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县胡坨镇大黑坨村第一书记 张祝华
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故乡。全村现有591户,1944口人,耕地面积4520亩;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党员84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农业生产经过了繁育良种、发展果树和天鹰椒、推广地膜花生、推广无毒棉花及种植温室果菜五个发展阶段,全村群众走上了小康之路。目前,发展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代表的设施果菜生产,成为大黑坨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635元。
一、夯实基础,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2007年老区建设驻村工作组入驻大黑坨村后,首先从抓好村两委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入手,以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的,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民主生活会,与班子成员逐个谈话、征求意见,及时掌握每一个人的思想动态,进一步端正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强化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还依据国家关于农村村务管理的政策法规,修订、健全了《村规民约》、《干部管理制度》、《村民自治章程》、《家庭卫生门前三包》、《大黑坨村财务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通过公示栏向群众公开,规范了村“两委”的工作行为,提高了群众的知晓度和对领导班子的认同度、信任度,从而有利于和谐干群关系,使村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道路,凝聚了党群干群建设美好家乡的合力,为开展好村内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立足长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是无止境的,人民幸福指数的渴求是不断提高的。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要有长远规划,一个村庄也要从长计议,深谋远虑,所以该村立足长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牢经济发展和舒畅生活的磐石。
一是实现村内街道全部硬化。2008年以前该村只有一条主街道实现了硬化,其余都是土路,一到雨季村内道路泥泞不堪,不仅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还影响着村内农产品的购销,直接制约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面对这种情况,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积极与镇党委政府、县交通部门取得联系,在他们的大力扶植下,于2009年投资16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10000米。在道路硬化过程中,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组成员吃苦在前,始终坚持战斗在一线。例如:涉及拆违拆迁、柴草垛搬移等诸多问题,有些群众以生产忙、没时间或其他理由不配合,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组便利用早晚时间,深入到占地群众家中,摆事实、讲道理,自费租车带他们到赵蔡庄等文明生态村参观,并请人绘制了一张大黑坨村的远景发展规划给他们看,让他们了解美好幸福的未来。从而较顺利地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妥善解决了影响施工的问题。现在,大黑坨村内所有道路已全部实现了硬化,实现了户户通,彻底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行路难问题。
二是改造年久失修的自来水管道。该村安装自来水管道较早,一直以来没有注重管道维修,全村1万多米管道每年都有漏水现象发生,2008年底管道破裂,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村两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跑镇上、县老促会、县直相关单位争取帮扶资金,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累计争取到该工程帮扶资金17万元,但资金尚有缺口,为此,又多次跑县水务局争取援助,县水务局领导被我们的执着精神所感动,免费为该村提供该工程所需的所有管道,仅此一项就为村里节省了7万余元。在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该工程仅用10余天时间就顺利完工,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三是改造老化的电路。随着该村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入,农业电力设施已不配套,村民每浇一次水还要靠机械搬运浇灌,费时费力,增加生产成本。2009年,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完成了村内外8公里的电路改造工程,保证了村民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
三、科学谋划,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李大钊同志19世纪初到20年代就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并指出社会主义是发展产业的,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要讲科学,讲全面、协调、可持续,一个村的发展也必须遵照科学发展观,依据村情即经济实力、劳动力状况和掌握科学的水平,去考虑全村的发展。
一是挖掘资源潜力,壮大优势产业。依托该村现有基础,确定以发展绿色农产品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温室大棚设施果菜产业。从1992年起,该村紧跟县委部署,学先进,追效益,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开始栽植果树、上温室大棚。当年率先建起了第一个日光温室群,上了38个,一户5.5分地的温室效益达到9800元,在经济效益的牵动下,第二年达到了170多个,第三年达到了300多个……逐年递增。2008年,全村共1765个,户均3个,每个棚9分地,每个黄瓜棚纯收益为3-4万元,甜瓜棚纯收益为3万元,温室大棚生产总收入达到3000万元。群众在学习试用以后尝到了甜头,目前已达1900个,新增135个,其中日光节能温室1600个,春棚300个。设施农业产业初具规模,经济收益显著增加。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2010年,该村和唐山昌华果汁制造有限公司合作,联合中国农科院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深加工项目的开发。根据现在果菜发展形势,引导村民进行品种更新换代、引入优良品种,摆脱单一经营模式,搞好产业化调整,应对各种风险。近两年,随着生产和销售的需要,该村还自发组织农民协会,先后到迁西农家院、昌黎葡萄沟、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采摘园参观学习。现在该村90%的棚户都种上了新品种,经济效益稳步上升。
三是拓新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县“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提高村内年轻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实现由体能型农民向技能型农民的转变,按照“走出一人,带出一户、搞活一村”的思路,鼓励支持他们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小型商业、餐饮、服务、租赁为主的二、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2010年该村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达到150人,收入达到200万元。
四、弘扬传统,开展“叫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活动
驻村工作组充分利用大钊故乡的政治资源优势,用大钊精神激励党员队伍,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了“叫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主题活动,彰显党员在新形势下的表率作用。84名党员佩戴党徽,亮出身份,接受群众监督。驻村工作组发动党员以投入环境整治、修路、自来水改造等民生工程为活动载体,切实为村民们办实事,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困难。在改造自来水管道过程中,街道清理工作计划半个月完成,党员齐上阵挖沟、平整,只用了5天就完成了近万米的街道清理。施工工期计划半个月,也只用了10天,整个工程还为村里节省工钱2万元。此外,还由党员致富能手组成的“党员致富帮扶小分队”,全面承担起20余户村民的种植养殖技术传授工作。在他们手把手的帮扶下,村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经济效益也成倍往上涨。大黑坨村这种“党员亮身份、保持先进性”、“党员带群众、先富帮后富”的做法,使党员的形象在群众中间更加光辉闪亮,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显现。
五、理清思路,谋求长远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怎么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是老牛赶路式的发展还是跨越式的发展?驻村工作组在考虑原来基础上,理出新思路,实施大动作,充分利用红色人文资源和农业发展快的基础,以大规划、大手笔发展村域经济。
大黑坨村作为李大钊的家乡和革命老区村,应该说发展前景广阔。为此,驻村工作组制定了谋求大黑坨村的发展的长远规划:一是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在品种和产业化经营上下功夫、做文章,即坚持以蔬菜大棚温室和林果生产为主导产业,以珍稀皮毛动物养殖为辅助产业的农业产业大格局。二是发挥大钊故居的人文优势,依托红色旅游,拉动观光采摘农业绿色旅游,形成特色旅游产业。计划在村外建一个占地5000亩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其中园中心占地640亩。该观光园内含盖多功能接待区、大棚采摘观赏区、果园采摘度假区、垂钓休闲娱乐区、都市农庄体验区五大区域。让游客在轻松游玩的同时体验农家乐趣、品尝新鲜蔬菜。目前,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现已完成投资2800万元,新修通园路、园区内道路7.2公里,八角湖、五峰山微缩景观主体已完工,水、电、路配套到位。归真园、果品采摘园、农耕体验园等初具备接待水平,园区绿化和人工湖周边长廊也正在建设当中。三是利用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周边温室大棚密集,生产产品品种优、产量高的优势,建设商贸一条街和农副产品集贸批发市场,吸引外地客户,拓宽自产产品销售出路,切实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让他们从中真正得到实惠。
大黑坨人决心发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革命进取精神,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做好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调理好农业产业大格局,建设商贸一条街、农副产品集贸批发市场和建设文明生态村、绿色旅游——农业观光采摘园区这三篇大文章,继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让革命老区村进一步焕发青春和活力,站在时代的前列,再次放射出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