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玉宽
编者按:为了传承弘扬满族文化和农耕文明,让年轻人了解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个普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干出了一件意义不凡的大事……
淙淙流淌的都阴河畔,巍峨雄伟的象山脚下,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仿古院落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大石柱子乡闫杖子村党 支部书记刘良创建的《宽城满族民俗文化博物馆》。
去年8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的宽城满族民俗文化博物馆,是个独立崭新的院落,馆区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共有9间房子,展厅面积200多平方米,分成农耕石器、生活用品、文化证件物品三个展室。展出了300年以来的社会生活、生产各类物品。展览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见证了满乡人民农耕文化、生活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
走进展厅,只见展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但摆放的都非常整齐,分类也很明确,每件展品都有名称标签。刘良收集展品的初始是偶尔发现一个老物件,于是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这些东西搜集起来,让现代人看了不忘过去,下一代人看了铭记历史,就这样开始了收集的行程。
从2006年开始,他便经常到穷乡僻壤走街串巷的问询。村里人都认为他是个疯子,妻子开始也不理解,嚷他收藏那些破烂有何用!他却对他收集的物品视如珍宝,爱不释手。
后来随着物品的增多和分类,渐渐形成了气候,有了规模。大家慢慢理解了刘良的良苦用心。从最初一个占地600平方米的纪念馆,发展成了如今占地2500平方米的博物馆。在生活用品展区笔者看到,摆放着的物品,有老式提梁饭盒、老瓦盆、量米用的升斗、马镫子、各式胆瓶、梳装镜子、老式钟表等,展品总数达200余件。为了这个博物馆,近几年来,刘良到处收集展品,付出了很多心血。
刘良在收集每件展品多多少少都有一个小故事:今年3月,听说离大闫杖子村60多公里的青龙县柳树漫村刘庆家有100多年前的印制灶王爷、灶王奶奶用的模板。他先后去了两趟,人家说什么也不卖。后来听说大石柱子乡一家姓白的与刘庆是亲家,于是找到姓白的夫妇俩出面,买上礼品前往,最终花了1600元钱,把这模板买了回来。
在这个展区里摆放着很多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打仗时用的东西。最珍贵的是这个战马铃,声音很脆。这是辽宁省凌源一个老头上山坎柴时在石头缝里捡的,开始不卖,最后花了一万多元才买下来了。凡是刘良相中的有意义的东西,他多少钱都买。
除了战马铃之外,还有打仗时用的冲锋号、指南针、电话等,这些都是当时日军侵略中国见证物。特别是墙上挂着一幅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地形图,明显地标明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
在展区里还有旧社会满族妇女穿的旗袍,男人穿的大袄、毡鞋、毡帽,及满族人用的枕头顶、坐的花轿、绣花鞋等,收集到的老照片达到 100多张,最早的是清朝后期的小脚女人……
在文化展区里,有《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红旗》杂志等各种书籍。特别是有一个解放初期一名村党支部副书记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着大闫杖子村,解放前逃荒要饭的有多少户,卖儿卖女的有多少户,被抓壮丁当劳工的有多少人等,记录十分清楚。
在农耕石器展区,有石碾子、石磨、压地用的石头磙子,有直径1米多的木制大车轮子、过去的纺线车、高丽国的犁铧、1米多高的石头拴马桩等,共有百余件展品。
刘良今年52岁,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了6年会计,如今当村党支部书记已经6年了。近两年来,他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全村149户75户都有食用菌大棚,农民的年均纯收入有大幅度提升。为了让下一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刘良从2010年开始在大闫杖子村建起了纪念室,后来由于收集的东西比较多,便开始着手筹建博物馆。如今新建的博物馆仅院落就投入35万余元,两年多来收集展品也花了20多万元。现在建博物馆院落的施工钱还没给人家,但让人欣慰的是,这个博物馆刚开放一个多月,就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在说到今后的打算和发展前景时,刘良深感压力重大。博物馆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怎么围绕这个发展村里的产业,让老百姓更加富裕这是刘良最终的目的。
大闫杖子是典型的革命老区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闫杖子人民为共和国的建立做过突出的贡献。该村地处一个山坳里,距离县城近80公里,从未被污染过的一片净土,也正是因为这个博物馆,吸引了很多参观者,这里山清水秀,村边的都阴河长年水流不断,象山景色美丽,半山腰有块“落鹤石”,每到春天就会有许多只仙鹤飞落到这里。博物馆,采摘园,农家游,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