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旅游

  今天是:
2009年6月9日星期二
欢迎访问河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网站
新闻查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老区经济

继承革命遗志 发扬光荣传统 用抗大精神建设和发展老区

 
信息来源: 老促会   发布人: 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0-06-28 10:36:30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邢台县老促会副会长、
前南峪村党委第一书记 郭成志

  前南峪村地处邢台市西部的太行山革命老区,总面积9700亩,其中耕地面积746亩,宜林山场8300亩,人均六分田、七亩山,户籍人口1340人,村党委下辖4个党支部、120名党员。

  历史上的前南峪虽然只是太行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但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却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1940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辗转1250多公里由陕北搬到浆水,校部驻扎在前南峪,副校长滕代运、教育长何华正、政治部主任高新永主持日常工作。从此,前南峪便成为抗大的第二故乡,前南峪的名字也随着抗大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

  当年,抗大在前南峪虽然只驻扎了两年零六个月,但与前南峪人民却结下了鱼水深情,也把抗大精神深深植根于前南峪人民的心中。听当年的老人们讲,抗大刚搬来的时候,全村各家各户都争抢着为校领导和学员们腾房子,因为是冬季,不少群众把自家最好的房子、最暖和的屋,甚至新媳妇屋让给学员,自己住冷冰房屋。由于一路劳顿、水土不服,有的学员生病拉肚子,房东们便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千方百计把做好的热汤、热面和煮好的鸡蛋端到病员的床头,并想法把病号饭劝进学员的肚里。更加令人难忘的是,抗大的兴旺发达引起日军的仇恨,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声称:“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扬言“宁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使抗大处于极其困难和极其险恶的环境之中。面对眼前困难,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憨厚朴实的前南峪群众,把抗大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来想法克服,把抗大干部当成自己的亲人来想法保护,把抗大学员当成自己的儿女来想法呵护。据不完全统计,为保护抗大学员和抗大干部,前南峪浆水一带有十几名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抗大干部和抗大学员对当地群众的深情厚意更加令人难忘。他们不仅为房东和军烈属担水扫地,还每天把整个南峪村的街道打扫的一干二净。每逢秋麦五月农忙季节,所有的干部学员便成了秋种麦收的主力军。尤其遇到当地群众生病,抗大医院更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热情接待,免费治疗。面对日军的“三光”政策和疯狂扫荡,抗大干部和抗大学员更是把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不少学员为此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正是当年的战斗环境锤炼了“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抗大精神,正是军民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战斗的不朽历程,培育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也进一步润育了抗大精神。记得19431月抗大重返陕北时,当地群众都舍不得让他们走,大人孩子都流着泪夹道送别自己的亲人。首长们向群众道别说,我们一定会回来看你们的。村干部握着首长的手表示,等抗战胜利了,我们一定要用抗大精神,把前南峪建设得更好。

  建国初期的前南峪曾是个“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灾不保收”的穷山村。特别是1963年一场特大洪水,村庄被削去了三分之一,老祖宗留下的4000棵栗树被连根拔走一半,640亩河滩地被冲毁60%,整个山体被撕去了一层皮。几代人辛辛苦苦修建的防洪墙、蓄水坝和梯田荡然无存,全村七百多人的生产生活陷入极大困难。面对眼前困难,老支书在支部会、党员会和群众大会上,一次又一次的回忆了当年前南峪人和抗大学员共同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历程,一遍又一遍的重温了“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抗大精神,用抗大精神武装了前南峪人的头脑,鼓舞了大家的斗志,为战胜洪水灾害、重建新南峪,到80年代初,20年间搞了四次大会战。

  第一次会战:植树造林。1964年开始,前后用了4年时间,栽洋槐林3400亩,播油松林500亩,挖果树大坑64300个,栽植果树23.8万株,达到了人均万棵树。

  第二次会战:修地造田。19681974年,集中劳力修滩地420亩,修旱地26亩,修果林梯田1480亩,打护林护地坝18华里,全村耕地面积达到764亩,比洪水前还多了106亩。一举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历史。

