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发布日期:2014-08-18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访平山县南滚龙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树明

  杨树元   仇金考

初夏,正是桑椹绽紫青杏泛黄时节,我们驱车去太行深处寻访抗日英雄王二小的足迹。田野上小麦吐绿,槐花飘香。陶醉在习习的凉风中,我们情不自禁吟唱起当年那首悲壮忧伤而又感人肺腑的歌曲。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优美的旋律传唱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当年山里那位放牛娃王二小为保护部队和群众生命安全,机智勇敢地把日军引入我军埋伏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位著名的抗日小英雄就出生在平山县南滚龙沟村铧子尖小山庄,他当时是村里的儿童团团长……

他将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

初夏的南滚龙沟村流水潺潺,绿意葱葱,党支部书记李树明的介绍却把我们带到了当年那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

1941年春天,日军开始对晋察冀边区实行“铁壁合围”、“梳篦扫荡”,疯狂地实行“蚕食”和“三光”政策。824,参与扫荡的日伪军2000余人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向平山县南滚龙沟合围而来。为了躲避鬼子的突袭,驻扎在这里的《晋察冀日报》社成员化整为零,分成若干小组在附近山中隐蔽。

19419月,日军在平山县石片坡村设立了指挥所,兵分几路对平山一带进行“梳蓖式扫荡”。916,一路日军进犯到太行山主峰下边的南滚龙沟村小山庄铧子尖村时,看到了正在山上放牛的王二小。日军逼问二小:“八路军在什么地方、军用物资在哪里?”聪明的二小装聋作哑,日军用刺刀顶着他带路。当时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已由阜平移驻平山,司令部在离滚龙沟几十里地的寨北村,北方分局在附近的韩丁村,《晋察冀日报》社在南滚龙沟村,民运部在主投沟村。

为保护边区党政军机关安全和群众的生命财产,机智的王二小赶着牛领着敌人在三道壕附近转来转去。日本兵嫌二小走得慢,不时用枪托戳他。尽管敌人不住地喊叫、打骂,二小仍是一副脸急心不急的样子,想给报社留足掩埋器材的时间,想让转移的干部群众走得更远,二小赶着牛,领着敌人从沟底转到山坡,又从山坡转到沟底,从上午九时多一直转到下午三时多,敌人被拖得筋疲力尽。

太阳快落山时,二小领着敌人转到二道泉山顶(即现在的滚龙沟风景区的九天飞瀑)。见到日军全部进入八路军伏击圈,他抱住一个日本兵,想与敌人一起跳崖同归于尽。可是,他的力气太小了,根本就推不动那个鬼子,却被另一个敌人刺中后背。敌人把他的尸体挑在刺刀尖上摔下悬崖。这时,埋伏在周围的八路军战士向敌人猛烈开火,敌人顿时乱作一团。经过激烈的战斗,日军全部被歼,但二小却壮烈牺牲。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

连“狼”都不怕的“孩子王”

在南滚龙沟村史纪念馆里,85岁的史林山老人,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二小的童年。史林山是二小的“发小”,二个人最要好。他说二小的原名叫阎富华,19295月出生于平山县南滚龙沟村铧子尖小山庄,因在家排行老二,人称阎二小。

阎二小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吃糠咽菜,放牛割草,受尽饥寒。但是他聪明、胆大、机灵、调皮,喜欢助人为乐,帮助别人,经常把家里的柿子干、山药蛋、饼子带给小伙伴们吃。他是当地的“孩子王”,上山放牛,连“狼”都不怕。

抗战开始,因为这里山高林密,《晋察冀日报》便长时间地搬到了阎二小家住的小山庄,小山庄只有二、三户人家,清一色简陋的石头房,院里有石碾。报社就驻在二小家,较大的房间是报社的编辑部,排字房是二小家的牛棚,二小一家住在一个较小的房间。二小很快和社长邓拓及编辑记者们成了好朋友,为他们站岗放哨、送水送粮。

1938年冬,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边区银行先头部队进驻了滚龙沟。随后,村里建起了游击组、妇救会、青抗先和儿童团等组织。阎富华非常踊跃地加入了儿童团,当选为团长。闫二小经常在村庄附近的山上放牛,走东沟串西沟,不但路径熟悉,而且还知道很多军情。每次上山放牛,他都非常警惕,时刻不忘监视敌人的动静。

