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81岁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姜沛广
● 刘 朴
塞北三月,仍然春寒料峭。3月18日,我们一行人驱车来到了县内最西南端的老区村东小白旗乡塘头沟村。
塘头沟地处雾灵山北麓,白河上游,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村。1942年春天,塘头沟东南3公里的窟窿山下曾经发生一场震惊远近的伏击战,抗日军民伏击了日寇伪警察署的汽车队,炸死了伪副县长日本人米泽四郎。近年来,当地老百姓依托自然资源,弘扬红色历史,发展老区经济,壮大乡村旅游,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先在村外看了去年新修的阶梯型水坝,这是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同县农牧局、药监局、民政局等部门共同投资完成的,不但改善了环境,还形成了美丽的景观。水坝对面,一块巨大的石头,镌刻着“塘头沟”村名,后面就是装修一新的村部,其中最醒目的是村里的农家书屋。
早听说塘头沟有一位“名人”——年逾80岁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姜沛广。前年我和县文体局张丽股长下乡走访农家书屋,听她说全县378个农家书屋,塘头沟村的书屋是最好的。这老先生非常负责任,几年间一本图书也没有缺失。有一件事非常感人:有一位县里的下乡干部在他的书屋转转,随手拿起一本书翻看。这些人走了之后,老姜发现这本书也被带走了。他马上骑上自行车奔向10多公里外的乡政府,那位下乡干部正在吃饭,他就蹲在墙根儿等,吃完饭后他把那本书要了回来。家人听说这事,怪他太死板,老姜说:“村里信得过我,我就得对得起大伙儿。”
本来老姜这几天在家生病,听说我们要来采访,老姜便抱病赶来。81岁的老人,白发染鬓,衣着朴素,眼神里透着坚毅和澄澈。阳光洒进书屋,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王立文说:“我们把书屋交给他,一百个放心。他管书屋5年多了,不管刮风下雪,阴天雨天,他都到书屋里来。反正我啥时候来村部,他都在这里。”老王说,那年县里安排各村建立农家书屋,交给谁管理,村班子很费心思,生怕管不好弄失散了,有人提到姜沛广,马上全体通过。因为这老头认真。
姜沛广1952年参加工作,当了44年教师。回忆起当年的教师生涯,老先生眼里放出光来:“我开始教小学是4组复式,一节课教4个年级,一天8节课,太忙活了。不过那时候的小学大都是这样。”这些年,他教过小学,也教过初中和高中。担任中心校长长达22年,得到的奖励无数,教出的人才遍布全省。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才使他形成了事事较真儿的性格。1996年他光荣退休,又当了多年的村干部。直到2010年以75岁高龄当上村里的农家书屋管理员。他也是全县年龄最大的管理员。
这些年,国家重视乡村文化,实行文化惠民政策,强调文化下乡,普遍建立农家书屋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2010年,承德县全县的378个村同时建立了农家书屋,每个书屋一次配置图书1800本和部分书橱。经过县里的业务培训,姜沛广和许多与他一样的人一样,满怀着传承文化、守望乡里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站到了书屋的门口。
姜沛广拾起了多年当老师的习惯,首先把各类图书分门别类,制作标签和索引,又制定了借阅制度,从家里找来纸,订成了借阅登记本。他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每一本图书。几千本书反复借阅,由于他及时修补,没有一本破损的。
“干就得像干的样子。”老姜说。这些年,他做到了风雨无阻每天开门。即使下雨下雪,他也要撑着病弱的身体来书屋看看。因为有了书屋,村民们都把这里当成了精神食粮的家园,没事就来借书看书。由于刻苦用功,爱侍弄果树技术的杨士中、姜天民,爱啃林果方面的书,去年高分通过县林业部门的业务考核,成为持证的果树“土专家”。养殖户刘振川,常来图书室阅览有关养殖方面的书籍,掌握了饲养獭兔的技术和防病治病的要领,养的獭兔个大膘肥,增加了家庭收入。小学生韩雪洁、王琳在学校作文得了高分,都说是在村里的书屋看书得到了提高。有时候,老姜还和看书的年轻人就书中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研讨、争论、切磋。大家都对他尊敬有加。
由于姜沛广管理有方,成绩突出,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管理员,在县里的表彰会上做典型发言。也正因为此,县文体局又特殊奖励他图书和橱柜桌椅,如今,塘头沟村的农家书屋已经多达4000余本。县电视台还为他录作了专题片,老先生一下子成了“名人”。
老姜的老伴去世7年了,他和儿子一起生活。家人劝他,年纪大了,精力差了,别干那个没有任何待遇受累不讨好的苦差事了,可老姜不愿意,他要在经济发展大潮里作一名老区文化的守望者,纯洁精神的培育者。“书屋就是我的家。”看着橱里的奖励证书,他一脸神圣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