  第三次会战:兴修水利。1975年到1978年,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先后截潜流5处,打深井2眼,挖大口井5眼,建小水库一座,扬水站3处,修塘坝25座,修防渗渠8400米,铺地下灌溉管道14600米,完成水利配套35项,水浇地面积由过去不足200亩增加到560亩,翻了一番多。粮食产量大增,连续多年每年向国家贡献近20万斤。

  第四次会战:小流域为主的经济沟治理。1978年冬天开始,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大搞经济沟建设。全村共十条大沟全部治理,总面积达8000多亩。共计修建高标准小泥浆砌水平梯田2.98万米,高标准水平沟54.3万米(3620),修建小树坪1.3万个,建坡面积雨小窖15(2000立方米),修拦洪坊坝1200多个,建护地护村坝17处,整治河道4公里,修环山公路8公里。

  经过20年的苦战,使全村的荒山普遍形成了“树林头、干果腰、鲜果梯田抱山脚”的主体开发格局。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茂粮丰果品瓢香的花果山。

  有人帮我们计算过,一个仅有1000多口人、600多名劳力的小村,20年累计投工360多万个,动土石1250多万方。就是说连续20年,每年要由300天以上的时间搞农田基本建设,每个劳动日要土石三方多。记者采访时问我,前南峪连年搞会战,一干就是20年,你们依靠的是什么,我说,我们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大精神,是用抗大精神武装起来的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在抗大精神的鼓舞下,前南峪人人人有一双荆棘扎不烂的铁脚、乱石磨不破的铁手和泰山压不垮的铁肩,这是前南峪人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最可宝贵的武器和财富。

  正是依靠抗大精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20多年里,又先后大搞了四项建设。

  一是大搞村办工业建设。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前南峪在解决吃饭问题之后,1984年利用当地比较丰富的重晶石矿藏资源,聘请浆水中学的技术力量,破天荒地办起了前南峪第一家集体村办企业太行化工厂,当年获利2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85年投资150多万元办起了工业硅厂,为村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集体经济空前壮大。之后,我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先后兴办起树脂厂、压板厂、铝合金厂、海绵铁厂和金属镁厂等10多家村办企业,成为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达1.2亿元,占全村社会总产值的75%,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国家中二型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先进单位”。

  二是大搞生态旅游业建设。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园区”,在山绿人富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品位,增加效益,我们以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为突破口,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切入点,于2001年春制定了实现“三个转变”、建成“六大园区”的二次创业规划。在此基础上,一是投资276万元对建滩沟进行升级改造,并引进以色列高科技农灌技术,改造扩建了滴灌、喷灌和微灌等经济林山场水利设施,为二次创业奠定了基础。二是利用资源优势,推出果园采摘项目。现在我们前南峪每年从4月到11月,每月都有不同的干鲜水果成熟,从而形成固定的采摘节供游客采摘,仅此一项每年可增收50多万元。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兴建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以主产品板栗为例,过去只卖鲜果,每吨收入6000元左右,现在储存加工后,吨收入可达26000元,是鲜果收入的4倍多。仅此一项年可增收200多万元。

  三是大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从2006年开始,在拆除原有旧房的基础上,由集体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并本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统筹协调、批次推进的原则,已对305户进行了改造,建起了两层居民楼,被全国评为“全国首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大名村”。村民们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无不高兴地说,还是社会主义好。

  四是大搞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为了弘扬抗大精神,激励和教育后代,借抗大建校50周年之机,于86年投资32万元,建起25.8米高的汉白玉抗大纪念碑,由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题写碑名,原抗大校长徐向前、副校长何长工撰写碑文。在此基础上,1999年在省、市、县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投资250万元在纪念碑对面南山坡上建起了抗大陈列馆,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主展厅分抗大在陕北的创建和发展、抗大在敌后太行的峥嵘岁月、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抗大精神光照千秋等四部分,分别以大量的文物、照片、图表等再现了抗大当年的学习和战斗生活。每年接待旅游参观者5万余人,先后被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部“国防教育基地”。今年参加人代会期间,经向有关领导汇报,答应再投资1500万元,在原有基础上再建2460平方米,成为全国最大的抗大纪念馆。