当时《晋察冀日报》的电台也设在他家里,194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天完全黑下来了,电台发来紧急电报需要转交给《晋察冀日报》社的社长邓拓,但家里大人都没在,只能由二小来完成送信任务。他二话没说就上路了,但没走出多远就碰上了一只狼。他急中生智地顺着山坡爬了上去,最后信送到了邓拓手里,却把鞋跑丢了。因为穿的衣服单薄,小腿也被荆棘划破了,不停地流血。邓拓嘱咐警卫员一定要送他去卫生院包扎并留下来过夜,但二小怕家里担心还是连夜赶回了家。

“王二小”是千千万万抗日小英雄的化身

我们在南滚沟村进行了深入的探访,同时也查阅了许多资料,了解到好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阎富华牺牲后不久,驻扎在滚龙沟村附近两界峰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诗人方冰到南滚龙沟村采访,详细询问了阎富华牺牲的过程。随后,一首由方冰作词、作曲家劫夫作曲的晋察冀边区第一个纪实性的故事歌《歌唱二小》(今名《歌唱二小放牛郎》)被迅速创作完成,并随后全文刊登在《晋察冀日报》1942年元旦副刊《老百姓》上。

应该说歌中的“王二小”,并不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他是作家方冰为歌颂抗日根据地的那些少年儿童 “即兴创作”出来的。用方冰自己的话说就是:“‘王二小’和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不一样,他是我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不是一个特定的人……”

正因为“王二小”如鲁迅所说的是“杂取种种”而“创作”出来的,也正因为这一形象抓住并反映了时代特征,所以在“晋察冀地区”一时间冒出了好几个“王二小”。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村、涞源县上庄村,以及顺平县、阜平县、唐县,乃至山西省灵丘县等地,都说“王二小”是他们那里的。其中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或已被世人“认可”的“王二小”的生活原型,当是平山县滚龙沟村的“阎二小”阎富华及涞源县上庄村的王禾。目前,这两个村都能指出“王二小”带着敌人走过的山沟及牺牲地,还分别建有“王二小”的墓、纪念碑、塑像、故居等。

对于这个问题,石家庄市党史办北岳编办室主任高振山曾进行了考证。在其《“王二小”考》一文中,他分别从六个角度考证王二小的原型及歌谣的出处,认为平山县的阎富华最符合王二小的主要生活原型。至于有人问,为何平山王二小原型不姓“王”而姓“阎”时,南滚龙沟一位阎富华儿时的伙伴史林山解释说,他曾经请教过他们唱歌的部队八路军战士郑某,郑老师告诉他,由于报社部队都在滚龙沟,怕暴露目标。

近几年来,关于王二小原型到底是谁,争论不已,最具影响的另一种说法是说:涞源县也有个王二小,涞源县的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至今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还卧在山沟里,人们称他为“血色石”。老作家陈模六下涞源创作出版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他认为涞源的王二小就是歌中所唱的王二小。包括涞源县原政协主席车志忠在内的不少人都说,“王二小”不是一个王二小,而是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个王二小的综合体。歌曲作者方冰也曾说过,王二小是个复合人物,是综合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创作出来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也是在平山县创作完成的。河北省摄制的音乐剧《少年英雄王二小》虽取材于涞源县,然由于当时拍摄时涞源没有马匹,无法拍摄骑兵连的戏,亦在平山县拍摄完成的。

太行山永远镌刻着小英雄的英名

在南滚龙沟村我们还赶到王二小墓碑前凭吊。

阎二小为掩护八路军和乡亲们献出了年仅13岁的生命,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燕赵之歌。为纪念烈士和教育后代,200666日,石家庄市委、政府专门建了一座“少年英雄王二小”城市铜雕,在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家乡,人民为王二小修建了墓园、纪念碑和雕像。王二小之墓位于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石片坡自然庄西1.5公里,墓坐北朝南,穹隆圆顶,草白玉块石垒砌,白玉栏杆围护。墓碑为草白玉石刻,阳面刻有“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之墓”,背面刻有王二小生平事迹。墓地周围,松柏森森,鲜花绽放。

就要离开南滚龙沟村了,支部书记李树明深情地说,过去的南滚龙沟村,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山上光秃秃,有雨就成河。今天,南滚龙沟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到处青松翠柏,花香满山,层层梯田披锦绣,美不胜收。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无数游客。我们要更加发奋图强,把南滚龙沟村建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