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革命老区承德县王家庄村
● 刘 朴
燕山深处的承德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大营子乡王家庄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个仅有3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借助国家的富民政策,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果品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一个贫困落后的穷山庄变成了山清水秀、硕果飘香的富裕村。
红色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王家庄所在的山区是日本鬼子划定的“无住地带”即所谓“无人区”。在日寇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下,王家庄一带的百姓经历了血雨腥风的磨难,先后有50多人惨遭杀害。全村有1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民族英雄孙永勤领导的抗日义勇军。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在王家庄西面的一座高山“西大尖”上,曾经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斗,解放军的一个排遭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包围,拼死抵抗到最后,只剩副排长佟景文和4名战士,弹尽粮绝,奋勇跳崖,全部壮烈牺牲,成为令人赞叹的“西大尖五壮士”。至今在那断崖深处,还有摔碎的枪栓、枪管等遗物。
王家庄村虽然距县城不到30公里,以前却因为中间隔着一座高山,又有滦河相阻,交通非常不便。老百姓到县城办事,需要步行翻山3个小时,再经过滦河摆渡,一个来回需要10个小时,可谓千辛万苦。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县政府下力量解决老区交通问题,修通了盘山公路,王家庄百姓的生活才有了好转。
丰富资源
王家庄地处柳河东岸,12个村民小组分散在10条山沟里。村子与柳河之间,有一条2公里长的大峡谷,大峡谷之中还有小峡谷。峡谷两侧,分布着窟窿山、蛤蟆石、棒槌山等自然景观。那窟窿山,耸峙在一处山崖上,玲珑剔透,惟妙惟肖,相传当年杨二郎担山赶太阳,走到这里时扁担折了,这座有扁担孔的山被永久的留存下来。那蛤蟆石、棒槌山高耸峭立,虽然规模较小,却与承德市武烈河畔的那两处世界奇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峡谷中有长年流水的小河注入柳河,河水纯净清澈,像一首委婉缠绵的抒情诗。每到春暖花开时节,峡谷景色十分迷人。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王家庄大力种植果树,使得这里每到春季,满山花海;每逢金秋,硕果飘香。由于都在高山上,故被称为“空中果园”。近年来,又大力更新品种,提高质量,光苹果就有红富士、乔纳金、北海道、黄葵、胜利、红元帅、黄元帅等10多种。2011年起,又在山下的缓坡地带发展核桃、李子、桃、杏、梨、栗子等,变原来的一季摘为三季摘。
现在,王家庄全村有果园3400亩,有2800亩已进入盛果期,年产果品300万斤。5个大型采摘园分布在5个村民小组里,涉及果农160户。
旅游富民
从2007年开始,王家庄村开始经营果品采摘业务。开始的时候,由于准备不充分,道路、停车场、厕所等条件不够,加上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疏导,采摘园、农家院里一派混乱,车辆拥挤,人流如潮,到处是人声,到处是车响。有背着大包,摘了果子不过秤;有人到下午还吃不上饭。村干部喊破嗓子,也管不了多大用。在县旅游局、老促会等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王家庄村筹集资金,修整道路,修建厕所、停车场、标识牌。尤其是2013年以来,村里通过 “村村通”工程和“省属通达工程”,修了环山水泥路9.7公里,停车场两个,大大缓解了采摘季节的交通拥堵。
2014年的采摘季节,由于管理到位,准备充分,客商们都经过事先联系,交错而来,又有村合作社的疏导和分流,采摘搞得紧张有序,活而不乱。200万斤苹果,不到20天就采摘一空。客商满意,干部舒心,果农高兴。盘点这160户果农的收入,最高的达12万元,最少的也有4万元。
与采摘园对应,村里的11个农家院也是红红火火,家家客满。这些由果品采摘派生出来的农家院,最大的可以接待60人。纯绿色食品,农家饭菜,土鸡炖蘑菇,石磨豆腐,小米面贴饼子,柳河大鸭蛋,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吃得心满意足。村西头山半腰的杨老三农家院,能接待60人吃饭,虽然2012年才开张,生意却非常红火。采摘的那些日子,从上午11点到下午5点,一天杀三只羊,一个星期杀三头猪。从老板杨老三到厨师再到服务员,个个忙得团团转,却人人喜笑颜开。问起收入,一个采摘季每家平均10万元。
站在山顶上一座水窖旁,村主任高兴源无限感慨地说:“现在的王家庄,已经找不到一个穷人了!”
