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万枝丹彩灼春融

发布日期:2014-06-13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馆陶教育小镇王桃园村纪行

  于延河    彭同聚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置身芬芳醉人的王桃园村,看到那满树白里透红的山桃,一嘟噜一嘟噜压弯了枝,吮吸着桃林里沁人心脾的甜润空气。晚唐诗人薛能的《桃花》一诗不由脱口而出。

王桃园村地处馆陶县北部,因明朝永乐年间广植桃林而名。全村仅130户人家,530多人,但就在这样一个小小村庄,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先后走出了110多名大学生,他们一个个儿像芬芳的桃花一样在全国各地“落英缤纷”,放飞梦想。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小镇”。

进村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书画长廊,由百名书画名家现场创作而成,内容涵盖古代近代国学、劝学、治学的名篇名句。芾笠书画工作室坐落在村子中央,是村里走出的著名青年书画艺术家芾笠的创作园地,室内书画艺术气息浓厚,创新创意元素多元。麦场文化游乐园让人常忆儿时盛夏金黄色丰收的喜悦。土房子故事坊是五六十年代老屋,稍一触碰都会有故事剥落。牛拉犁、驴拉磨、豆腐坊、馍头坊、祭祖扎花等等这些长辈们挂在嘴边的农耕文化,推垄沟、摇辘辘、割麦子、拾棉花、掰棒子等传统劳作,都可在此亲身感受。王桃园的农村文化庙堂则对老子、孔子、孟子以及文曲星等进行了全面展示,让百姓在不经意中沐浴着古典文化。

温华杰被上海同济大学录取,王达被河北师范大学录取,王晓宇被郑州大学录取……

这是一个个从王桃园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如今他们的身影虽然在村内少见,但是他们的名字却早已被写在村里的光荣榜上,被村民们铭记在心头,他们是父母心中最大的骄傲,也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

王桃园村博士、硕士都有,本科生、专科生更是比比皆是,110多名大学生用骄人的成绩谱写着这个村子的神话,彰显着这个村子的能量,昭示着这个村子对知识的尊崇。

王桃园村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常年保持100%,高中入学率也在80%以上。现在,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全面落实,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馆陶县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拨付专款支持发展教育事业,在当地群众眼里,“最大的工程是教育,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学校硬件建设得到显著改善,村办小学还积极实施魅力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水平大幅提高,教师们更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一份神圣的责任,在教育岗位上尽心尽责,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智,王桃园小学里就有王长祥、高桂荣等诸多优秀老教师,他们在村办小学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他们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以引导、启发的手段,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创新和灵活的方式,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创设“问”的情境,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有的教师还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比赛、游戏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实物联系起来,帮学生们打开心灵之窗。创新性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孩子们学习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尊师重教,崇尚礼义的家风,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无穷的给力。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王桃园村的家风宽松和谐,温馨舒适,宽严融合,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村民们虽然大多以务农为主,但大家都相信科学,崇尚知识,家庭充满了学习氛围。

村民王振峰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农民,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于南京陆军学院毕业;一个在北京装甲兵学院读书,为供两个孩子上大学,他毅然外出务工。农忙时也舍不得歇歇脚,他说:我苦点累点没啥,只要孩子能考上学,长出息,我整天喝凉水心里都舒坦!

王海龙,吉林电力大学毕业,今年又考上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生,其父亲王彦贵,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已先后供出了三个大学生。他常对乡亲们说:“不让孩子们多喝点墨水,我们国家就‘一化’都‘化’不成,只能让洋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