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老促会会长 张玉稳
迁安市是冀东革命老区县(市)之一,全市534个村有268个老区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老区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唐山市委提出到2010年老区村人均生活水平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目标要求以后,我们老促会在省、市老促会帮助指导下,加大了调研、宣传、协调、帮促力度,老区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科学发展新农村和人民幸福家园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2009年老区村人均生活水平由1992年587元提高到8989元(全市农村人均生活水平9776元)。
一、狠抓项目建设,促进老区村加快发展。
老区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老区村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我们老促会成立之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解决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根据不同村的具体情况把开通道路、兴修水利工程、增加送变电能力等项目作为重点。一方面向市委、市政府呼吁、申请,一方面协调市直有关部门立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做好所在镇(乡)工作,把老区村项目列为当地重点保障项目。同时协调老区村干部群众积极配合,积极参与,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和及早完成。近年来,随着我市实现村村通公路、户户通水泥路、家家喝上放心水,70%以上的户用上沼气,我们进一步把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项目作为立项重点。例如,我市大崔庄镇白羊峪村,地处长城白羊关的隘口上,开发前真正是“穷山恶水”。村不通路,水不入田,群众生活非常困难。我们就是从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修路、整治河道开始,逐步向开发旅游资源方面转移。这个村先后多方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开发了“古长城”、“白羊泉”、“七松登高”等28个景点。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09年游客量达到20多万人次,全村从事旅游相关服务业的已达166户(占总数的67.2%),从业人员300余人,户均1人以上,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9780元。
二、明确镇(乡)责任,保证老区村加快发展。
老区村建设发展同一般村一样,主要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尤其是所在地镇(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很重要,老促会做为社团组织主要是起促进协调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增强老区村所在镇乡的加快老区建设的责任感和工作力度,我会通过深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关于加快老区建设的指示精神,学习省委书记张云川同志关于以感恩的态度做好老区建设工作的批示精神,及唐山、迁安两级主要领导具体指导意见和河北省、唐山市老促会有关会议的精神,使我市老区村所在地的镇(乡)的党委、政府进一步增强了抓好加快老区建设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加大了对加快老区村建设发展领导工作的力度。对老区村加快发展建设项目的谋划实施加强了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工作。例如,我市建昌营镇有5个老区村做为重点帮扶村,为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镇党委、政府提出,要以“反哺回报”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做好老区村的建设和发展工作。该镇建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镇有关副职为成员的老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每季听取各老区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村主任、大学生村官参加的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制度;建立完善项目建设责任制和项目建设检查评比制度。从而加快了各老区村的建设和发展。这个镇大龙王庙村,63户,223口人,地处迁安、青龙交界长城下的崇山峻岭中,在镇党委、政府高度关心、支持和我会促进帮扶下,修建了出山的5公里盘山水泥路,上了电打了水质优良的深井,解决了历史上长期未能解决的“行路难、吃水难”问题。养殖业和果树及劳务输出都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2009年该村又引进了投资200万元建设了优质山泉水厂,既使一部分村民就近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又使村集体有了固定收入。
三、加强协调工作,促进老区村顺利发展。
我市老区村的一些建设项目需要投入资金比较多,单靠老促会扶助、涉农部门倾斜、对口帮扶单位支持都难以解决,必须由几个方面共同给予支持才能办好。为了加快老区村建设发展,2009年我会进一步加大了协调工作的力度,加强了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工作。如我市石门、榆山、王官营三个老区村三条“断头路”建设项目,需要投入资金200余万元,而市交通部门修建“三抚”公路和“万太”公路的任务很大,资金非常紧张,交通部门提出将老区村三条“断头路”修建计划推迟一年,后经我会多次出面进行沟通协调,市交通部门千方百计挤出资金140余万元,又经包老区村市领导和我会出面协调,由5个对口帮扶单位、1个老区村所在地镇(木厂口镇)支持35万元,我会扶助25万元,使三条“断头路”建设得以全部建成。再比如,五重安乡重点帮扶村小何庄的引水上山的400亩果树灌溉工程需要投入30万元,我会补助9万元,其余由包村市领导和我会出面进行协调,由水务部门和该村对口帮扶市直单位共同支持得到解决。
四、积极探索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促进老区村加快发展。
我市老区村经济上不断得到发展,人均生活水平提高了近13倍。但是与我市2009年农村人均生活水平9776元相比仍有近787多元的差距,要实现到今年达到我市全市农村人均生活水平10950元的目标,仅靠现有的途径和办法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努力探索创新加快老区村增收的新途径。一是协调做好劳务培训,加大老区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根据调查统计,我市老区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已达到户均1人以上,但发展不够平衡,有几个村户均不足0.6人,仍有较大潜力,今年要做大力推动,使村村达到户均1人以上。二是发扬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我市老区村除白羊峪村以外,还有几个村已开展起了休闲度假、赏花、采摘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游。三是发挥科技人员作用搞好科技帮扶。例如,四道沟村有265户、910人,人均耕地仅半亩多一点,而人均山场26亩多且适宜栽种核桃树。该村已栽种核桃树11万株,人均120株,但多年来核桃树的产量和效益一直不高,未能在促进增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是群众缺少核桃树栽培管理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加之多数户主要劳力常年在外务工无暇管理。2008年该村人均生活水平仅为6215元,较全市平均水平相差2847。我们为该村干部群众算了一笔帐,全村人均核桃树120株,若通过实行科学栽培管理,平均每株增收核桃5斤,人均可增收600斤,按每斤10元计算,人均可增收6000元,这是不难做到的,要在今年达到全市农村人均生活水平也是可以做到的。
为了帮助四道沟村把核桃树的科学管理栽培搞上去,我会帮助该村建立起核桃科学管理栽培协会,通过协会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核桃户组织起采,实施统一组织指导的科学栽培管理。去年我会还给予了9万元的资金扶助支持。唐山市老科协也派专家团成员三次到村开展技术讲座和咨询。协会建立后又从我市林业局果树站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培训出十几名核桃栽培管理的技术员。2009年由协会统一组织,技术员统一实施,以户为单位搞了核桃树的科学剪枝、病害防治、浇水施肥等,从而使全村核桃树的栽培管理开始走上科学化的道路。去年该村核桃树的效益有了较明显提高,每户增加收入500元以上。从今年开始我会要将四道沟村的做法在全市各重点帮扶老区村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