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风光无限桲椤树

发布日期:2014-12-30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杨海平

平泉县桲椤树村是一块古老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土地,这里历史悠久,遗址甚多,现保存的就有灵官庙遗址、药王庙遗址、日本侵华集家“人圈”遗址,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记载的《承德保卫战——桲椤树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以前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一直耕种几亩承包地搞传统农业,遇上自然灾害,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一进桲椤树沟,一天三顿喝稀粥”是这里真实的写照。青年人外出打工不愿回,外面的姑娘不愿嫁,个别自然村甚至成了“空心村”。

如今,这里变了,以金旭东为带头人的村领导班子开拓新思路,发展新产业,走出了一条深山沟由贫穷到富裕的发展之路。一排排路灯,一棵棵风景树点缀着宽敞、整齐的街道,一排排、一列列两层别墅楼群,白色与灰色相间,淡雅别致;街道宽阔,主商业街东西横穿,农家超市,小百货,小吃店一应俱全,小轿车不停地往来穿梭,老人们悠闲地在广场健身、下棋、聊天,幼儿园里不时传出孩子咿呀的歌声,男人、女人们分别在企业、园区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到了晚上,这里更是热闹,中心广场上扭起了大秧歌,跳上了健身舞,图书阅览室内,村民在安静地读书……

桲椤树共33个自然村,最小的只有六户,以前因缺少规划形成“新房年年建、越建越分散、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的无序状态。为了加快中心村建设,从2009年开始实施新民居工程,采取选址新建的方法,紧紧抓住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千方百计帮助解决深山区居民搬迁的困难,目前为止已建设了三期新民居103000㎡,可入住738户,改造提升420户,入住人口4300多人。

在建设中心村同时,他们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逐步改善民生设施,努力提升村民幸福指数,整个社区实施了亮化、硬化、美化工程,共安装太阳能路灯585盏,硬化道路79450㎡,实现了“水泥路面户户通,大小村落有路灯”。

中心村内建造了寄宿制小学、农家超市、幼儿园、村民服务中心、中心活动广场等辅助设施,规划了中心卫生院、敬老院、文化广场、中心公园和商贸中心。社区内设有文化娱乐广场,建起了集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桲椤树烈士陵园,农民用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孩子们则在幼儿园和寄宿制小学享受着优质教育,通过建设新民居,实现了人口集聚,农民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到企业和园区上班挣工资,不再受旱涝风雹自然灾害影响,下班回家则住进宽敞、漂亮、舒适的新民居。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农民脱掉泥鞋换拖鞋,拆掉土炕上楼房,抛掉了烟熏火燎的大柴灶用上煤气,用上了卫生间、自来水、地暖和清洁的厨房,高标准的太阳能热水器,使居住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乡村干部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成立了社区综合文化站,确定了专职文化站站长,成立了秧歌队、社区文艺宣传队和健身舞蹈队。创办了阅览室、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健身路径等文化设施,规划了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及健身广场,并配置了体育器材。

设立了老年互助幸福院,面积1800平方米,建成了室内文体活动室,老人们经常来这里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生活。

投资300万元建村民活动中心,设有容纳300人的科技培训室,有2000册藏书的图书阅览室,征订了报纸、杂志13份,阅览室内配置了电脑10台,配备有远程教育党员活动室,设立能容纳千人的文化活动广场。

为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社区加强了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农家书屋由专人管理,为每本图书登记造册,方便了群众借阅,坚持图书借阅制度,不断扩大图书借阅范围,引导群众知书、懂书、爱书,极大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