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旅游

  今天是:
2009年6月9日星期二
欢迎访问河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网站
新闻查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红色经典

子弟兵的“干娘”

 
信息来源: 河北老促会   发布人: 河北老促会   发布时间: 2020-05-18 12:47:48

——记阜平县马驹石村“革命母亲”张树凤

  阜平县老促会

193979,太行山上的阜平县城却比集日和庙会还要热闹。东河滩上用芦席搭起一座高大的会台,会台前悬挂着“晋察冀边区纪念七七事变两周年大会”大红会标,周围是花花绿绿的大标语,从各地赶来的上千名群众在高唱着激动人心的歌曲,“打败日本侵略者”类的口号声更是此起彼伏。

代表发言,首长讲话……当主持人宣布请模范抗日家属、县妇女救国会委员张树凤上台讲话时,人们不由小声询问:张树凤是谁?

张树凤是法华村老张家的闺女,嫁到马驹石村刘家做媳妇。1934年春天,阜平地下党组织惨遭破坏,在马驹石村以教书先生为掩护的区委书记杨耕田,撤退前把党的机密文件交给她保管,大劫难过后,她把文件一件不缺地交给了组织,党员们称赞她是“还没入党的党员”。

1937年秋,她入了共产党,被推选为阜平县妇救会委员,任生活改善部主任。这时节,她送她的大儿子刘宝林(又名刘惠麟)参加了罗荣桓在阜平创建的抗日义勇军,这是华北地区最早的人民抗日武装!后来这支部队编入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警备营二连,后改为骑兵连,驰骋在华北抗日战场上。响应上级的号召她和本村妇女柴秀玲带头建立了全县第一个村级妇女抗日救国会 —— 马驹石村妇救会,把全村妇女团结到抗日行动中来。她们组织本村和临近村的妇女剪发、放脚(这之前这里的成年妇女几乎都是裹小脚的女人)、唱抗日歌曲、学习文化、积极参加后勤支前活动,样样工作都走在前头。

1938年秋,日军大“扫荡”,张树凤的丈夫、共产党员刘文成在带领乡亲们转移时,被敌机炸死。中年丧夫何其痛苦!当时大儿子参军上了前线,家里还有三个孩子,大的13岁,小的才8岁,男人一去,这光景还怎么过?这沉重的生活和工作担子她怎么挑?大家都来安慰她,她却反过来劝人们不必为她担忧:要抗战就会有伤亡,刘文成走了,还有咱们大伙,一定把狗日的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她埋葬了丈夫,又继续投身抗日工作。

组建“阜平营”那年她刚44岁。全县动员大会上,她稳健走上主席台,没讲多少大道理,却把一个手巾包高高举过头顶,随后又当啷一声蹾在会台的小桌上,哗啦啦倒出一堆黄的白的,黄的金镯子、白的银镏子,还有簪子、耳环、戒指,这是她结婚时的全部嫁妆,全部献出给“阜平营”使用。霎时间,整个会场沸腾了。边区的一位画家为她画了副速写,翘着大拇指称赞:她是西方油画中那个“胜利女神”,其实她只是太行山上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在她的感召下,大会当场报名参军的就有五六十人,“阜平营”很快就组建起来,总共为420人。“阜平营”逐步成长为晋察冀军区的一支劲旅,成为全县人民的骄傲。第二年,阜平县组建第二个“阜平营”,张树凤又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买来毛巾,赠送给每个参军的青年。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阜平营”的老战士归来省亲,总不忘看看……

有几年边区连连闹灾,群众不得不给子弟兵送树叶度荒,张树凤心里特别难受:战士们怎么能吃着树叶和鬼子交战?身为村长,她带领全村人成立“合伙组”(即互助组),动员妇女下地生产,还挽着裤腿、扛着大锨,带着大家修渠引水,战胜干旱,实现了粮食年年增产,年年超额交公粮。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她响应上级号召,在村里开展“定计划”活动,就是每个家庭都要做出下一年的生产计划,每个成员都要有自己的增产计划。她家“定计划”的经验,介绍到全县、全边区,她成为县上、专区和边区的劳动英雄。然而,日伪军却恨透了她。敌人在各地张贴她的画像,要捉拿她,杀了她,还拼凑了个团伙,每次来“扫荡”,这伙人就在山头喊叫:张树凤你出来,用最下流的话辱骂她。一位大嫂气愤地说,他婶呀,我给你骂他们!张树凤却说,甭搭理这帮狗汉奸!

拥军支前是抗战中的中心工作,张树凤在带头搞生产的同时,经常安排好孩子,到本村和邻近村,给妇女们讲抗战形势,讲抗日民主政府的婚姻法、新接生法,支持各村妇女反对包办婚姻、解放童养媳,支持妇女向封建势力作斗争,争取平等自由。她,成为当地妇女衷心拥护的“领袖人物”。因此,做军鞋、缝军衣、为部队拆洗被褥、慰问伤病员等各项工作,她领导的村都做得很出色,屡次受到军队和地方领导的表扬。1940年著名的“百团大战”曲(阳)--阜(平)战役中,张树凤组织本村和邻近村的妇女为伤员送水、喂饭、煮鸡蛋、洗衣服、照顾慰劳子弟兵;给他们唱歌、扭秧歌,鼓励他们养好伤早日上战场。有一次,去外地慰问指战员,她把领导上发给她的菜金钱也省下来交给部队,给伤病员改善伙食。听说某部队需要军鞋,她立即组织妇女赶做了军鞋,用四头毛驴送到部队,干部战士流着泪叫她“干娘”。1944年晋察冀边区抗联召开的模范妇女发奖大会上,张树凤和戎冠秀、韩风岭等几位老姐妹见了面。谈笑间论起“子弟兵的母亲”和“干娘”,谁大?说来说去,她们的结论是:“母亲”和“干娘”难分上下,都亲咱的子弟兵!

抗战胜利了,苦尽甜来,孩子们也大了,年过半百的张树凤该松松心,在家安安生生过日子了。但是,她却听从党的召唤,迈出人生道路上的新步伐。1946年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冀晋区成立保育院,特意任命张树凤为保育院副院长,主持实际工作。这是一幅重担呀!抗日战争迎来解放战争,环境还很残酷,没有房子,没有经费,只能因陋就简,白手起家。当时孩子们散住在农村百姓家,孩子们的父母正在前方鏖战奔忙,张树凤迈着她的“解放脚”到平山、灵寿、涞源等地去接孩子来阜平。保育院的食品和衣物供应都不正常,张树凤带领保育员自力更生,既搞后勤保育,又搞生产,千方百计抚养这些革命后代,确保孩子们的父母在前方安心工作。开始保育院只有三四十个孩子,后来增加到五六十个,住在张树凤的老家 —— 马驹石村。1948年春,迁往曲阳县杏子沟村,同年12月迁往第二次解放了的张家口市,更名为察哈尔省委托儿所,张树凤为院长,从此脱产离开了她的家乡。

1983年,张家口市妇联“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编辑组”,采访了这位90岁的老英模,老人家十分谦虚地说,我没做什么,不要写我。编辑们还是根据她的事迹写出了《革命的老妈妈--张树凤》的专访文章,登载在《烽火巾帼》一书中。

如今,张树凤已驾鹤西去。但人虽去功长存,这位革命的老妈妈永远活在阜平人民心里。

 

 


 
关于我们
老区概况
会长致辞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河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北扶贫开发办公室   冀ICP备11006963号
技术支持: 河北卓越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04号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