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镶嵌在衡水湖畔的秀美珍珠

发布日期:2016-06-25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编者按:衡水作为革命老区,是河北建立党组织最早的地方。衡水,也是省人大原副主任,第三、第四届省老促会会长白润璋同志二十年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怀有很深的感情。今年五月,老会长再次踏上这片热土,走村串户,走访故人,与乡村干部促膝谈心,谈脱贫,谈致富,谈过去,谈未来。并与衡水市委机关的工作人员反复切磋,写出了《镶嵌在衡水湖畔的秀美珍珠——衡水湖片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这篇沉甸甸的文稿。当下,我们全省老促会系统正在开展“百村千户”精准脱贫奔小康的调研活动,老会长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现予印发,供大家学习。

                 ——衡水湖片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白润璋

 

  衡水湖作为京津冀最美湿地,辖区内村庄的改造提升一直是摆在衡水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015年,他们抓住衡水湖片区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九大片区之一的有利时机,按照“湖光秀色、诗意乡村”的总体定位,以“五大工程”和“15件实事”建设为抓手,坚持“两区、两牌、两业、两化、两改”(湖区与景区;生态牌与文化牌;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绿化、硬化、改水、改厕等),先后共投入各类资金2.3亿元,全力推进片区36个重点村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整个片区村庄既相互关联、浑然一体,又旨趣迥异、各具特色,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美丽的衡水湖畔。总结他们的经验做法,关键在于他们牢牢抓住并有效解决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将衡水湖片区定位为“湖光秀色、诗意乡村”这一总体定位,他们坚持“没有规划不设计,没有规划不施工”的原则,高标准搞好规划,严密组织规划实施,确保衡水湖片区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既定目标。一是高标准制定片区整体规划。他们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联合体,共同负责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人员广泛收集资料、深入部门访谈、进村现场踏勘、开展问卷调查,详细了解衡水湖的历史、现状以及水系、生态、文化、产业等基本情况。市委、市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先后三次听取规划组工作情况的汇报,并组织人员赴杭州、南京、合肥等地考察学习,广泛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最终形成了片区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并在省级重点片区规划审定会上一次性通过,赵勇副书记对衡水湖片区的规划编制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精细制定村庄改造提升规划。按照村庄规划与总体规定相衔接的要求,他们结合各村的地理风貌、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史文化、传统风俗等,科学确定规划理念和建设风格,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既彰显特色,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又做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体现整体美。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涵养保护、乡村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专项规划,使之相互对接。他们还坚持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眼,对每条街道、每栋建筑、每个角落都进行认真的规划设计,确保村庄每一个节点的改造提升都有规可循、有矩可依。三是按照地域特色制定功能区规划。他们从衡水湖片区实际和优势出发,“不贪大,不求洋”,注重突出衡水湖的地域特色,融入文化内涵,将片区村庄划分为摄影家、画家、作家写生创作区,苇编、毛笔制作体验区,宫廷金鱼养殖观赏科普基地,现代农业观光区,电子商务拓展区等功能分区,并分区作出规划。既因地制宜从衡水湖生态优势出发,精打“文化牌”,又努力迎合旅游细分市场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要,让游客在不同的功能区获得不同品位和不同角度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确保尽快取得实效。

