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老促会会长白润璋黑龙港流域调研纪实
● 彭同聚
初冬时节的黑龙港大地,霜重雾浓,天暗云低,古道、新村、巨树、小楼一股脑儿都被浓雾吞噬了,汽车蜗牛般地在原野上蹒跚,水滴不时从玻璃窗上滑下来,车窗外,灰濛濛的一片……
然而,省老促会会长白润璋心里却是格外晴朗。连日来,他马不停蹄地辗转在这片土地上。涉沙滩、钻大棚、访基地、看园区,和企业家、技术员、职工以及乡村干部、群众面对面沟通,掰着手指算账。
他曾长期在这里工作,先是在辛集市委主政,后又在衡水市委担纲。重新踏上阔别已久的故道,再次热吻亲亲的黄土地,他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深深感到脚下这片土地是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双重身份,三项收入”,让农民真正开始尝到“幸福的滋味”,深入调研使他感到,改变农民命运必须从农民的“命根子”着手,只有唤醒农村“沉睡”的土地,农民才能获得“第三次解放”……
他叫张建华,是个土生土长的黑龙港人,现在担任武强县大王庄村党支部书记。
大王庄村其实并不大,全村1200多人,3300多亩耕地,由于地处滹沱河故道,土质贫瘠,盐碱严重,过去是“种一葫芦打两瓢”,而今再好的年景每亩也只能收获千八百斤,农民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
进入新的世纪之后,蒙牛集团,韩国农友1310株式会社,北京首农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纷至沓来,使得这里瞬间热闹起来。群众不仅将1700多亩土地,以每亩1300元的价格租赁给了企业,还将县里补助他们的扶贫资金在企业入了股,120多名劳力分别到企业打工。他们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既可享受企业分红,又可在企业领工资,还可领到一份土地租赁费。
“俺们百姓现在是‘两重身份、三种收入’”。53岁的农民张浩强整天笑得合不拢嘴,他家有八亩地,三个劳动力,除老伴在家喂猪做饭照顾孙女外,他和儿媳都在合作社上班,儿子则在县城打拼,三个人每年仅工资就有七、八万元,另有三亩多土地进行了“流转”,每年租金收入4500多元,另外还可从企业分红500多元。
“老书记啊!”他总爱这样习惯地称呼白润璋,同时紧紧攥着白润璋的手,久久舍不得松开:“我们这可是第三次解放啊!第一次是毛主席领导农民搞土改,第二次是邓小平领导农民搞大包干,这一次是习主席领导农民搞土地流转……这些年,我们可真正尝到‘幸福的滋味了’!”
妙棋一招活全盘。这些年来,黑龙港流域的各级领导干部,穷则思变,开拓创新,他们紧紧围绕“土地”做文章,努力唤醒农村“沉睡”的财富,使得农村生产要素活跃起来,土地产权流动起来,因此,财富开始涌流,农村开始巨变……
连日来,白润璋一行驱车在黑龙港流域考察,看到一座座现代化企业落地生根,一个个村庄靓丽嬗变,一栋栋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伸向远方,他深深感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基本国情,中国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曾将过去的革命称之为“土地革命”,而今我们要带领农民彻底改变命运,同样也要紧紧抓住土地这个“命根子”,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
“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一条巨龙可以振兴一个行业,条条巨龙能够致富一方热土,“群龙飞舞”使得他扑朔迷离,更使得他心花怒放,他深深感到:对“龙头企业”必须象“眼珠子”一样呵护……
11月27日。饶阳冠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温室外,寒风凄厉,冷雨透骨,而迈进温室,则马上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面不仅炎热如夏,且各种作物生长茂盛,绚丽的海棠,金色的垂榆,成串的红番茄,硕长的绿尖椒,一畦畦,一垅垅,把这里点缀得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老板名唤李琦璞,刚过而立之年,他是安平县人,原来从事矿山设备制造业,看到智能温室可“自动控制温度,调节生长周期,改变作物品种,实现水肥一体”,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于是毅然来到饶阳县留楚乡南善旺村,开始“激情进取,志在超越,引领健康,塑造品牌”,他于去年租用农民3000多亩耕地,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立了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和90栋半地下式节能型日光温室,还在园区内打了井,通了电,修了路,铺设了地下防渗管道。
李琦璞兴致勃勃地站在智能大棚内,一边逐一回答白润璋等人提出的问题,一边向大家介绍:该项目以中国农科院为依托,以“绿色、高效、健康、环保”为理念,采用最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实行繁、育、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努力把园区建成集高品质果蔬生产、畜牧养殖、高新技术展示、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高科技示范区。
“能安排多少劳动力就业?”“怎样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咋样?发展前景如何?”白润璋一边参观,一边不时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李琦璞陆陆续续向“老书记”汇报:现在企业刚起步,待全部工程完工后,总投资可达3.6亿元,占地5000亩,上千名劳力都可来这里就业,每年向国家缴纳的税金,也会突破千万元,同时还会拉动运输、包装、餐饮等行业发展,促进乡村面貌大变样儿,农民形象大提升……
