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姚铁民和他写给儿子的遗书

发布日期:2015-10-28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承德市老促会    郝洪喜    何永欣
      姚铁民,化名宋德,男,满族,辽宁省海城县人。长工出身,因不满地主压迫欺辱投靠张学良领导的奉军。“西安事变”之后,他毅然离开栖身18载的东北军,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遵照毛泽东关于以雾灵山为中心区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决策,姚铁民随宋时轮、邓华率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5000多人挺进冀热边地区,在长城内外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他曾先后担任迁(安)遵(化)兴(隆)联合县县长、军分区对敌联络科科长、长城工作团副团长等职。
       1940年初,日本法西斯统治的乌云笼罩着冀东大地,以2万兵力对抗日军民连续发动了5次大“扫荡”。八路军宋邓纵队和冀东大暴动的队伍撤往平西整训后留下的3个支队,不得不化整为零,深入到深山区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3月,姚铁民被任命为迁(安)遵(化)兴(隆)联合县第一任县长。当时对敌斗争环境十分严峻,抗日联合县政府仅由3人组成,而且没有固定的办公地址,在迁安、遵化、兴隆3个县的边远山区“围山转”,县长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县政府。所以,人们都把当时的县政府叫“背包政府”,把他这个只有2个“部下”的县长叫“背包县长”。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姚铁民依然斗志昂扬,满怀信心地带领全县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那艰苦的环境中,姚铁民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成天破衣烂衫,可因他说话和气,平易近人,经常身背搭链或粪篓子走村串户,人们都亲切地称他“姚花子县长”。
      姚铁民虽然曾经在旧军队中度了十几个春秋,后来又担任县长、长城工作团副团长等要职,可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官架子。他往来于长城内外,无论走到哪村哪户,进门之后不是帮老乡扫院子、担水,就是和老乡一起垫圈、起粪,什么活都干,深受群众喜欢和爱戴,老乡们都不把他当外人。有一天,铁民住在遵化县般若院村徐德奎家,因走漏风声.敌人前来盘查。徐德奎的妻子说:“这是我的娘家爹,来看我来了!”来人问来问去,没问出什么破绽,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兴隆与遵化交界处的洪山口附近盆楼峪村廖金柱家,地处深山老峪,是抗日军政人员经常出入的地方,敌人曾将他家房子连烧了3次。姚县长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将自己多年积攒准备捎回海城老家的200多元钱全部拿出来,资助廖家盖房子用。
      姚县长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跟群众同吃同住。群众因生活困难,有时不得不用老窝瓜、红薯或菜粥来招待他。每当他吃起这样饭菜时总是说:“这很好吃嘛!吃大米、白面的日子会有的,把日本赶走就会过好日子了!”
      1943年,日军为断绝共产党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迁遵兴一带疯狂制造“无人区”,实行“集家并村”,从而使迁遵兴联合县的工作更加困难。在艰难困苦面前,姚铁民等抗日联合县的领导以大无畏的精神,带领抗日军民坚持战斗在“无人区”,开辟出多块抗日游击区。不幸的是,在1943年2月4日,姚铁民等人在兴隆县黑河川蘑菇峪乡宋杖子村上红石峪屯开展工作时被日伪军发现。为掩护群众迅速转移,他主动将敌人的火力引向了自己,凭借一盘碾子和石磨作掩护和敌人周旋,终因寡不敌众被捕。被捕前,他及时销毁了机密文件,并砸碎了望远镜和手枪。
      姚铁民被捕后,先是押在青龙县,在敌人还没有搞清楚他的真实身份之前,为保守组织秘密,姚铁民改随母姓,叫宋德。但由于他在该地区当过抗日联合县县长,名声比较大,敌人很快就弄清了他的身份,如获至宝。因此,便将他押解到伪满西南国境线上设立的最大的监狱—伪热河省承德监狱,交伪热河省特别治安庭审理。
      开始时,敌人对他还抱有很大幻想,先用软的一套办法来对他进行劝降,并许诺:若能交出冀东党政军组织和他所领导的迁遵兴联合县党政组织名单和活动地点、联系方式,就在原来县长的基础上加官一级。这一条件,被他严词拒绝了。敌人不得不降低条件,提出:只要声明从现在起退出共产党,不再抗日,就可以释放回家与家人团聚。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你们日本人侵略我们国家,蹂躏我国人民,只要你们还进行侵略,我就一定抗日到底!即使我死了,我们的后代也一定会把你们彻底消灭!”敌人看用软的不行,便采用了各种酷刑:皮鞭抽、坐老虎凳,压杠子,灌火油、辣椒水、汽油等刑罚。最后,敌人的棍棒打折了他的两根肋骨,并连续用辣椒水从鼻孔和嘴里灌入,使他呛炸了肺,患下了严重的哮喘病,终日吐血不止。
      虽经无数次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仍是坚贞不屈,没有暴露半点组织秘密。最后,敌人不得不判处他死刑。在狱中,为能逃出虎口,再次奔赴抗日战场,他曾同难友一起秘密策划越狱暴动。不幸的是,暴动计划因中途有2个败类告密而失败。
      1944年4月初,姚铁民的病情日益加重,在得不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他最后惨死于狱中,时年46岁。临终前,铁民曾经给他唯一的儿子留下遗嘱:
      “振福吾儿,这是我们父子最后诀别。回忆余自进关入侠,本想与诸同志携手共同抗击日寇,今不幸被捕入狱。既为革命,夫复何言!现既宣告处死,决不望生,现余为国捐躯,死复何憾!余所最痛心者,祖国尚在沦陷,诸同志仍在水深火热中努力奋斗。吾儿既已成年,汝当以身许国,以继余之素志。是所至嘱。”
      姚铁民被残害致死后,由2个监狱中的“犯人”抬着,在狱警的监押下抬到伪满西南国境上最大的“万人坑”—承德水泉沟“万人坑”草草掩埋。1957年承德地区民政科在水泉沟“万人坑”遗址处找到了姚铁民的遗骨,并树立了“姚铁民烈士之墓”的墓碑。
      1962年7月,中共承德地委、专署,中共承德市委、市政府在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隆重集会,敬送姚铁民烈士回归故里。承德地市委领导指出,姚铁民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区干部群众都要学习铁民同志对党忠心耿耿,对敌斗争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
      姚铁民烈士的灵柩启程,安葬在辽宁省沈阳市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