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浅谈秋季养生

发布日期:2014-08-16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吕银改

秋高气爽,也是热寒交替季节。初秋气温仍高,仲秋以后,阳气减退,阴寒日盛,到了深秋,经过多次冷与暖的拉锯战,终于迎来了初冬。“天人相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须要顺其自然,相应采取保健措施。

一是勤习纳吐解秋燥。

秋令时节,风云起,雨水少,温度低,气温高,空气干燥,人体内的肺气相对旺盛,肺主皮毛,易为燥伤;秋燥伤人,主要以干为害。干燥的空气使皮肤和黏膜干燥或脱屑,血液循环减少,皮肤弹性减弱,表皮再生能力缓慢,同时腺体分泌和呼吸道纤毛活动衰弱,排异物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孔出血,还会引起肺炎,呼吸道感染等“秋燥症”。

1、饮水啜粥。金秋之际,燥邪容易犯肺伤津,养生健体原则是“燥者濡以润之”,故宜多饮开水、淡汤、豆浆、牛奶和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蔬菜,如梨、白菜、菠菜、罗卜、番茄等,以便润肺生津、养阴润燥止咳、健脑提神。在饮食方面宜吃粥,以清润为主,并要减辛增酸,以养肝气,不宜多食煎炸燥热食物,以利润肺疏肝,使肝气能正常疏泄。在秋季食欲大增,但切勿过量。

冬季由于气候干燥,人们常感口渴,皮肤干燥,大便硬结。可用滋阴清热之法:麦冬30克,煎水当茶饮之,这是防止秋燥的良好保健饮品。

肺咳久燥者,可用杏仁、百合、淮山药、白芷与冰糖同煮后常服。也可用百合、淮山药、党参、杏仁、蜜枣与猪蹄煮汤食用。

2、坚持漱口。为了减少呼吸道感染而引发的各种炎症,提高上呼吸道的湿度,可取热水一杯,吸其水蒸气和在饭后用淡盐水漱口,也可勤漱,这些不失为简单易行防秋燥的良方。

3、冷水洗脸。这是对外露皮肤进行润泽和避免外邪入侵皮肤的有效措施,也是耐寒锻炼,增强鼻、喉感染的抗御能力。

4、浴保皮肤。初秋凉热并存,更有“秋老虎”肆虐作恶,常常出汗过多,但此季节因早晚凉爽,容易改变出汗后的洗澡习惯,会使皮肤感染发生疖肿,故在秋凉之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不仅滋润皮肤,也是预防“燥症”的好方法。

5、勤习纳吐。中医素有“肾津为唾”之说,认为唾液的盈亏与肾的盛衰息息相关,人在秋季应常做吐纳“漱泉术”,每日清晨洗漱完毕,于室内闭目静坐片刻,叩齿36下,然后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唾液满时,漱炼数遍,分为三次咽下,并用意念送至丹田,再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呼气时嘴唇微张,默念“戏”音,但不能出声,如此反复36次。在深呼吸时,切忌急骤强吸,应自然轻快,按照此法早晚各做一遍,既能预防“秋燥症”,也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方法。

二是调神养阴培其本。

秋季的气候特点是阳气收敛,时行清肃之气,燥邪易伤津液,加之经过夏日疏泄之后,人体渐虚,为适应冬天潜藏,宜进补而培其本。

金秋三月,“使志安宁”。人们秋补首先是精神调摄,因为时至秋日,听到秋风瑟瑟,望着叶落枝枯,往往使人触目生情,有凄凉之感,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因此,在秋季加强精神调摄是非常必要的,要以哲学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的季节交替,就可静思丰收的喜悦,培养乐观情绪。