艰苦创业
说起这些年王家庄的巨大变化,大家众口一词:一方面是赶上了好国家、好政策,一方面是老区人民那种不甘人后、穷则思变的拼搏精神。
当年修那条连通县城的盘山公路,王家庄村的老百姓出工出力,日夜奋战。全村的壮劳动力,都扑在修路工程中,连很多刚结婚的新媳妇,都抛家舍业地奋战在工地上。而这3000多亩果树的栽种,更是多年来起早贪黑顶风冒雪的结晶。村民们认识到,光靠国家的扶持政策是不够的,躺在功劳簿上睡觉更是不行的,必须依靠自己辛勤的双手,才能彻底改变面貌,过上蜜一样的好日子。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王家庄的村民,把果树看作命根子,千方百计呵护、经营,从春天的施肥,到夏天的疏果、杀虫,再到秋天的套袋、摘袋,冬天的剪枝,一丝不苟,严格认真。那陡峭的坡地,高低的峡谷和山梁,不知流下了果农们多少汗水。
说起这些年王家庄的变化,人们交口称赞村里的带头人高兴源。这位62岁的老党员,已经在村书记和村主任的位置上干了20多年,曾经被省委组织部、县政府多次表彰。为了建设美丽幸福家园,高兴源舍小家顾大家,夙兴夜寐,呕心沥血。为了争取资金,他一次次跑乡里县里省里;为了给果农提供冬季防寒的涂料,他一次次去县林业局,去白灰厂,磨破嘴皮子,要来硫磺,要来石灰,发给果农,往树上喷洒;为了解决果树病害防治,他起早贪黑去市县林果部门咨询。在修整环山采摘公路的那些日子,他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晚上10点还没回家,盯着挖掘机,一米一米的开进。那挖掘机是村里雇来的,每小时花费180元。老高生怕窝工,影响进度。开工之前必须先交钱,可村里没钱,老高向在外地做生意的儿子求援,先行垫付,光柴油钱就垫付了12.8万元。2010年,老高又谋划引柳河水上山,在县农业开发部门的支持下,工程于2011年完工,架设2000米的高扬程,解决了山上2000多亩果树的灌溉问题。
为了加强果品管理,老高于2011年发起成立了果品合作社,160户果农全部是合作社社员。老高担任合作社主任,另有4个委员,协助他处理日常管理事务。合作社是纯服务性的,从主任到委员都没有一分钱的报酬。
幸福家园
现在的王家庄村,已经今非昔比。村口新建了高大漂亮的牌楼,牌楼旁边竖立着大型宣传橱窗,“空中果园,峡谷奇观”,一幅幅彩色照片中,有山中果园的采摘示意图。宽阔整洁的小广场,有健身器材,村民们男女老少,含怡弄孙,说笑嬉乐,享受幸福时光。每逢集日,这里就是熙熙攘攘的集市,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吸引了四乡八里的乡民。穿戴整齐的村民往来赶集,挑选货色,俨然城市生活。
沿着高低曲折的水泥路,可以走遍全村的几千亩果园。站在山顶上,只见群山逶迤,长河如带,远山近景,山光水色。一个个小自然村掩映在绿色的果园里,恍如仙境。
每年的夏秋季节,王家庄游人如织,除了采摘客商,还有很多观光游客。
2013年,承德摄影家协会举办“山水承德县”摄影作品大赛,一幅名为《璀璨梨乡》的作品获得特等奖,那幅摄影作品就是在王家庄村的12组,干沟子自然村拍摄的。
2014年8月,王家庄村来了一伙特殊的游客,北京某摩托车俱乐部的30多名车手,历时3个小时,从北京骑行到王家庄。村书记高兴源太高兴了,骑上自己那辆摩托车带路,让他们在新修的环山公路上过够了瘾。活动组织者对王家庄村的自然山水、美丽环境和果树资源深表赞许,还说以后要说服更多的北京人,来王家庄旅游。
王家庄,过去的“丑小鸭”,如今变成了“大天鹅”,正以幸福山村的美好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