咱们比起来,这些穷孩子才更需要帮助!”赵渭忠眼眶又湿润了,他安慰女儿:“你们关心我们老两口,这份心意我明白。你妈妈每月还有一千多块钱工资呢,这些钱足够我们生活了!”
就这样,赵渭忠把积蓄捐给希望工程,老两口日常花销,全靠老伴步文京的退休金。赵渭忠在贫困地区之间奔波,播撒下星星点点的希望工程火种。为了贫困孩子,他四处拉关系找赞助,人们尊称他为“希望将军”。在他帮助下,一个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一所所希望小学拔地而起……
“希望将军”的做法惊动了媒体纷纷前来采访。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1995年,一位总政的女将军资助了10个孩子,还从总政机关要来40万人民币,在太行老区建了两所希望小学。这两所学校的名字由江泽民同志题写:狼牙山岭东八一希望小学,涉县下温村八一希望小学。
四
赵渭忠的名片是这样印的,单位:希望工程;职务:希望工程志愿者;主营业务:讲希望工程的故事,交希望工程的朋友,干希望工程的事业,做希望工程的文章。
希望将军赵渭忠从事希望工程20年了,陆续资助了850余名孩子,有的孩子已考上博士硕士;包括赵老两个外孙女在内,全家都是志愿者,陆续捐款100余万元。
20年过去,赵渭忠信守着不变的承诺。属于我的一分不留,向社会承诺的一分不少。他说我活着时没有问题,如果我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我死后会让孩子们帮我实现。
赵渭忠走到哪里,就把希望工程做到哪里。他既向家人讲太行山区失学儿童的故事,更不知疲倦地深入到院校、企事业单位演讲,参加社会活动,所到之处大讲特讲“希望工程”的意义,讲助人为乐的道理和“乐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希望工程”做宣传。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许多部队官兵、企业家、打工者甚至国外友好人士都成了他的“希望之友”。
如今,他已经有了一个近千人的“希望军团”,他们中有曾经的战友、同事,更多的则是被他感召的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有朋友介绍来的,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的,有的仅是在火车上通过交谈认识的。
“我的‘希望朋友’年龄最大的100岁,是我的老首长曹化元;最小的是我老战友的外孙女。”赵渭忠介绍说。那年,老战友的儿子喜得千金,他送去1000元贺礼,老战友死活不要,赵渭忠就和这位战友商量把1000元以孩子的名义捐给了“希望工程”,她也就成了将军最小的“希望朋友”。赵渭忠最难忘的是在涞源县赵家井希望小学落成之际,他为小战士李天琳主持婚礼。在九间崭新的校舍前,他主持了赵家井八一希望小学落成暨李天琳结婚典礼。当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到了场。这对新人当即决定捐款3000元建学校图书室,还拿出2000元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
这些年来,赵渭忠四处奔走,广交朋友,在他的带动下,许多人参与到“希望工程”中来,他们当中有百岁的老人,也有刚刚坠地的孩子,有将军、部长、企业家,工人、农民、学生,其中不少曾是“希望工程”的救助对象,长大后又参与到“希望工程”中来。
五
老将军说,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他曾先后四次失学,靠着好心人的接济才完成学业。“我有能力了,又有时间了,应该‘报恩’,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即使生病住院,赵渭忠也难以静下心来休养。2009年1月,在参加一次公益活动途中,他不幸遭遇车祸,导致腰椎压迫性骨折。腰伤刚愈,胆囊又出现了问题。在他住院期间,驻平山某部想邀请他去做报告。省军区领导考虑到他正卧病在床,婉言谢绝。他听说后,马上给领导打电话:“我能下床,身体能行。”可他回来后,却好几天高烧不退。
20年来,赵渭忠走遍了全省几十个贫困县的乡村。有时碰上狭窄陡峭的深山老路,汽车开不上去,他就徒步进村。1996年,平山县发洪水引发了山体滑坡,道路被冲毁。放心不下山区那些受资助的孩子,洪水退去没几天,他就乘车穿过泥泞的道路赶去探望。
1993年,他在井陉县胡家滩村看到一个又黑又瘦又小,头发乱七八糟,冬天只穿着一条单裤的小男孩。了解完他的家庭情况后,赵渭忠当即决定资助他上学。这位小男孩名叫张朱生,他是赵渭忠资助的第一批孩子。
25岁的赞皇女孩陈兴佳,因为患有先天性淋巴回流受阻(俗称象腿病),两条腿肿胀严重,但她凭借顽强的毅力,从一个山村女孩成长为山东农业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这个小姑娘太坚强了,能走到今天真是不容易,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帮她!”他要为陈兴佳筹集医药费振臂一呼。
2012年4月19日,石家庄户外联盟QQ群的网友发出为陈兴佳捐款的号召后,赵渭忠很快决定“协同作战,共同行动”。在他们的共同感召下,当天下午就有11名爱心人士捐出第一笔善款。
赞皇县大家峪村正在上小学的张特立、张伟立兄弟俩,均患有先天性血液病,家庭生活拮据,面临失学。赵渭忠闻讯立即赶到学校,为兄弟俩交齐了所有书费和学杂费。看到该村学校破烂不堪,他又拿出5000元,并与省军区另一位老首长一起,想方设法筹集了5万多元,为村里翻建了学校。
没什么比孩子们成才更能让他欣慰的了。他曾拿起一个十字绣饰品对记者说:这是他资助的河北农大的一个孩子绣的,他们家共出了三个大学生。他资助的残疾女孩郭晖,已经取得了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学位,有望今年年底到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你想,当你面对几百个孩子灿烂的笑脸,那种幸福感有什么能比?连做梦我都可以笑出声来!”说着,老将军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六
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赵渭忠先后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被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并获得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
面对荣誉,赵渭忠感慨地说:“我的脸虽是黑的,可心是红的,血是热的,情是真的,我愿意做终生的志愿者,做永远的小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