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河北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红色河北

《人民日报》的鹿泉之缘

发布日期:2014-05-08 信息来源:河北老促会 信息访问量:?

韩庆志

2012627,《人民日报》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来自河北鹿泉老区的一行人,和《人民日报》的一些新老报人及其后代欢聚一堂共忆峥嵘岁月,畅谈鱼水深情,重叙《人民日报》在鹿泉市(原获鹿县)的日日夜夜。

在一些文史资料中,都说《人民日报》是在平山县里庄诞生,人民日报社在鹿泉市老区东焦村的史实却鲜为人知。更不了解《人民日报》从鹿泉老区走向北平(北京),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原委。鹿泉市老促会为弘扬鹿泉老区这一辉煌,四处奔走,广泛调研,描绘出人民日报在鹿泉的历史渊源,促成“人民日报在东焦暨鹿泉市革命史展馆”建成,使世人知道,人民日报是从鹿泉老区走来的,鹿泉老区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

194711月,获鹿县和石家庄市相继解放,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l948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冀鲁豫及晋察冀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两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将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合并,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报名为《人民日报》。

当时,以邓拓为社长、王亢之为副社长的《晋察冀日报》社住在平山县里庄村,此村在东焦村西北,两村相距8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的人马在张盘石、安岗的带领下来到了东焦村,还有一部分去了里庄,组成了新的《人民日报》社,张盘石任社长,安岗、彭勃、王亢之任副社长。下设编辑部、通讯部、经理部,共一百多人。由于战争的原因,他们分住在两个村子。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稿件适合在哪儿用就在哪儿用。新华社发的稿子多是在报纸的基础上简写的。

1948615,《人民日报》创刊,新启用的报头是毛泽东在西柏坡重新题写的,创刊号上刊登了关于两报合并的启事、华北解放区正式组成的消息,还发表了代创刊词——《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文中指出,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建立人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各级政府,支援南线作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此时,《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还不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但当时中共中央的《解放日报》暂时停刊,中共中央离东焦和里庄又这么近,中央发布的一些公告性新闻、指导性文章即由《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日报》事实上承担了部分中央机关报的任务。

东焦村是鹿泉市获鹿县西北的千户大村,现分为东焦东队、东焦中队、东焦西队三行政村。当时报社的人们主要住在村东和村西。据东焦东队的退休教师孙志良说,那时村东这一片,几乎各家各户都住着报社的人。他家的条件好,住着八九个人,有个姓程的,夫妇俩都住在他家,女的姓曹,像是个领导,屋里北墙上挂着电话。还有挂钟,常坐在屋子里写,也断不了打电话。

孙志良常用他们用过的小铅笔头,把铅笔头塞在弹壳上写字做题,觉的挺美。孙志良最喜欢那个“小报社”,比孙志良大三岁,住在安新树家东屋,初来那晚上来孙志良家借灯,两人认识了。给孙志良讲了不少革命道理,国内国际大好形势呀,将革命进行到底呀,使孙志良了解了东焦以外的大世界。

霍长喜的妻子王竹花,说到人民日报社的事儿,顿时像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她说,那时她还年轻,才结婚不久,报社的人们称她大嫂,叫得她有些不好意思。霍长喜把宽敞明亮的北屋腾出来给报社,自己一家人挤在低矮的小南屋,心里觉得舒畅,特别是看到那散发油墨香味的报纸,更增添了几分骄傲。那时,北屋的夹间墙都打掉了,屋里放着铅字架,工人们就在这屋里检字排版,晚上要点上大汽灯,排好的版送到安新树家打纸型,浇铸铅版。这些版从这里装上驴驮,送到8里外的里庄,在那里印刷。

王竹花的娘家,在村西叫做瓦房角的地方,那一片住报社的人也不少。王秀芳家住着报社的社长张盘石,张喜才是他的警卫员。王横子家西屋住着郭秘书(郭谓,副秘书长)夫妇,村民王瑞花为他们领过孩子。杨春元家是报社的卫生室,报务科也在他家接受电报。王顺虎家有两部电台,少年王顺虎听过耳机子说话,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子。l948l0月,国民党军傅作义部队偷袭石家庄,报社准备转移,就把一些电讯设备坚壁在王顺虎家的地窖里。

