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平山县拦道石村党支部书记张兰锁
● 康为兵 彭同聚
在平山县西部深山区,沿着蜿蜒曲折的卸甲河溯流而上,要经过一个名唤拦道石的小山村。这里房舍整洁,道路平坦,小桥流水,风景秀丽。在错落有序的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村东的小水电站和中共北方分局陈列馆,这些建筑昭示着该村红色历史的厚重,和百姓生活的富裕。
拦道石村地处卸甲河中游,属蛟潭庄镇。全村141户,473人,181亩耕地,9600亩山场。据县志记载,因“村端有巨石如虎拦路”,故名拦道石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坚强的抗日根据地,著名的红崖山战斗,就发生在该村北沟红崖顶上,村里山山岭岭都浸透了烈士鲜血。1938年9月—1939年4月,该村为晋察冀边区区委和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所在地。1940年秋—1944年,为晋察冀二专署驻地。聂荣臻、李葆华、李德忠、彭真、黄敬、胡锡奎、林铁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1938年10月,彭真书记、聂荣臻司令员在拦道石组织召开了边区党委扩大会议,出台了《全民动员、齐心抗战》的文件。1939年1月初,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在拦道石村成立,彭真任书记,聂荣臻、关向应、程子华为委员。1月5日,在彭真、聂荣臻的亲自领导下,在拦道石召开了北方分局第二次党代会筹备会。因此,这里被确定为石家庄市重点革命老区村。几十年来,这段红色历史一直让拦道石人引以为荣。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过去,拦道石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村,村东口那块屹立千古的拦路石,挡住了财神爷的光顾,贫穷更是赖着不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村人均收入还不到300元,是全县有名的特困村。
1990年,在蛟潭庄镇镇办企业当业务员的张兰锁回到村里担任村委会主任,1995年又担任党支部书记。在有些人看来,他当村官是犯傻:干业务员那年也能挣个十来万,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可他偏不顾亲友反对,硬是要一条道走到黑。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张兰锁上任伊始,就带领拦道石人做山的文章。聘请县林业专家做规划,全村近万亩荒山,不宜栽树的搞封山育林,让自然林和灌木林自然生长。适宜栽用材林的,就载上洋槐、毛白杨,播上油松。水土条件好的地方,就栽植核桃、柿子、苹果、中华寿桃等。
为了拦道石能早日发展起来,村两委班子一讲团结,二讲公道,三讲奉献。为此实行了干部能上能下、工资浮动制度,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奖惩,直至免职。他们近乎苛刻的要求,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拦道石的荒山遍地生金。
几年下来,植树造林5000多亩,近万亩荒山披上绿装,高山上的自然林、灌木林一年比一年茂盛,去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建干果基地500多亩,其中发展优质苹果120亩。乡亲们逐步品出了靠山吃山的滋味。
再做水的文章。发源于驼梁山的卸甲河,是滹沱河在平山县境内12条支流中最大的一条支流。卸甲河流经拦道石村域10华里,落差达几十米,且水流湍急,常年奔腾不息。但自古以来,除了浇地再无其他用。水能发电,水源就是财源。村两委聘请水电专家做了可行性论证,决定修水电站。项目确定了,但资金成了大问题。一筹莫展之际,想到了战争年代在拦道石生活工作过的李葆华等革命老前辈。他们自带干粮跑北京,费尽周折,找到了李葆华等几位当年在拦道石一带战斗过的老八路。李葆华等老八路们当年睡过老乡家的土炕,吃过乡亲们种的小米,烧过乡亲们砍的柴,见到拦道石村人感到格外亲。他们把拦道石村的事看成自己的事。在他们积极协调下,拦道石用多种方式筹集到了建设水电站的200万元启动资金。1999年,装机320千瓦的水电站终于建成,同时配套建起两座扬水站和5座蓄水池,每年可为集体带来30万元的收入,成了拦道石村源源不断的绿色财源。
修电站引水渠要开凿6座山洞、修5段引水渠,其中最长的山洞达788米,因为施工难度太大,施工队拿了成本较低的前300米的钱后不辞而别!张兰锁急得满嘴燎泡,嗓子沙哑,发誓就是用牙齿也要一点点啃下来,一支由党员干部为主的突击队成立了,他们吃住在山,一干就是半年多……如今隆隆的水轮机声,数不清的青松翠柏,180级陡峭台阶,诉说着当年的付出和艰辛!
水除了发电,还能戏水,漂流。他们深挖山村山水游乐资源,发展旅游项目。聘请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和旅游开发研究中心,编撰了突出红色、乡村民俗、休闲生态的《平山县拦道石村乡村旅游规划》。村容村貌美化起来了,配套设施健全了,以“华北第一漂”漂流、水上乐园、平山县第一座村集体宾馆——隐林山庄等第一批项目率先建成,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他们又对水上乐园和漂流项目进行升级,新建了融趣味性和探险体验为一体的山洞漂流、高空滑索、梯级漂流,形成品牌化游乐项目。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今“驼梁山避暑,拦道石玩水”大受游客欢迎。他们把游乐项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开发农业高效生态观光采摘园,用三年多时间,把传统的农民全部转换为旅游产业的从业者,真正实现为民发展,发展为民的初衷。农家院火起来了,特色经营搞起来了……
为留住红色记忆,永远铭记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该村筹集资金对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旧居进行保护开发,搜集和整理革命史料,建成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历史陈列馆。建筑面积1249平方米,展出文物170件,成为革命圣地西柏坡纪念馆的重要补充,2009年被评为石家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村成为河北省红色旅游开发重点村。一个集革命传统教育、民俗体验、山水野趣、生态采摘、休闲游乐为一体的拦道石综合红色生态旅游区,出现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和避暑胜地驼梁山之间,成为平山旅游新的热点。
拦道石由当年的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河北省生态文明先进村、山区开发示范村。2008年,河北电视台《男人脊梁女人背》剧组被拦道石的创业之路所吸引,特地将拍摄景地选在这里,使拦道石独特的山水风光、淳朴民风搬上了荧屏。
在省委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观摩交流会上,拦道石村“为民发展,发展为民”的发展之路得到肯定。拦道石村的沧桑巨变,为深山区群众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既离不开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援助,更是拦道石人不畏艰险的实干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结果,拦道石已成为太行深山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年秋季的一天,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到这里调研,他紧紧握住张兰锁的手舍不得放开,连连称赞:你是基层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山还是那座山,但山变成了金山,河还是那条河,但河变成了银河。那块屹立千古的拦路巨石,也成为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