  (二)多措并举,提供资金支撑。资金制约始终是绕不开的一大难题,也是必须破解的问题之一。对此,衡水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工作思路,多方筹集资金。一是注重财政投入。市财政专门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衡水湖片区美丽乡村建设。在资金分配上,坚持突出重点与综合考量村庄建设任务相结合的原则,8个示范村安排启动资金1200万元,另外28个村安排启动资金800万元。桃城区、冀州市财政也分别列支5700万元和78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二是注重社会投入。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村庄改造相结合的路子,本着“不搞摊派、互利共赢”的原则,广泛动员热心公共事业的市内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老白干集团、养元智汇饮品公司等企业出资赞助400余万元,精心打造湖区旅游“健步路”30.5公里并获得冠名权,随着健步路的投入使用,吸引了众多健步爱好者来休闲度假旅游,成为衡水湖旅游新品牌、新亮点,进一步放大了企业品牌效应;冀州可耐特公司是本地一家生产企业,承担了湖区内所有村庄的污水处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任务,出资280余万元对示范村供排水工程一体规划,管线全部入地,同步建设化粪池、污水处理站,彻底改善了湖区居民生活条件,净化了湖区乡村环境;冀州市北岳庄村通过招商引资与东建集团合作,采用PPP模式,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为切入点,建设“村民居住区、主题农家乐区、风情购物区”三大功能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村—生态家园”,实现村民、村集体和工商资本的三方共赢。三是注重项目整合。建立美丽乡村重点村项目库,根据项目轻重缓急,从项目申报环节开始,对接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以区县为单位,整合捆绑使用,集中用于片区建设,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四是注重借力扶持。片区23个省直工作组和13个市直工作组的派出部门,发挥各自优势,鼎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省科协驻冀州市小寨乡北安阳城村工作组,积极为该村争取项目资金60万元,成为衡水湖片区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桶金”。据不完全统计,省市两级派出部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各部门共筹措资金1400多万元。同时,他们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部门支持,滨湖新区争取国开行项目资金19亿元,其中相当部分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和片区美丽乡村建设。五是注重农民自筹。通过发放明白纸,开展政策宣讲,外出参观考察等方法,让群众真正明白,开展农村面貌提升,改造的是老百姓自己的环境,提升的是老百姓自己的家园,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自己。进而使群众内生动力有效挖掘,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广大群众不仅主动把自家庭院规治一新,而且积极投身到绿化、修路、开沟等工程中来,共出义务工8700多人次,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翁和主力军。桃城区崔家庄村民还自筹资金13万多元并出义务工修建污水处理池,大大改善了村内卫生环境。

  (三)产业优先,增加内生动力。美而不富不是美,又美又富才是美。有了可以充分容纳农民就业的产业,农民才会有稳定客观的经济收入,才能够使农民在美丽乡村住得放心踏实,实现安居乐业。衡水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建设新农村和经营新农村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村美和民富有机结合起来,在衡水湖片区重点打造文化创意、休闲度假、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四大产业。一是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依托衡水湖独有生态资源,整合吸收农户闲置农宅的资源,根据院落所处的位置和大小打造具有不同风格的主题庭院,建设多家食宿点。有闲置农宅的农民加入农宅合作社成为“股东”,每年不仅有固定的租金,年底还能分红,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桃城区绳头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共建,效仿北京画家村宋庄模式,与相关企业、院校联合倾力打造主题风景、民俗写生基地和集农家乐、渔家乐等水上游乐、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基地。通过“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方式,与北京青贝文化传播公司合作,对农宅进行室内外装修,打造湖区画家村,使“盆景”变“风景”。与北京宋庄文化贸易促进会建立了协作关系,在绳头村建设风景、民俗写生基地,27位画家已经确定了入驻意向。衡水市摄影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也已经入驻绳头村,建立了自己的创作基地。目前已有35处签订合作社托管协议,拆除21处,与衡水绳头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开发协议,升级打造风格各异的画家工作室、展室和休闲度假庭院,走出一条农家滨湖旅游的新路径。二是打造休闲度假产业。积极设计各种系列的休闲养生、体验、旅游产品和玩、吃、购、住、行配套服务,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开发休闲度假产业。冀州市先后邀请江苏东建集团、北京飞特莱投资管理公司等客商,到衡水湖片区进行考察洽谈,并积极与有投资意向的客商进行沟通联系,商讨合作事宜。冀州市臧冢、北冯家庄两个村在传统农业种植、养殖合作社的基础上,对不具备改造价值的房屋或者闲置宅基地,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发展假日乡村游和农村俱乐部(都市人到农村租种、养殖消费),使乡村休闲+生态农业+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良好互动,形成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农村新兴主导产业。三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推进适度规模土地流转,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置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具有衡水湖特色的现代农业品牌。滨湖新区大力加快土地流转,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通过强化政策扶持、促进产业融合,在推动涉农资金、项目优先向农业产业园区倾斜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主体参与园区建设,目前流转土地1.6万亩,建设打造占地面积达50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4个,分别为明汇粮食种植农场、晟远玫瑰种植园、锦众绿化苗圃园、土乐土农场。通过聚集多种生产要素,进一步壮大了园区实力,提升了园区带动力,推动了现代农业的集聚发展。四是打造电子商务产业。滨湖新区西娄家疃村具有电商基础,现有近百家销售网店,涉及全村60多户,是远近闻名的电商村。滨湖新区在此基础上,扶持传统电商产业,谋划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医疗器械电子商务产业园,引领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四)健全机制,确保取得实效。衡水湖片区美丽乡村建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明显成效,离不开强大的机制保障。一是建立纵向到底的领导机制。为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成立了衡水湖片区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建立了市级领导分包制度。指挥部领导两人结组分包“两区一市”,具体安排部署,调度责任落实。指挥部其他领导坚持每周深入所分包的区(市),实地了解进展情况,现场解决问题。“两区一市”分别建立了县级领导分包制度,片区内36个村均由一名县级党政领导直接分包,并成立现场指挥部,现场办公,督促指导,一包到底。同时,选调包括衡水湖片区36个重点村在内的200个改造提升重点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重点培训,李谦等5位市领导亲自授课,使重点村党支部书记的政策水平和认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以乡镇和村两级干部为主体,一个村庄一套班子,责任到人,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二是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建立动态通报和定期督查制度,定期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专项视察,促进工作落实。2015年,他们先后两次组织市四大班子领导和片区“两区一市”党政主要和分管负责领导,对示范村和重点村进行观摩拉练,“看、比、学、超”促进度、提标准、精细化打造。还建立了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同时,把美丽乡村纳入年终综合考核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充分调动起各村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建立协调合作的管理机制。围绕村庄环境卫生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他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的意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分类定责”的原则,重点划分为农村、公路、河渠、县城周边、乡镇驻地及地处乡镇驻地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区域,明确区域范围、卫生标准和责任单位。组建稳定的农村保洁员队伍,各乡镇办建立相应机构并确定2-3名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内环境卫生的管理监督;各行政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负责本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聘任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原则上每100农户设一名保洁人员。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还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补贴列入年度预算,重点用于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人员工资补助,市财政承担全部补助资金的三分之一,其余由各相关县市区财政足额落实。公路、河渠及两侧环境卫生清扫保洁费用,由责任单位自行筹集。乡镇驻地,环境卫生保洁员数量原则上由各相关县市区政府核定,保洁员工资及需要配备的车辆、装备和大型清扫保洁工具,由各相关县市区财政给予保障。