秋季是人体补充营养的大好时机。进入深秋季节,人是精气开始潜藏,把食欲调整到最佳状态,对迎寒越冬大有裨益。秋补原则应以清燥润肺、养阴生津为主,要补而不腻,“平补”为宜,滋补食品要易被机体吸收藏纳,有助于改善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可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补血润肺食物以及水果等。秋季是瓜果梨枣收获旺季,虽果香诱人,但对偏寒水果要食之适量,不可恣意纵吃,以免伤害脾胃阳气。年老体弱者可食生地粥、银耳、百合、芝麻、蜂蜜、红枣、莲子、芡实、山药、板栗、核桃、鸡、鸭、猪蹄筋等清补之品,有助于健身祛病延年。

三是秋凉未寒尚须“冻”。

酷暑夏日过去,迎来寒凉秋季,在这转换季节时期,气候变化无常,往往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和“秋季无暑,一雨便是冬”的现象。人在这种不稳定的气候情况下,要坚持做到“低温习服”或“凉冷习服”,加强耐寒力锻炼,俗语“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要接受微寒刺激的考验,这样做可使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上呼吸道黏膜屏障更加坚固,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体质和抗寒的耐受能力,特别是对小孩还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相反衣增过暖身热出汗,汗液蒸发,阴精伤耗,阳气外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会给病菌浸入造成有利之机。实践证明:许多疾病不是冻饿所致,而是保护过度、过暖、过饱所致,这也证实民谚“要想身体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是有科学依据的。人在秋初期间,乍遇凉寒不要过多添衣,要适当经受“冻一冻”。

为了适应“秋冻”,提高御寒能力,不必过早穿上厚衫实裤,要抓住秋季气候凉爽的有利时机,做到晨勿贪床,早起锻炼,在秋季进行体育运动时,以出微汗为宜,不可大汗淋漓,以免导致津液耗散而降低机体抵抗力。中国自古即有“重阳”登高赏景习俗,应积极主动参加登山锻炼,通过爬上野游活动,不仅使人体耐寒力提高、也能增强抗病能力:首先是使物质代谢加速,促进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糖元贮备增多和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明显加快,这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作用;其次是促进脂肪代谢,对减肥和美容以及脂肪肝、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的防治有一定功效。

四是“多事之秋”防旧疾。

“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国农历秋季是一个由盛夏余炎未消向秋燥肆虐和秋风四起、万物调零转变的时期,也是一年之中气候变化最大的一个季节,其气温可高达35℃以上,也能低到0℃以下。由于这个季节气温骤变,许多宿疾蜂起,故称“多事之秋”。所以秋季养生防病是非常重要的,待病后服药,不如重在预防,促使阴阳平衡,医保身体安康。在秋季除继续防治肠道传染病外,还要预防以下几种常见的旧疾,以免老病复发。

慢性支气管炎。在秋季是高发期,尤其有旧疾者更应注意,主要是加强锻炼,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做好保暖防寒,谨防受凉致病;在饮食上要少食辛、辣,并要戒烟戒酒。

哮喘病。在秋季由于冷暖更迭,容易复发。这是因为该病对温度、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加之适应能力差,易使上呼吸道感染,有哮喘病史的人要尽量减少与致敏因素接触,严防复发。

胃病。秋季气温下降,人体受冷热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多,这对原有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患者大为不利。同时秋季雨水渐多,有时温差增大而骤凉,胃肠收缩功能不适应,抵抗能力下降,病菌容易乘虚而入,损伤脾、胃,导致胃肠疾病发生。有胃病的人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改善胃肠的血液循环,增加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吃东西也要定时、定量,少吃生冷,避免过热、过硬、过辣食物,防止旧疾复发和加重病情。

心血管疾病。秋天是该病的多发期,这是由于天气转凉,人体皮肤及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心脏血管负担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寒冷刺激还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坚持服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注意情绪锻炼,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使精神负担自释,以减少或避免老病复发。

感冒。秋季气候变化多端,日夜温差较大,许多人早起因气温低而过多增衣,时间不长温度回升,势必导致出汗,使肌体汗孔大开,给风寒可乘之机,造成反复伤风感冒。故在秋季要做到“薄衣防感冒”;为了尽快恢复机体与健康:一是增加营养,二是劳逸结合,三是加强锻炼,以使人体尽快适应寒来暑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