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旅游

  今天是:
2009年6月9日星期二
欢迎访问河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网站
新闻查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老区动态

情 醉 岐 山 湖

 
信息来源: 河北老促会   发布人: 河北老促会   发布时间: 2014-12-30 14:10:04

  郝占奎

岐山湖是故乡的湖。前不久,我专程去了一趟,发现近湖区发生了破茧化蝶般的嬗变,巍峨高大的岐山山顶上修建了观赏亭,百余吨的“磐陀石”随风而动,激流三叠瀑更给山添了灵性,临湖文化长廊雕梁画栋,蜿蜒曲折,堪与颐和园竞逸美,国际会展中心,白墙红瓦,浮雕高柱,敢同欧洲诸国议会争高下,四面环水的观音岛上,观音大士慈眼视众生的大悲妙相惟妙惟肖,刚刚疏浚过的浩渺湖水,帆船点点,波光潋滟;数百米的绵延城垣烘托着临湖的烟雨楼、文涛阁、寄柳桥、润泽园……使整个湖区笼罩在佛光仙境之中……

岐山湖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在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下,倾周边各县之力修造的一个中型水库。是时在数万人车推、肩挑、石夯下,曾经肆虐无常的岐山湖终于在汦河上游横空出世。

汦河是临城的母亲河。据《临城县志》记载,唐宋时期,汦河流水汤汤,白帆竞渡,两岸植桑养蚕,丝绸远近闻名,作为皇室的贡品。历史上,桀骜不驯的汦河曾多次暴发山洪,刮走沿岸村舍。冲毁城垣,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明弘治年间,河水泛滥,城西被毁,城区水深丈余,淹没人畜无数。隆庆年间,秋雨连旬,大水倾城。康熙年间,大雨连降七明七夜,洪水三面困城,官民倾城而逃,倒塌房屋无数……

汦河的威胁一直是当地人民的心头大患。传说,后汉代时,刘秀先后在当地的黑城、瓮城、石城建城,均感到不妥,最后 ,在而今的县城之地建造了一个临时之城,是为“临城”,为防水患,历代官员采取了不少措施。明嘉靖十五年,知县党承美召人筑堤植柳护城。隆庆三年,知县邓之松筑石堤170余米。万历七年,知县余启元增筑石堤6400余米。万历二十五年,知县程鹏抟将旧堤加高3尺,加厚4尺,使河堤真正具备了防水护城的功能。

然而,真正消除当地水患的还是岐山湖工程的兴建。此举不但造福于当地人民,也使“淹了临城,富了隆平;富了隆平,旱了临城”的千古民谚成了历史。1963年夏天,汦河再遇百年水患,但县城安然无恙。

那年下雨天,我降生在离水库不足十华里的一个小山村。从那时起,岐山湖就成为了我家乡的湖,成为了我心中的湖。

岐山湖是实用的,更是逸美的。在干旱的北方,岐山湖滋润了一方土地,也滋养了一方黎民。岐山湖超凡脱俗的美丽,赋予了临城儿女们水样的气韵,使他们质朴灵秀,聪慧多情,也是他们刚柔相济,至清至纯。

岐山湖是一双巧笑盼兮的明眸,秋波潋滟地顾盼着四面八方的游人。

岐山湖是一面向天鉴空的宝镜,冰清玉洁地鉴照着云水山影的芳踪。

岐山湖是一个水样美丽的女子,悄然无语地妖娆着阴柔婉约的妩媚。

岐山湖是一首传唱古今的诗歌,千情百恋地吟唱着当地人民的豪情。

岐山湖是一部沧海桑田的历史,海纳百川地记录着千古岁月的风云。

岐山湖是一潭净水、一颗故乡临城乃至华北大地的耀眼明珠,还是一壶纯酿、一段割舍不断的不了情,让久居他乡的我视若珍宝,若痴若醉……

我不是诗人,但情愿吟出一些诗样的句子,痴然醉倒在岐山湖的青山绿水和乡情乡韵之中……

 


 
关于我们
老区概况
会长致辞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河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北扶贫开发办公室   冀ICP备11006963号
技术支持: 河北卓越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04号

          总访问量