  衡水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创造了与传统农村建设完全不同的理念和经验,为我们推进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涉及城乡一体、产业融合、生态环保、社会管理、民风文化、素质提升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衡水市委、市政府正是坚持了系统的观点,做到了五个结合: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衡水湖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美丽村庄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和谐共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的培育打造相结合,实现环境优美与产业富民有机统一;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班子建设相结合,夯实了党的基层组织;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民道德文明素质的提升相结合,实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由此可见,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与城镇化步伐相一致,必须与生态保护开发相协调,必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必须与夯实基层党建相促进,必须与村民整体素质提高相同步。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创新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创新的事业,是一项集成的、系统的创新。衡水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在投入模式上,积极探索村企合建、市场运作、民间参与等模式,有效缓解资金制约压力;在管理模式上,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吸引各方力量参与管理监督,推动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有效破解了长效管理难题;在运作模式上,实行项目申报核准制,突出投入重点,保证整治实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些都是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的体现。由此可见,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打开思路,才能破解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市场化运作等措施,解决建设资金瓶颈问题,真正做到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同时,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真正激发出创新的激情,释放出创新的活力。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抓住建设重点。衡水湖片区村庄相距不远,但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经济条件各有不同。他们结合片区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成效。从衡水经验来看,他们将村庄环境整治作为第一位任务,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大力抓好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污水处理、造林绿化、道路硬化等净化、美化的基础建设,使村庄面貌迅速得到大幅改观。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结合村情,有的放矢地开展改造提升,特别要抓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工作,彻底解决农村的污染源问题,保持农村的干净整洁,使其成为农村的“亮点”,进而使“亮点”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志性符号。

  四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增强后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外在是改变农村面貌,内在本质是兴村富民,必须把做强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提升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这是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衡水注重建设乡村与经营乡村并举,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深入发掘特色村落的资源禀赋、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创收致富的新源泉。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就要以县域经济为平台,走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体制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能人创业。同时,完善土地流转平台,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集中、集约化经营水平,在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致富机会,带动农民致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五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用质朴语言阐释了我们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美丽乡村建设更是如此。结合考察中所听所看,我感觉,衡水湖片区美丽乡村建设最根本的成效还在于通过治理,改变了农民以往乱堆乱放、乱扔垃圾等不良生活习惯,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参与环境整治的意识有了极大提升。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要力量。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兴产业、修公路、建新房、搞绿化、美环境,更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热情。借鉴衡水的经验,就要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文明教育,引导农民改善生活习惯,提倡推行文明生活方式,促进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向现代化转变。同时,注重用行动感召,用典型示范,在政府的主导下,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真正使农民群众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最大限度凝聚共建合力,形成全民参与、共建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