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革命母亲闫美美
● 杨俐芳
闫美美,87岁,共产党员,井陉县辛庄村人。抗战时期曾任村妇救会主任,村武装委员会主任,在晋察冀边区八路军司令部辛庄总部聂荣臻司令员领导下,她带领女游击队员在太行山区与日寇周旋,消灭了不少鬼子,为抗战胜利奉献了青春。
初见闫美美老妈妈,爽快、利索,浑身上下还依稀保留着当年妇救会主任的风范,一看就是经历过大世面的人。老人家身着颜色亮丽的绸缎棉袄,浑身上下收拾得干净利落。看到家里的大红喜字和院子里飘扬的红色丝带,才知道老人的孙子前几日刚刚大婚,家里每个角落都透着盈盈喜气。
闫妈妈看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热热乎乎:可把你们盼来啦!一下子就让人有了亲昵的感觉,我们盘腿坐在炕上,环围在老妈妈身旁,和她拉起了家常。
闫妈妈告诉我们,那时候参加革命不敢告诉家里人,因为要开展地下工作,要遵守党的保密守则,入党两年后家里人才知道。老人给我们描述了当年日本侵略者残害乡亲们的惨相,仍旧“恨不得咬断牙”。正是基于一份最朴素的家国情怀,一个十七岁的乡村少女举起稚嫩的拳头,加入到了抗战的洪流中。
老人认真地给我们讲了转运伤员以及抓汉奸的往事。
当时伤员虽然不太多,但因为要随时防备着敌人的突然袭击,所以照顾伤员的任务并不轻。为了保险起见,人们就用了最古老的一招——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她们带着伤员,紧跟着鬼子“扫荡”的踪迹,成为了敌人甩不掉的“尾巴”。老人说,为了能快速甩掉敌人,那个年代每个人晚上都穿着衣服在房顶上睡觉;为了躲避鬼子搜剿,她们甚至还在坟地里藏过身。我们问:“当时怕吗?” 老人家也不隐瞒:“怕呀,那时候还小,能不怕吗?!遇到鬼子就拼命的往山里跑,有时候身边的子弹嗖嗖地飞,把衣服都打烂了,我的腿也打哆嗦吆。”
闫妈妈清楚地给我们回忆着与日寇的一次正面交锋。静静地月夜下,星星眨着眼睛,累了一天的人们刚刚进入梦乡,站岗放哨的人员正在完成交接班工作。突然放哨人员听见了阵阵脚步声,一个、二个、三个……有好几十人。啊!鬼子来啦!马上传递报警信号!老妈妈当时和三名工作人员负责向安全地带转移百姓,一切都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她们按分工迅速就位。闫妈妈提醒乡亲们,只带最要紧的物品,其他无关紧要的东西都扔下,迅速撤离。转移队伍,前面有革命同志带队,后面有压阵的同志。闫妈妈在队伍中间维持秩序。敌人好像听见了动静,往队伍转移方向猛烈射击,子弹在乡亲们的头上、身边嗖嗖乱飞,有的乡亲们受伤了,其他的乡亲们就架起受伤人员继续前进!后来,负责掩护的同志被鬼子发现了,为了保护乡亲们的安全,那个同志果断地跳入了河中引开敌人,鬼子还向他跳河的方向乱放了好几枪。闫妈妈她们以为再也见不到那位曾经朝夕相伴的革命同志了,大家满含热泪继续前进。等鬼子撤退,枪声散去,确定安全后,大家清点人员,却少了那位跳河的同志。大家不由得一阵沉默。约十多分钟后,“我回来啦!”该同志辗转回到了大家中间。“你没死呀!”众人纷纷上前拥抱。此次转移,没有人员伤亡。只是打烂了一些被褥衣服,为了奖励闫妈妈她们,上级还发给了五匹白布。
一次老妈妈她们领到抓汉奸的“死命令”,由老妈妈一行四人完成。老妈妈负责放哨。老妈妈是一个胆大心细的人,双眼紧盯着汉奸出没的地方,瞌睡了就用手揪揪长发。终于敌人出现了,老妈妈悄悄的传递给自己的同志,四个人迅速把汉奸包围起来,在汉奸还不察觉的情况下,已乖乖成了“瓮中之鳖”。
老人家没有缠足,穿39号鞋。她说那时家里人给她缠足,她自己偷偷的松开。她自豪的说:“缠足就跑不动了,跑不动还怎么打鬼子!” 惹得我们几个都笑出了泪。闫妈妈还对我们这些四五十岁的“孩子们”认真的嘱咐道:“你们都是革命的后代,要听党的话,好好工作。”
“您入党时多大呀?”夏荷问。老人干脆利索地说:17岁。说这话时老人的声音十分响亮,“自豪”写在老人沧桑的脸上,似乎一下子重新激活了在她记忆深处沉睡已久的岁月密码。
如今,当年的血雨腥风已成过去,闫妈妈安然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享受着属于她的平静和淡的晚年。家里人告诉我们,老人从不争什么名分和待遇,总怕给国家添麻烦,经常流露的是知足、感恩的情怀。
我们邀请闫妈妈唱一首革命歌曲,爽朗的老妈妈一边答应着,一边笑着说:“没牙了,唱不好。”边说着歌声传出了:“向前,向前,向前!”。我们也随着节拍大声和着: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