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山市民营资本进老区的调查
● 唐山市老促会
唐山是冀东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没有贫困县,但有的老区村受自然条件限制,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关怀和帮助,以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赶上或超过全市经济发展水平。
多年来,唐山市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快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全省开展“千家民企进老区帮万户光彩示范行动”以来,唐山市积极响应,民营资本持续发力,逐步形成一种“走进老区投资兴业、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包括民营资本的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唐山市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帮扶的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7948元增长到2013年的10893元。有不少民营企业家拿出资金帮老区村打井、修路、办学、建敬老院……
唐山市老促会用“企业自愿、村民认可、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依法合规”20个字对这种帮扶模式进行了概括,并将其作为民营资本帮扶老区的原则和思路。
村企同心——奠定投资兴业的坚实基础
在唐山,向来不乏民营企业回报社会、支持老区的行动。而今除“输血式”帮扶外,不少企业家已开始探索在老区村投资办产业、着力培养老区村“自我造血”功能的新路径,为老区群众叩开了一扇致富的大门。
民营企业家王彦华看到家乡面貌依然落后,急切地希望干一番事业。2010年他经营的唐山弘仁实业集团,率先走进革命老区——丰润火石营镇赵庄子村进行帮扶。他通过土地流转实行集中开发,发展薄皮核桃和特色生态养殖,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让村民们享受在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实现“村内就业、参与管理、享受分红”,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从2012年冬开始,王彦华又在老区村——火石营镇西珠峪村创办吉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红薯深加工和核桃种植加工两个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参与传统种植业、养殖业拓展升级的二次创业。
企业进入农村发展,必须有村民的认可和参与。刚开始时,部分群众有顾虑,害怕失去土地,害怕效益不佳,害怕企业家们会随时“抽身而去”,为此,企业家们和镇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同时把土地流转资金一次性发放到位,并通过签协议、书面承诺等为村民解除后顾之忧,还以加大资金设备投入力度、加快开发建设进度的实际行动影响群众,群众的热情和干劲儿才被调动起来。
河北香宇食品有限公司从2002年开始就与著名的革命老区遵化县鲁家峪村结成对子,投入资金用于打井、修路,为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尽管做了不少实事,但他们觉得,要帮村民们实现小康,带动他们发展产业才是治本之策。2011年,在遵化市老促会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共同协调下,他们与村里协商,按政策承包了70亩荒山开始建设养殖基地一期项目,引进了藏香猪、巴马香猪等优质种猪。基地通过提供仔猪、饲料、防疫、技术指导等,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让农户分散庭院养殖,出栏后统一收购,由企业下属8个直营店面实行高端品牌销售。鲁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刘超说:“我们村历来有养猪的传统,如果这些附加值高的特种养殖能够推广开,村民的收入就能翻一番!”
优势互补——形成投资兴业的有利条件
民营企业具有资金灵活、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对接市场便利等诸多优势,但又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人力资源成本较高等瓶颈;老区村一般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环境、资源等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却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对几个典型的调查分析,充分证明民营资本进老区投资兴业,可以使二者各自的优势结合、互补,成为一种极富潜力的有益探索。
丰润赵庄子村既是老区村,也是水库后靠村,人多地少,村民大多外迁或外出务工,1300亩荒山闲置,380多亩耕地濒临撂荒。正是王彦华的弘仁集团将这些土地资源按政策流转承包后,成立了水清木华山庄,修路、打井、配电、建蓄水池,改造荒山梯田800多亩,使村里的生产条件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栽植了1200亩共6万多棵优质核桃树,建设了存栏5万只的现代化养鸡场、2个藏香猪特色养殖场及配套设施,开辟了桃、李、葡萄、苹果、板栗等多个小型采摘园作为附属休闲旅游基地。3年来企业总投资达3200多万元。
种植红薯、加工粉条是西珠峪村民的传统产业,但祖祖辈辈都是作坊式生产,弘仁集团组织成立红薯粉条专业合作社后,建起了拥有现代化设备和充足生产能力的粉条加工厂;村里近2000亩荒山从未被开发,弘仁集团通过土地整理,先期购进2万株薄皮核桃树苗并组织村民栽植,又成立了核桃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有480多农户签约加入了2个合作社。村民肖广起高兴地说,以前自家种红薯,到了秋收时节采摘、冲洗、加工,从早忙到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外销还得看买家的脸色,如今加入合作社,红薯收完由加工厂以不低于市场价格统一收购加工,不仅省心省力,也没有后顾之忧,这样的好事,谁不欢迎呢?村里80多岁的老党员杨凤泽看到漫山的核桃园,不禁大声赞叹:“没想到村里出了这么一个有脑筋、干好事、了不起的人,咱们村可大有希望了!”
滦县小马庄镇邢各庄村同样具备土地资源和种养业优势,青年企业家佘宝福在此成立了宝福现代农牧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500多亩,先后投资2.79亿元,通过股份合作、租赁、转包等方式,发展奶牛和种猪养殖、设施蔬菜生产、观光农业和沼气综合利用,以往农户分散种养转变为规模化、产业化形态,并成为循环生态农业的示范典型。
迁安市徐流口等老区村位于明代长城关隘,风景秀美,自然环境资源得天独厚。从2012年开始,省老促会常务理事、河北正元包装集团董事长郭财在这里投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致力于打造以温泉度假为核心,集现代农业、生态保护、文化体验、乡村休闲、户外运动、健康养生和新农村建设等为一体的旅游休闲综合体,2年来已流转土地1465亩,水面400亩,完成投资3240万元。
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裕,用人成本也相对较低。玉田县昌达制衣集团董事长吕德田先后投资1520万元,在老区村建成9个服装加工厂,吸纳当地村民就业,这些村民在家门口上班,不仅往返便利,还不影响干家务。一位村干部说:“很多妇女以前只忙些家务,如今家门口就能上班挣工资,干的还是针线活的强项,有这样的老板来,老百姓当然欢迎!”
互利双赢——保障投资兴业的持久活力
民营资本进老区投资兴业,不仅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自身也要取得相应的效益,只有二者相得益彰、良性循环,才能拥有持久的活力,成为真正值得推广的模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企业家们通过对老区村的投入,扩大了经营范围,拓宽了创收渠道,用实践赢得了一份份可喜的成绩单:
——弘仁集团吸纳丰润赵庄子村及周边200多人在项目区就业,实现了村民“务工不进城、挣钱不出村”的愿望,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23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还多,到2016年底,这个数字有望达到2万元;西珠峪村红薯、核桃深加工产业的雏形日益显现,预计核桃进入盛果期后,全村仅种植业年收入便达近千万。
——滦县宝福现代农牧有限公司已带动当地15000多农户发展起规模养殖和高效种植,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企业自身实力大大增强,年产值达2.47亿元,年实现净利润1560万元,被农业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分别命名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河北正元包装集团在迁安徐流口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安排当地村民360多人次就业,增加社会效益1200多万元。企业在此创立的“欧粮”农产品品牌也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4年实现了有机产品认证。
——玉田昌达制衣集团在老区村开办的9个服装厂目前已安排老区群众就业849人,人均年工资收入达3.36万元,而这9个分厂使企业生产能力比以前扩大近2倍,年产值达3100多万元,年实现利润930多万元……
实践证明,民营资本进老区投资兴业、带动老区发展经济的模式,对实现唐山市委确定的“老区重点帮扶村人均年纯收入增速不低于全市农村平均水平”的工作目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