真是“一条龙”就能振兴一个产业啊!随行的武强、饶阳县领导兴致勃勃地告诉白润璋,为了使这些商界大亨们“愿意来、不想走、肯下注、敢出手”,他们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明确提出要打造政务最高效、政策最宽松、市场最有序、社会最和谐的“四最”投资环境。武强县坚持狠抓“三级平台,两个代办”建设,消减审批事项51项,减少审批环节42个。饶阳县为了打造万里绿色蔬菜长廊,创造性地建立了四项机制:组织保障机制,政策支撑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扶贫创新机制,他们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3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500万元,用于蔬菜长廊项目的水、电、路、讯建设,协调金融资金1.2亿元,促使这里掀起了棚室建设高潮。
令人可喜地是,在黑龙港流域广袤的大地上,这样的“龙头”比比皆是,他们广泛地分布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仅饶阳境内就聚集了缘科、康缘、兴地、冠杰、康氏等众多蔬菜“龙头”,而武强则有蒙牛、韩国世农、河北乐仕等一批“巨无霸”,特别值得一提地是,德国盖瓦、美国塞西里欧、德国博兰斯勒等一批西洋乐器企业也在这里扎根,使武强这个传统的农业穷县,形成了“以古老年画为基础,以乐器制造为支撑,以音乐小镇为载体,集雅俗共赏,创意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仅全音集团一家企业,产品就囊括了木管、钢管、提琴、吉他四大系列,100多个规格,年产量达100万只,产值4.2亿多元,西管乐器产量跃居世界第二,畅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群由狮子领导的绵羊可以打败一群由绵羊领导的狮子,“一把手”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哪里能有一个出色的老促会会长,哪里的老促会工作就会别有一番天地……
威县,冀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黑龙港流域的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威县人“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盛唐时期是远近闻名的“桑葚之地”,明朝初期,这里开始种棉花,“冀南棉海”誉满华夏,康熙盛世的一幅“八景图”,生动地描绘着昔日威县农业的鼎盛。
“要发家,种棉花”,然而,这些年来,种棉花使农民非但没有发家,而往往都是令人“发愁”、“发怵”、“发呆”,甚至是有点“发蔫”,县委书记吕志成向白润璋介绍说:种棉花既费水又费肥,亩产不过500来斤。现在3元钱一斤还没人要,百姓折腾一年每亩纯收入不过200元,真是“越种越穷”啊!
为了冲破棉花“一业独大,效益低下”的怪圈,让农民腰包尽快鼓起来,威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园林化途径”发展农业,努力集聚多种要素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现代化,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威县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舞台上,活跃着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那就是以苏桂珍为会长的威县老促会队伍。
苏桂珍,土生土长的威县人,今年六十九岁,在乡镇党委书记岗位上任职多年,曾担任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副主任。她熟悉县里的每一个村庄,认知村里的大多数干部,2009年她担任了县老促会会长后,更是为老区人民致富操碎了心。
草楼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冀南行署就设在这里,宋任穷、杨秀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长期在这里工作,边区医院、边区被服厂也曾设在这里的百姓家……然而,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常年种植棉花”,因此,家家穷得叮当响,附近的百姓都说草楼村是“地里长满草,村中没有楼,光棍排成串,吃穿都发愁”。
苏桂珍主动向县委、县政府“请缨”,一头扎进草楼村进行调查。她长期在农村摸爬滚打,发现这里非常适合梨树种植,于是带领干部群众东奔山东,西走山西考察,还把省里的梨树专家曲宪忠请来给大家讲课,但大多数农民既担忧“种不成”,更担忧“卖不掉”,谁也不肯迈第一步。“必须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苏桂珍一拍大腿!她带头拿出10万元,县老促会的其他同志也慷慨解囊,大家很快筹集资金90万元,同时又在银行贷款45万元,在草楼村租地300亩,创造了秋月梨示范园。
秋月梨,产自日本的秋月县,其“型如蟠桃,甜如蜂蜜,脆如冰凌”,进入盛果期,亩产可达8000多斤,每斤能卖到10元左右。百姓们看到老促会的同志们敢“担风险”,又看到栽种的梨树长势喜人,于是争相仿效,全村很快形成了梨树种植热,种植面积很快扩展到2000多亩。
白润璋一行冒着风沙来到梨园,他看树型,量株距,察长势,问收成,还亲口尝了梨子的滋味,他紧紧握着苏桂珍的手,称赞她是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是个踏实干事的人,是个能干成事的人”,他无限感慨地说:“一把手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哪里能有一个出色的老促会会长,哪里的老促会工作就会别有一番天地……”
草楼村西北,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那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刚刚修建的,而今已被省老促会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润璋一行慢步走到这里,缓缓迈向纪念碑,默默地向烈士们宣誓:你们的鲜血不会白流,我们一定会倍加努力,把这片土地建设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