在村中的古槐树旁的一户,住着报社秘书长马建民和编辑杨沫夫妇。杨沫就是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作者,那时她负责新创刊的人民日报文艺副刊。拖着病体忘我地工作,最后病倒在冰凉的土炕上,是东焦老乡拾柴为她烧炕为她带来温暖。东焦的日日夜夜,开始了惊世之作--《青春之歌》的构思和准备。东队安德顺家住过画家李琦、姚勤夫妇,当时他们是报社的校对。他们的女儿李晓敏就是由安德顺的母亲给领大的。六十多年来,关系一直没有断。安德顺与李琦兄弟相称,李晓敏不断回东焦看望奶奶和大娘大伯。安德顺家中藏有多幅李琦的名作和姚勤的画册。

《人民日报》社在东焦和里庄的日子,发行量达44000多份,太行区42个县l0462份,冀南区41个县8272份,太岳区26个县5773份,冀鲁豫区57个县3691份,北岳区28个县8532份,冀中区34个县2340份,平西、冀热辽区17个县676份,石家庄市2190份,中央和华北机关2280份。用人背马驮的方式从这里送到各地。

194889月后,里庄多次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里庄的报社人员全部连夜转移到东焦村。《人民日报》社此后在东焦的145个日日夜夜,是这家党报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也是其辉煌的里程碑,宣传了中共中央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全面报道了华北解放区和全国革命发展形势,为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在鹿泉东焦最辉煌之点,是发表了毛泽东主席三篇击退蒋傅五师铁骑的雄文。1026日,毛泽东亲自执笔,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撰写新华社电讯稿,标题是《蒋傅匪妄图突击石家庄》,揭露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阴谋。在告诉傅作义我军已经洞悉其阴谋后,毛泽东于1028日撰写了第二条新华社电讯稿,以《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匪军进扰》为题,警告敌军,如敢冒险,必被歼灭。毛泽东第三篇新华社评论《蒋傅匪整个北方战线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 妄想偷袭石家庄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发表在112日,这是构成毛泽东此番“空城计”3篇文章篇幅最长的一篇。194911日,毛泽东以新华社新年献词的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它向中外宣告了我人民解放军将渡江南进,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同日,刊登毛泽东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人民日报》在鹿泉,给人们带来光明,带来希望,鼓舞华北广大人民团结战斗,为共和国铺着一块块基石,每个鹿泉人都引以为自豪。

1949年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报社的人们告别了鹿泉老区的父老乡亲,乘汽车、火车走石德、津浦线先到天津,后到北平。人民日报从鹿泉老区走来,在王府井扎上营。就在那年81日,《人民日报》成了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李琦、刘振祥、林晰等《人民日报》的老同志都没忘记东焦,关心着鹿泉的兴旺发达。引岗渠通水那年,北京有不少人来采访,老《人民日报》的人还特地到东焦看望亲人。东焦东队党支部书记安德顺,每次到北京时总要去那些“老报社”家里做客。安德顺老汉把《人民日报》社在东焦的史实,当作党史教育的好教材。安德顺的儿子安会平担任支部书记后,他和父亲一样,仍和《人民日报》社的老人们保持着联系。他说:“‘老报社’的战斗作风、敬业精神,始终鼓舞着东焦人再创辉煌。”

2000年,鹿泉市史志办公室采写了《人民日报》社在东焦这段珍贵资料,将它载入鹿泉史册。2009年鹿泉市老促会与鹿泉电视台共同摄制了专题片《走向辉煌》,描绘了鹿泉老区人为党报所做的贡献。2012年夏,中共鹿泉市委、市政府派出由市委副书记、人大主任带队的一行人,前往北京《人民日报》社访问,并召开了“人民日报在东焦”座谈会。与当年在东焦工作的老人及其后代欢聚畅谈,抢救这段革命史料。2013年,鹿泉市老促会与史志办、文联等单位在东焦山洞里建成了“人民日报在东焦暨鹿泉革命史展馆”,成为河北省会石家庄又一靓丽的观景,成为又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