  如今的前南峪,山绿了,川美了,房新了,人富了,从经济收入到生活环境,从物质基础到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山川村貌焕然一新,全村上下山绿了。经四十多年的努力,前南峪的8300亩山场和十条大沟均得到普遍治理,共营建用材林3900亩,经济林4400亩,干鲜果树由原来的13300株增加到238400株,人均百株以上,林木覆盖率达90.7%,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被省林业厅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被联合国授予“全球五百佳”提名奖。全村746亩土地普遍进行了整修,不论水地、旱地,块块都地平堰齐,年年保收。全村90%以上的村民已搬进新居。室内设施均按照集体统一规划的标准进行了配套完善,不仅外观美观大方,而且水、电、气、暖功能齐全,村民们都说是不花钱的三星宾馆,过上了和市民一样的生活。

  二是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全村上下民富了。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集体纯收入达1958万元,人均收入达6818元。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集体福利也逐年上升,在全村推行了“三免六补一奖”制度。“三免”即免费供村民饮水,免费供村民浇地,全村学生免费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六补”即退休补贴制,年满6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享受退休金3600元;老党员党龄补贴制,年满65岁以上、党龄满30年的老党员,一年党龄补30元;医药费用补贴制,所有村民就医看病,除新农合报销外,剩余费用集体全报;住房改造补贴制,新农村改造中,各户建房投资集体补贴50%;生活用气补贴制,村民做饭用气,两口人以下每人每月补23元,三口人以上每人每月补18元;逢年过节补贴制,每年春节和中秋节两节日,村民人均补贴450元。“一奖”即“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有奖,每得一个星,每户每人每月获奖1015元。上述各项每年大约需要开支近200万元左右。

  三是精神文明有声有色,全村上下风正了。丰硕的经济之果,必然开出灿烂的精神之花。在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由于党委在抓经济的同时不忘抓教育,所以随着村民小康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村民们自觉遵纪守法,多年来没有出现过治安案件,没有发生过上访事端,没有聚众赌博和封建迷信现象。自觉勤俭节约,婚丧嫁娶新事新办,没有铺张浪费的。自觉实行优生节育,没有违犯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讲究卫生,日常生活实现家庭垃圾袋装处理,没有乱倒乱放的。村民之间尊老爱幼,婆媳和谐,没吵嘴打架骂大街的。如今的前南峪,人人积极向上,干群同心,家庭和睦,邻里谦让,堪称名副其实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回顾四十多年来,为什么前南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创出自己的发展道路。主要体会有四条:

  一是有一个坚强、团结、稳定、干事和廉洁为民的领导班子。建国六十年来,前南峪仅换过四任支书,且第三任和第四任还在亲密无间的合作共事。

  二是有一套切合实际的长远建设总体规划。在抗大精神的鼓舞下,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山水林田路建设不放松,使前南峪年年都有新变化。

  三是有一支过硬的科技管理队伍。通过请进来培训和送出去深造,全村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多名,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30多名,在农田建设、林果管理和村办企业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是有一个适合自身特点,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模式。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没有实行大包干,而是采取专业队集体承包,山场、企业全部集体经营,创出一条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前南峪之路。从而形成了以林果业为基础,以村办企业为后盾,以旅游产业创品牌,以高新技术求发展的产业格局。

  这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借温家宝总理参加河北组讨论之机,进一步反映了老区现状和老区人民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得到了温总理的认可,思想上很受鼓舞。下一步,我们决心借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老区建设的东风,千方百计把前南峪建设的更好,为老区人们做出应有的贡献。

  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关于我们
老区概况
会长致辞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河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北扶贫开发办公室   冀ICP备11006963号
技术支持: 河北卓越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04号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